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補貼成“亂貼” 各方分食“唐僧肉”
2014-01-03   作者:記者 歐甸丘 王曉潔/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2013年10月份以來,滬深股市有至少35家上市公司,共獲取了超過11億元的財政補貼。“補血”的上市公司有的處於嚴重産能過剩的鋼鐵、化工等行業,有的連年靠補貼延緩退市來“續命”……財政補貼的隨意性不斷受到公眾質疑。而回顧近年情況,財政補貼亂象並非止於上市公司一隅,國家大力保障的民生補貼、産業補貼、節能補貼在局部地區被異化,財政補貼儼然成了財政“亂貼”。
  2013年年底前,上市公司迎來了新一輪財政補貼的“輸血”高峰,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第四季度上市公司收到財政補貼近百億元,環比增長近50%。其中,*ST南化2013年年底收到經營性財政補貼2.9億元,成為了年度資本市場補貼金額最大的企業之一。這一劑“補藥”,顯然能夠彌補公司約1.96億元的虧損,也使公司免於面臨退市,但這已經是該公司經歷的第二輪危機。
  此外,審計署2013年公布的報告顯示,由於相關部門資料審核把關不嚴,致使近十萬戶不符合保障條件的家庭違規領取租賃補貼1.53億元,重復領取租賃補貼2100多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節能減排補貼資金也大量被企業騙取。TCL、美的、格蘭仕、長虹等在內的8家知名家電企業,在高效節能空調推廣項目中,通過虛報節能空調銷售安裝數量,套取中央財政高效節能空調推廣補貼資金超過9000萬元。
  在財政補貼屢屢被騙取背後,有些財政資金的決策和資金使用並不公開透明,財政資金的管理者可自由裁量,而這讓“跑技術不如跑關係”成了一些企業的心態。為了獲取補貼,不惜花重金打通關節,甚至求助於“補貼掮客”,財政“紅利”轉眼變成了權錢交易的“黑金”。
  審計署2013年調查發現,國家能源節約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資源綜合利用項目補貼中,在相關政府部門的眼皮底下,102個項目單位編造虛假申報材料,套取、騙取“三款科目”資金5.56億元。“去企業稍作核實了解,就能看出真面目,為什麼還讓造假企業得逞?”一些未獲補貼的企業質疑。
  “真材料不管用,假材料能蒙混過關,根子在於領導一支筆,動輒數千萬甚至過億元的補貼就批出去了!”廣東一位光伏産業企業家王偉如此形容部分産業的補貼。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俊海指出,財政資金是公共財産,每一分都是納稅人的血汗錢,財政資金的運用應該是公開公平公正,應對財政補貼錯誤決策負有主要責任的政府官員進行追責。
  北京大學教授劉劍文建議,一些發達國家政府以公開透明、公平和效率為基本原則,對一些公共項目進行全過程的網絡公開披露,披露相關圖表、註釋、審計報告等信息,這有利於提高民生資金的使用效益,我們需要借鑒。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財政補貼不該再成“免死金牌” 2013-11-27
企業財政補貼該“瘦身”了 2013-04-24
稅務總局:中央財政補貼不徵收增值稅 2013-01-24
社科院學者建議:新能源産業要發展 財政補貼須先行 2013-01-14
新能源産業要發展 財政補貼須先行 2013-01-14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