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國車市五大關鍵詞:博弈 交鋒 競合 競秀 制衡
2014-01-09   作者:記者 吳華國/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2013年我國汽車産銷同比實現兩位數增長,新車銷售突破2000萬輛大關已確實無疑。2014年中國車市雖然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但其作為驅動中國産業經濟發展重要引擎的地位仍將不變。樂觀地説,只要中國經濟仍保持7%左右的增勢,汽車産業繼續實現兩位數增長就可期待。隨之而來的增長與限購的博弈、合資與自主的交鋒、國企與民企的競合、新能源與混合動力的競秀,廠商、經銷商與消費者的制衡等等,也將變得勢頭加劇、結局難測。

  博弈:企業追求産銷增長與大中城市紛紛“雙限”的博弈更頻繁

  有分析認為,2014年中國汽車産業形勢將比以往更加複雜多變。一方面受十八屆三中全會全方位改革力量驅使,各地和各行業要求加快發展的內生動力增強,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尤其是特大城市遭遇的環保、擁堵壓力日益顯現。汽車企業的擴産增能正面臨大中型城市汽車雙限數量增加的考驗。
  繼上海、北京、廣州市之後,2013年末天津市也加入乘用車限購行列。而在新的一年,我國將會有更多的中東部省會城市陸續加入雙限行列,車市增長在一二線城市將遭遇更多“觸頂”。
  “雙限”政策對車市影響,長期看是一種限制力,而短期看又是一種刺激力。給汽車企業帶來的常常是“內分泌”紊亂:為了贏得眼下市場份額,企業競相擴大産能、增投新品,産銷量暴漲後接踵而至的必將是産能過剩和消化不良。
  對此,國家宏觀管理部門和城市管理者不妨將“雙限”政策&&,進行事先申報、分批實施,汽車生産和經營企業也要加強市場預測、建立彈性適應機制,以便更好應對“雙限”帶來的刺激和抑制。

  交鋒:合資品牌向低端滲透與自主品牌向高端突圍的交鋒更劇烈

  在2013年末的廣州車展上,有個形成鮮明對比的現象:合資品牌車企加速向低端滲透,而自主品牌車企努力向高端突圍。兩者由此形成的交鋒、拼殺,必將集中反映在2014年膠着的車市中。
  以廣汽豐田為代表的合資車企明確&&,2014年將全面實施中小型車戰略,在産品方面,高調推出了最低價位在7萬元以下的精緻小車——致炫。在他們看來,80、90後人群已成長為主要消費人群,他們觀念前衛,節能環保意識更強,他們所購買的車也是人生起步階段擁有的第一輛汽車。正是這樣的消費人群的崛起,使中國車市開始迎來以小型車為主的消費新時代。
  與此同時,自主企業長城汽車在本屆車展上,則推出了一款設計和品質全新的SUV車型——H8,並成為自主品牌中首款售價突破20萬元的高端産品。無獨有偶,海馬汽車也在2013年底發布了首款B級轎車M8,其售價一舉突破15萬元的“天花板”。海馬汽車負責人説,此舉重在證明自主車企的研發、製造實力的提升和品牌建設的進步。

  競合:國有車企與民營車企競爭融合態勢進一步呈現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特別提到國企改革問題。作為國有成分比較集中的汽車行業,年前年後有關國企股權結構的調整聲音已經不絕於耳。
  國有汽車企業雖然資産、資源體量較大,但在新産品研發投入、自主品牌體系建設等方面相對較滯後,市場競爭力不強。而近年來新介入汽車行業的民營車企,他們雖然資本體量小、技術積累也不厚實,但運營機制靈活、激勵機制有效,有強大的後發優勢。2014年,在國家新的改革推力作用下,兩者間的資本與人才融合將更趨活躍。
  除此之外,國際間的資本流動和股比調整的閘門也將進一步打開。2013年底,東風汽車與雷諾汽車合資已獲批,而東風投資入股法國PSA也可望在今年邁出實質性步伐。

  競秀:新能源車與混合動力車將同&競秀

  華晨寶馬趕在2013年末,推出了合資自主品牌的首款産品,也是國內首款高端純電動車——“之諾”。之後,奔馳與比亞迪合資企業也透露,他們經過幾年苦心研發的純電動車,將於2014年4月的北京車展面市。在商業模式上,這些高端新源車將以租賃經營形式,揚長避短,完成自身在中國消費市場的首秀。
  與此同時,無充電之憂、有節油之功的混合動力汽車,更將在2014年迎來新的春天。目前技術上更加成熟的豐田混合動力車在全球的銷量已超過570萬輛。而在中國市場,廣汽豐田為混合動力車凱美瑞,已推出了電池8年20萬公里的保修政策,使混合動力車的維護成本跟傳統車型趨於一致。另外,隨着豐田常熟研發中心的竣工,首批實現核心技術國産化的混合動力汽車,也將陸續推向市場。屆時每輛國産豐田混合動力車型的價格有望降低兩萬元左右,其市場吸引力必將進一步提高。
  另外,由於低速電動車具有作為城鎮老年人代步工具的客觀市場需求,在今年也有望受到主管部門的進一步重視和認可。

  制衡:《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將成各方利益制衡新焦點

  2005年4月,由國家商務部頒佈的《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在我國正式實施。8年來的實踐證明,這一辦法按照“誰生産、誰負責”的原則,明確了生産商在銷售過程中的主導地位,規範了我國汽車産品生産經營及售後服務的秩序,讓消費者享受到了品牌服務的便捷與可靠。但在進口整車、零配件銷售、4S店周轉資金佔用等方面,卻給消費者和經營商造成了權利損害。因此,在2013年,有關《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的修改一時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但是,圍繞如何修改,廠家與經銷商之間至今難以達成一致意見,以至於《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的修改重任歷史性地落在了2014年。
  有人指出,《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是國際通行做法,我國也不應例外。只是國外《反壟斷法》制訂在先,而《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制訂在後,因此前者自然成為後者的上位法。而在我國,這兩者的前後關係正好相反,從而導致《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對生産商有授權、缺約束。因此,在下一步修改中,只需對生産商增加部分約束性條款即可,使之與“召回”“三包”政策一起構成對消費者權益的更好保護。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雙語閱讀]銷量創紀錄 美國汽車市場“長牛”可期 2014-01-06
進口汽車市場已成壟斷“重災區” 2013-08-18
我國汽車市場增長呈現七大特徵 2013-07-18
今年汽車市場不排除供大於求 2013-05-30
車市迎來“換代潮” 汽車經銷商忙“去庫存” 2013-04-06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