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保達標了,沒想到成本也提高了。”剛接到一個150萬美金訂單的李志仁憂心忡忡,把排污嚴重的燃煤鍋爐換成天然氣爐後,生産一噸法蘭的成本增加了近200元,加上不斷上漲的人工成本,這單生意剛剛保本。 曾任當地國企負責人的李志仁,現在是山西冠力法蘭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國際訂單銳減,環保壓力加大,生産成本上揚……他的擔憂,正是有着“中國鍛造之鄉”之稱的山西省定襄縣數百家民營鍛造企業生存狀況的縮影。 位於山西省五台山腳下的定襄縣,素有“一斗芝麻鐵匠”的説法。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依託土地、勞動力等低成本優勢,定襄鍛造業規模迅速擴張,成為亞洲最大的法蘭生産基地和世界最大的法蘭出口基地,出口量佔全國的70%。 然而,《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看到,在當地一處聚集着上百家作坊式鍛造企業的工業園區裏,昔日“叮噹叮噹”的打鐵聲和鐵錘重擊産生的震顫感都消失了。大多數企業大門緊鎖,透過鐵柵欄可以看到,院內鍛錘鐵架靜靜矗立。沿線公路上,連平時往來運輸的貨車都很少看到。 定襄縣縣長助理張海瑞&&,隨着勞動力、土地、環保、能源、人民幣匯率等要素持續上升,定襄鍛造業持續30年的低成本競爭優勢正在消失。目前全縣567家鍛造企業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企業正常生産。 要擺脫困境,轉型升級成為唯一出路。但鍛造業污染重、能耗高,在國家環保剛性要求下,産業轉型面臨較大難度。 李志仁告訴記者,去年政府加大了節能降耗方面的要求,公司投資2000多萬元建起了新的車間,對鍋爐進行了“煤改氣”。去年,天然氣價格為每立方米2.53元,生産一噸法蘭需要150立方米天然氣,燃料成本約380元,遠低於當時的煤炭價格,可以同時實現節能降耗和降低成本。 然而,2013年8月,天然氣價格上調了46%,達到每立方米3.7元,生産一噸法蘭的成本高達555元,比去年提高約170元。每月燃料成本上升12萬元。同時,煤炭價格大幅下跌,203元就能買到一噸煤,生産一頓法蘭只需1.3噸煤。 “使用天然氣鍋爐後,生産一噸法蘭的成本比去年提高165元,企業的利潤率從15%降到了不足5%。”讓李志仁頭疼的是,大企業改用了天然氣,但大量中小規模的企業還在燒煤,在成本上反而不具備競爭力。 張海瑞還稱,儘管鍛造産品佔據半壁江山,但由於定襄鍛造企業規模小、經營亂、結構散,仍然缺乏話語權和定價權。據介紹,在當地600余家鍛造企業中,産能3萬噸以上的僅有11戶。整合重組成為産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依靠10家大企業帶動的500家小企業的“1+50”模式,成為定襄縣政府的解題思路。一位業內專家認為,目前定襄正在走溫州中小企業20多年前走過的路。 儘管成本的提升在意料之外,但山西艾斯特耐茨鍛造公司辦公室主任史志良堅持認為,要拓寬市場,鍛造行業使用天然氣是必然趨勢。“如果使用燃煤鍋爐,鍛造的時間和溫度無法精確控制。以前的老工人凌晨3點上班燒鍋爐,經過4個小時的加熱才能開始幹活,晚上下班時要把鍋爐熄滅,第二天再燒。這樣的生産方式既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又難以保證産品質量。使用天然氣爐後,熱處理流程是可控的,産品的質量可以得到保證。” 讓定襄縣中小企業局副局長韓俊偉感到振奮的是,當地技術改造的空間還很大。目前,定襄縣平均鋼材利用率只有56%,遠低於全國鍛造行業75%至84%的先進水平。“企業之所以成本售價倒挂,不敢接訂單,就是因為傳統以夾棒錘為主的加工方式,難以挖潛增效。技術改造後,一台9噸電液錘的産能,就相當於16部夾棒錘的生産能力。” 目前,更換了電液錘的李志仁,正在考慮如何延伸産業鏈,以獲取更多利潤。“1萬美金出口的法蘭,在國外可以賣到1.3萬美金,原因就是供貨不及時。”國內企業從接訂單、組織生産、發貨到海關需要3個月,而在國外設立倉庫後,一週內就可以提貨。 此外,為幫助企業爭取市場訂單,定襄縣縣長助理張海瑞還稱,當地正在建設法蘭電子商務交易市場,將各種規格、材質的法蘭價格在網上及時公布,最終推出“中國法蘭價格指數”,以吸引更多客商,整合上下游企業。“這种經營方式在國內僅此一家。”他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