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鋼鐵産能過剩的思路正在調整,多用市場化的積極通道,取代簡單的禁與堵等消極辦法。提升國內鋼結構綠色建築的比重,被認為是一個以上下游聯動升級來化解鋼鐵産能過剩的積極途徑。
但國內鋼結構研發及生産領先的寶鋼集團等業內人士認為,新型城鎮化——建築業升級——鋼結構用鋼材品種優化——吸收鋼鐵過剩産能,這一個環環相扣的産業鏈理論上很美,實際操作上困難不少,還需要政府、社會協同作戰。
40%與不足5%之間落差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鋼結構綠色建築上存在較大落差。
寶鋼鋼構有限公司總經理郝榮亮援引相關的數據説,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鋼結構用鋼量已佔到鋼産量的30%以上,鋼結構建築面積佔總建築面積的40%以上。而在中國,目前年産鋼已突破7億噸,其中建築用鋼超過50%,但鋼結構用鋼不到6%,且鋼結構建築面積在總建築面積中的比例不到5%。
40%與不足5%之間的巨大落差,反映出目前國內建築業的現狀。從高層和超高層公共建築來看,東部地區基本已接受鋼結構,中西部地區也在跟上。但在民用建築這一方面,“大頭”還是鋼筋混凝土和砌體結構。
相關專家説,目前國內95%以上的建築結構是鋼筋混凝土和砌體結構,這是造成建築能耗大的主要原因。鋼筋混凝土和砌體結構的材料回收利用率低,這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結構拆除後,主要的都是建築垃圾,處理起來需要花費大量的費用。
理論到實踐需突破瓶頸
鋼結構建築理論上的美不言而喻:在全生命周期內可最大限度地儲備廢鋼資源,成為“第二礦業”,促進鋼鐵業的産能合理並實現循環經濟和節能環保;鋼結構建築抗震性能優良,可減小地震中的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也可盡快形成臨時避難場所,災後重建的費用也較低;可工業化製作,施工周期短,建築工程的質量和工期有保障。
但是,從現狀來看,理論上的美還遠遠沒有轉化成實踐上的美。
國內的鋼結構民居建築領域,與産業層面、社會層面和國家層面上的各種良好預期相比,發展的動力明顯不足,發展的速度不是很快,存在一些根本性的瓶頸:
首先是成本問題。市場經濟環境下,成本是第一位的。據測算,以往11層以上的鋼結構建築,每平方米的建築成本與一般建築相比,相差500元左右。目前,這個差距已縮小到200元。但是,這個成本劣勢還是客觀存在的。
還有一個比較品質的問題。鋼結構建築客觀上成本比較高,相應的人們對其品質的期望值就比較高。如果每平方米多花200元錢,在建築品質上沒有明顯的高出一頭的優勢,或在居住體驗上沒有特別的感覺,開發商和消費者都不會有太大的積極性。
産業鏈的匹配也存在落差。鋼結構建築,涉及梁柱、墻體和樓板、門窗等各種結構及部件的配套。如果長期難以做到標準化、銜接化、裝配化,鋼結構建築“又快、又省、又美觀、又舒適”的特點就難以有效體現。
政策扶持與市場成熟之間如何尋找合適的互動點,也非輕而易舉。鋼結構是綠色産業,與政府的公共目標有呼應關係,所以政府在政策上應該適時有所扶持,比如在産業互動合作的公共平台建立上有所支撐,促進産業的成熟。
關鍵在於技術政策等多元領域有效集成
寶鋼鋼構等企業的負責人認為,鋼結構産業到底能否成為化解鋼鐵産能過剩的積極通道,關鍵就在於能否在技術、政策等多元領域有效集成。
在節能減排的大背景下,裝配式鋼結構民用建築會有大發展。但必須注意的是,在相對於傳統鋼筋混凝土建築存在比較優勢這個基礎之外,還應着力提高其質量和舒適性,從而為鋼結構住宅打造一個“性能好、品質高且節能環保”的明確的社會形象,滿足市場需求。
鋼構專家認為,鋼結構民用建築的市場開拓,可優先聚焦於那些相對規整簡單的建築類型,如辦公、校舍、醫院等建築。在市場份額、社會影響力以及客戶接受度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之後,再逐步聚焦到量大面廣的居住類建築上,採取迂迴的發展戰略。
發展裝配式鋼結構民用建築的最終目標,是由系統集成商為客戶提供一個高性價比的建築産品。系統集成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集成,“實現像造汽車一樣地造房子。”郝榮亮形象地作了一個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