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中國銀行在深圳分行試點“中銀投融服務平台”。該平台的功能之一就是為優質企業及項目提供“一對一”的多元化融資選擇,這與部分P2P平台的功能頗為類似。其實,中國銀行並非首家推出類似P2P業務的銀行,早在9月份,招商銀行旗下的“小企業e家”就悄然上線,在這個具有P2P性質的平台上,已經為八個項目募集近1.5億元。
業內人士認為,在銀行業殺入P2P行業的同時,P2P的風險也逐漸浮出水面。從10月份開始,數十家P2P網站出現關閉或提現困難。不少業內人士認為,2014年或將迎來P2P行業倒閉潮。那麼,爭議中的P2P究竟將走向何方?
金融創新還是理財陷阱
所謂P2P,是英文名詞peer to peer的縮寫,字面上解釋是“個人到個人”,即有錢的人直接將錢借貸給缺錢的人。和銀行貸款這種間接融資方式不同,P2P屬於直接融資範疇。但是,如果雙方在現實生活中不認識,出錢的人憑什麼相信借錢的人?所以,P2P平台就是這樣一個溝通雙方的平台。P2P平台主要負責審核借錢者的資質,保證他們具備“有借有還”的能力。
由於聯通了出資人和借款人,對於借款人來説,在P2P網站上借錢會更方便。因為P2P網站的審核程序比銀行或小貸公司要簡單,並且借款時長和利息可以自主確定,部分P2P網站還接受無抵押信用借款。對於出資人來説,則可以享受更高的回報率。因為錢是直接投給企業,無需經過金融機構中轉,這自然減少了“分成”的環節。
所以,對缺錢的人來説,P2P平台是新的融資渠道。而對有閒錢的人來説,P2P則是新的理財手段。在2013年上海理財博覽會上,P2P作為理財産品佔據了一座展館。記者在博覽會現場看到,年化收益率10%以上的P2P非常普遍,部分P2P産品甚至達到了18%。
P2P網站的收益率也不低。上海白領王先生告訴記者:“8月份在拍拍貸網站存了5000元,投了40多個單子,五個月不到已經收回利息200多元,算下來年化收益率在10%以上。”拍拍貸是國內最早的P2P網站,該平台上借錢的年化利率普遍在12%以上。P2P網站點融網CEO蘇海德也&&,2013年點融網客戶的收益率在16%以上,這還是扣除收費後的凈收益。即使連平安集團旗下的陸金所,其預期收益率也有8.4%。對於普通百姓來説,這樣的收益率已屬不低。
但是,風險和收益是並存的。網貸之家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有超過70家P2P平台“倒閉”或“跑路”,涉及金額約為12億元。而據不完全統計,國內P2P平台總數可能近千家。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隨着政策的收緊和競爭的加劇,2014年P2P網站會迎來更大的“倒閉潮”。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與會計學教授芮萌認為,90%的網貸平台都在虧損,倒閉潮已在門口。
作為監管機構,央行對於P2P雖沒有明確表態,但也劃出了“紅線”。12月4日,央行副行長劉士余公開&&,互聯網金融“不能觸碰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兩條法律紅線。尤其P2P平台不可以辦資金池,也不能集擔保、借貸於一體。”
P2P在爭議中野蠻成長
儘管中國的P2P起步不算早,但是目前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P2P市場。為什麼P2P在中國能呈燎原之勢?
對此,P2P網站“平安陸金所”CEO計葵生和仁和智本合夥人陳宇認為,由於中國的利率尚未放開,中國的金融網點和服務也不夠豐富,公眾的理財需求有待滿足。與此同時,中國有兩億農戶和5000萬家小微企業卻長期存在融資難。這些不利條件正是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契機。
數據顯示,美國最大的P2P網站lending club借款項目的拒絕率是90%,而陸金所的拒絕率只有60%。這表明,P2P在中國更容易生存。
所以,不少業內人士看好中國的P2P市場。例如,lending club創始人之一便來華創立新的P2P平台。即使10月份中國倒閉的P2P平台有40多家,但是P2P平台點融網仍在12月份獲得千萬美元的風投。
北極光創投董事總經理楊瑞榮&&,目前我國P2P的市場規模大概在200至400億元,雖然行業規模基數並不大,但是年增速卻超過300%。可以預見,未來5到10年將獲得井噴式發展。
不過,P2P的問題也不容忽視。P2P平台信而富CEO王徵宇認為,由於央行徵信系統尚未覆蓋P2P行業,所以P2P網站對於造假行為難以有效鑒別。
暢貸網CEO施俊&&,必須警惕部分平台存在的“資金池”問題,例如平台為自己提供擔保,發布虛假借款,以公司法人、股東或高管名義融資,然後再放貸出去,這些都容易産生“資金池”。
一旦産生“資金池”,P2P模式就存在被濫用的可能。從湖北天力貸到深圳網贏天下案件,再到銅都貸等,涉案金額和參與人數不斷上升,這些平台的負責人也被警方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通緝抓捕。
監管層已開始納入監管
儘管P2P頗具爭議,但是監管層已開始逐步將此納入監管。12月26日,央行條法司司長穆懷朋公開&&,P2P還是新業務,但是現在已經暴露出一些問題,所以監管力度還會更高,目前監管的力度和框架仍在研究之中。12月初,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牽頭成立了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會,在這個具有半官方性的機構中,75家發起成員單位有10家是P2P網貸平台。
對於市場來説,如果能走上良性發展軌道,P2P無疑是不錯的商業模式。蘇海德告訴記者,傳統金融機構的經營成本約為借貸金額的5%到7%,包括門店、法定準備金等。而P2P的成本能控制在2%左右,還可能通過技術手段進一步壓縮。這對於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和開拓公眾理財手段,都是有益的嘗試。
業內人士認為,隨着行業兩極分化的不斷發展,監管機構的介入,預計最近兩年,P2P行業將逐步産生幾家龍頭企業,拉動行業准入門檻的不斷提高。
對於公眾而言,如果計劃在P2P平台上嘗試投資,仍應謹慎選擇平台和項目。業內人士建議,在選擇P2P平台時,務必要弄清平台的運行模式,尤其弄清平台的審核方式和資金流向。第二,不要在P2P平台投入過多資金,目前P2P還不適合作為主要理財手段。第三,在P2P平台上盡量多種類投資,每筆投資金額不要太高,從而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