1月11日起,“2014吉林省優質農産品展銷周”拉開帷幕。記者採訪發現,在農業資源豐富而電子商務落後的吉林省,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地方政府加快開發電商平台,借助産地優勢銷售曾經“養在深閨人未識”綠色優質農産品。
“過去想吃正宗的查幹湖冬捕胖頭魚就必須到查幹湖,但近期我們查幹湖冬捕鮮魚的網店就會落戶幾大電商,千里之外的消費者就能通過網店買到正宗的查幹湖魚。”查幹湖漁場黨委副書記單軍國謀劃着通過農産品電商進軍全國市場。
不同以往,此次在進行實體展銷展銷的同時引入農産品電子商務網上促銷,設立了吉林省農産品電子商務交易平台産品展示體驗中心店。在100平方米的電子商務展示體驗區,人參、糧油産品、果蔬産品、林下産品等可通過電商購買的吉林省優質特色農産品得到展示。
“線上線下同步開發,通過電商打開銷路。”吉林省公主嶺市農業局綠色食品辦公室主任劉建平帶着“綬帶”為當地精深加工的玉米和水稻産品“站&”,“公主嶺的綠色農産品馬上就會在幾個電商亮相。”
不少參展企業負責人認為,農産品“觸電”是大趨勢,但如何解決物流配送成本高企,優化資源是目前加速優質農産品“觸電”的最大障礙。
而在積極擴展“線上”銷售渠道的同時,劉建平也坦承擔憂,“我們的産品普遍重量大、體積大,價格又不高,走現有的物流渠道肯定是不能可持續發展的,如何找到安全可靠又節約成本的物流配送模式是農産品電商急需解決的問題。”
離劉建平的展位不遠,吉林省農安縣萬家農牧科技合作聯社的白玉峰正給顧客介紹他的“弱鹼性非拋光稻花香米”。“我短期內肯定不走電商渠道,我的米十公斤一包的售價才90元,但是如果通過快遞的話,郵費都快比米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