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酒業深度調整之下,“善釀不善營銷”的中國酒都茅&鎮的小酒廠在2013年遭遇生存困局。
“而以前大行情好時,賣散酒都可以做個土豪。”專業醬香型白酒諮詢機構、左右腦策略諮詢機構總經理權圖&&。
不冒煙的酒廠
“你看,這家不冒煙了。”日前,貴州仁懷當地一家大型白酒企業負責人指着茅&鎮路邊的一家酒廠對記者説。
“不冒煙了。”是茅&鎮部分小酒廠生存狀態的一個影射。
茅&鎮當地一家中型酒廠的高層郭明(化名)估計,截至去年年底,茅&鎮有三分之一的酒廠暫時停産,“沒下沙、沒烤酒”。
“以往每年寒暑假回到茅&鎮,總會見到新的酒廠建起來,建廠熱的同時,也推動茅&鎮的地價在近幾年不斷上漲。”在茅&鎮開了一家小酒廠的張華(化名)説。
“我們家酒廠的産能有200多噸,前幾年賣酒回籠資金後就買地,想再擴大産能。現在我們手上有近20畝地,本來想去年用這些地擴大産能,但行情太差,到現在為止我們都還沒有動工。現在茅&鎮的其他小酒廠也跟我們差不多,大家都不敢再隨意擴産了。”張華&&。
實際上,每年重陽節,是仁懷醬香酒新一輪生産周期的開端。去年8月底,仁懷本地小紅糯高粱成熟收割,到農曆九月初九,投糧蒸煮,開始新一年的釀造周期。
不過,張華&&,最近很多小酒廠都沒有投糧。最直接的一個景像是,路邊的很多酒廠見不到煙囪冒煙。
與此同時,在靠馬路的一些大型不銹鋼儲酒罐上,記者不時能看到窖坑出租的信息,“窖坑出租,手續齊全、18個、價格面議、不收水費”。
“貴州酒善於釀造不善於營銷。”貴州白酒專家萬興貴認為,茅&鎮主要就是做貼牌、賣基酒、賣調味酒,更重要的是,茅&鎮的小酒廠普遍沒有走市場和營銷,走的多是“定制酒、特製酒,特供酒”路線,無論是外來的投資者,還是經銷商,營銷方向幾乎都跟隨貴州茅&,鎖定單位用酒為主。
但是,在“限制三公消費”、“禁酒令”等一系列政策&&之後,在白酒業進入調整期的大環境下,茅&鎮的白酒企業也未能置身事外。
張華説,以前很多外地大的酒廠都會來茅&鎮收購基酒,但如今他們要不沒有過來採購,要不採購量大幅減少。此外,過去醬香型白酒往往走一些單位團購渠道,銷售形勢都不錯,去年受白酒業調整影響,這條路基本對中小企業關上了門,這種模式已經難以為繼。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出口被堵,茅&鎮不少中小酒廠在去年都出現了資金緊張的情況。
張華説,中小酒廠一般都是將基酒賣出去,回籠資金再生産,但去年因為基酒賣不出去,無法回籠資金,因此很多小酒廠的資金鏈都斷了。茅&鎮很多中小酒廠都是有人、有廠,但是沒有錢投糧生産。
資金緊張的中小酒企在融資方面也處於弱勢,因為很難得到銀行貸款的支持。而這與茅&鎮諸多小酒廠的生存模式不無關係。
國家發改委2011年修訂的《産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顯示,白酒和此前5年一樣仍屬限制産業,新建白酒生産線被禁止。依據該規定,各地由質監部門核發的白酒生産許可證已停辦多年。
相關數據也顯示,至2013年12月,仁懷全市共有註冊生産銷售白酒企業1497戶,其中白酒銷售企業1169戶,生産企業328戶,有白酒生産許可證企業291戶。這意味着註冊生産企業中有37家沒有生産許可證。
事實上,沒有生産許可證的小酒廠並不止這些。記者在仁懷調查發現,當地存在眾多僅有幾口窖池的小作坊。
張華説,沒有生産許可證的酒廠一般很少能從銀行貸到款,為了買高粱,有人會借高利貸,而有些小酒廠則情願將酒廠租給別人使用,即使不收租金。
目前,部分在仁懷上馬的新建酒廠的基建動作也慢了下來,這已經形成連鎖反應。
去年12月18日,仁懷市副市長喻陽洪、仁懷名酒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何家剛前往名酒工業園區,就園區建設和企業生産情況進行調研,何家剛提到,目前園區內存在企業開工建設力度小,當地群眾就業壓力大,群工矛盾突出,失地農民養老保險資料不完善等問題,影響了園區的發展進程。
行業寒冬下的突圍
去年11月29日,在仁懷市政府牽頭舉辦的仁懷醬香酒産業發展座談會上,喻陽洪&&,目前,全市共有註冊生産銷售白酒企業1167戶,白酒銷售企業869戶,白酒生産企業298戶;有規模企業81戶,註冊商標2606件,“貴州省著名商標”93件,“中國馳名商標”5件。
不過,據本報記者了解,這些酒廠中,相當比例是以銷售基酒為生。“做自己的品牌太累。”茅&鎮一家酒廠負責人周軍(化名)&&,仁懷賣基酒為主的酒廠在500家以上,往年茅&鎮以外的兩家收購基酒的大酒廠去年基本上不來茅&鎮收購基酒,對當地小酒企形成很大的衝擊。其他一部分酒廠則以貼牌生産為主,甚至貼牌做得多的當地酒廠擁有數百個貼牌産品。
“我們也做貼牌,前些年註冊了不少商標,只要你能保證一定的量,商標就可以給你用。”郭明告訴記者。
“以前茅&鎮小酒廠日子太好過了,錢太好賺了。”郭明説。
“原來50萬元就可以在茅&鎮搞一個貼牌,現在,小酒廠的日子就難過了。”萬興貴&&,這是因為茅&鎮以前的酒企經營模式完全被顛覆了。
如今,茅&鎮那些還在運營的酒廠開始各顯神通,想方設法熬過這個漫長的行業“寒冬”。
仁懷一家大型酒廠負責人説:“現在壓力大,以前我們不接受對外貼牌,現在銷售形勢不好,只好放開貼牌。”
“我們眼下的思路是捂住腰包、規模優先。”郭明説,“以前一瓶酒我們希望能賺50元,現在只要能賺10元就可以了,只圖賺個加工費。”
權圖認為,以前醬酒大勢向好、茅&瘋狂的時候,大部分醬酒品牌營銷操作較為粗放,採取跟隨茅&的市場策略就能取得不錯成績。目前市場回歸理性,很多二線醬酒企業開始重視專業化市場操作和品牌化市場運營,同時開始由主要的團購渠道快速向傳統主流渠道拓展,專業化的市場操作會大大夯實醬酒的市場基礎。
除此之外,茅&鎮當地不少酒廠希望地方政府能在稅收等方面給予更多的支持。周軍對記者&&,感覺地方政府對當地酒廠支持力度不足,以稅收為例,仁懷的稅率要比四川省高得多,這也導致他選擇在四川再設一個銷售公司,在那邊繳納部分稅款。他説,在仁懷繳納稅率差不多超過40%,但是在瀘州抵扣後的實際整體稅率差不多在17%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