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着鋼鐵行業進入微利時代,國內外一批知名鋼鐵企業圍繞鋼鐵主業發展多元産業,隨着産業鏈的延伸和價值鏈的拓展,已經從傳統的生産型製造企業蛻變為服務型製造企業。業內專家認為,在做精做強鋼鐵主業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實施有限多元戰略,全力打造全産業鏈競爭優勢,已經成為鋼鐵企業實現轉型升級、應對嚴峻挑戰的新路徑。
國內外知名鋼企多元化布局
受原燃料價格居高不下和下游市場需求不旺兩頭擠壓,國內鋼鐵企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市場困境。河北鋼鐵集團董事長王義芳説,鋼鐵行業發展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已經進入新的市場和産業發展階段,但很多企業習慣並精於做鋼鐵,僅靠一個産品、一項指標、一項工藝等“一招鮮”難以贏得先機、逆境突圍。因此,打破思維定式和傳統路徑依賴,在做精做強鋼鐵主業的基礎上實施有限多元戰略,全力打造全産業鏈競爭優勢,已經成為不少大型鋼鐵企業實現轉型升級、應對嚴峻挑戰的新路徑。
王義芳説,圍繞主業發展非鋼産業是鋼鐵産業由生産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發展、由製造向服務轉型的必然趨勢,鋼鐵企業必須跳出“非鋼就是輔業”、“多元發展就是搞三産辦服務公司”等傳統認識誤區,在這方面國內外鋼鐵企業有不少成功經驗可供借鑒。
據了解,隨着産業鏈的延伸和價值鏈的拓展,德國蒂森克虜伯、日本新日鐵住金、韓國浦項等世界著名鋼鐵集團,早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鋼鐵企業。其中,蒂森克虜伯已將企業定位為全球型專業材料和技術集團,圍繞專業材料和技術兩大戰略領域,確定了鋼鐵、産品服務、升降機技術、工廠技術、零部件技術、船舶系統六大業務板塊。2011至2012財年,在423億歐元的業務收入中,傳統鋼鐵産品僅佔26%,鋼鐵産品服務業佔比達到31.2%,二者以外的相關産業收入佔比達到43%,均超過鋼鐵主業的直接貢獻率。近年來,寶鋼、武鋼也通過産業化整合,分別形成了“1+5”和“1+9”的産業發展格局,多元産業均實現規範的公司化運作,呈專業化、集團化發展趨勢。
業內專家認為,國外多元産業發展成熟的鋼鐵企業和國內多元産業發展相對成熟的鋼鐵企業,在多元産業發展主要經歷兩個階段:一是由內生型向市場化發展階段。二是由分散型向專業化、産業化、規模化發展階段。相比之下,我國大部分鋼鐵企業多元産業發展不夠成熟,絕大部分還停留在第一個階段,市場化程度低,對主業的依賴性強,競爭力弱,對企業收益的貢獻小。
國內鋼企産業多元各顯神通
上世紀90年代,國內大型鋼鐵企業曾結合“主輔分離”和“輔業改制”,探索非鋼産業發展。據業內專家介紹,近年來,隨着鋼鐵行業微利期的到來,各大企業紛紛將多元産業提升到戰略高度,加大專業化整合力度,加快産業化發展步伐。
——圍繞鋼鐵産業鏈上展下延,發展與主業高度關聯的資源産業和産品服務業。例如,寶鋼金屬在全國布局40多家加工配送中心,加工能力達到800萬噸;武鋼江北公司金屬製品生産能力達到100萬噸,並進入鋼結構製造服務領域,近期武鋼又收購蒂森克虜伯全球激光拼焊業務,海外資源産業成為企業重要的利潤來源。
——圍繞發揮集團資金集中統一運作平台優勢,發展金融服務業。例如,各大鋼鐵企業成立集團財務公司,並投資進入證券、銀行、信託、保險等金融産業,寶鋼集團旗下的華寶投資公司,武鋼在參股長江證券又成為漢口銀行第二大股東。
——圍繞資源能源綜合利用,發展節能環保産業。一方面,整合“三廢”綜合利用、余能餘熱發電等能源循環利用資源,實現産業化發展;另一方面,發展服務於鋼鐵主業的節能環保服務業。近年來,馬鋼、首鋼、武鋼、重鋼等企業成立節能環保技術服務公司,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為鋼鐵企業提供技術、管理、運行服務,並逐步從內部市場拓展到外部市場。例如,去年成立的馬鋼欣創環保公司,通過承接煤氣發電、環保設備運行維護等項目,當年實現業務收入3.5億元,凈利潤1000萬元。
——圍繞鋼鐵主流程輔助配套,發展物流、信息化、工程技術、貿易等生産性服務業。例如,沙鋼投資300億元建設的玖隆物流園區;寶鋼寶信公司已經成為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軟體技術上市公司;寶鋼、武鋼的國際貿易公司通過拓展外部市場,已經成為企業重要的效益增長點。
——圍繞後勤系統市場化轉型,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如武鋼現代城市服務集團等。
妥處“主業”與“多元”關係
河北鋼鐵集團戰略研究院院長李毅仁認為,鋼鐵是鋼鐵企業的“看家本領”,發展多元産業不是拋開“主業”為了“多元”而“多元”,真正的“多元”是依託鋼鐵主業,借助資源和平台優勢,讓産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資源高效利用和市場邊界拓展的産物。縱觀國內外著名鋼鐵企業多元産業發展成功的案例,無一不是源於鋼鐵主業。因此,做精做強鋼鐵主業是根本,同時,多元産業要“依託”主業不是“依賴”主業,多元産業必須增強自主發展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多元增效”。
從鋼鐵企業發展多元産業的戰略意圖來看,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純“賺錢”的産業,如貿易、金融類産業。二是純“養人”的産業,如後勤服務類産業。三是既“賺錢”又“養人”的産業,如資源綜合利用、節能環保服務等新興産業。但具體到企業實際,應從企業成長背景和資源稟賦等基礎條件出發,發展能有效發揮企業自身資源優勢的産業。
李毅仁説,純“賺錢”的産業需要強大實力作支撐。寶鋼等歷史包袱輕、冗員較少的新興企業,主要是依靠企業實力,投資發展以純“賺錢”為主的産業;鞍鋼、武鋼等歷史包袱相對較重、冗員多的傳統企業,則既要考慮“賺錢”又要考慮“養人”,所以偏重於發展第二、三類産業;酒鋼等具有獨特地域優勢和資源稟賦的企業,主要是發展特色産業,如葡萄酒、煤電鋁一體化産業。
業內專家建議,發展多元産業,首先,應從戰略高度提高對多元産業發展的認識,加強系統規劃、頂層設計,發揮集團和子公司積極性,明確適合企業實際的多元産業發展定位。在集團層面應重點圍繞發揮整合優勢,謀劃適合規模化發展、專業化經營的産業,如做大做強資源産業,寬化營銷和金融服務平台,拓展貿易、物流和金融服務業。在子公司層面,應立足於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消化主業富餘人員,消減主業人工成本,還原主業的先進性;同時,積極推進由內生型向市場化的轉變,積極培育新的效益增長點。
第二,應進一步轉變觀念,拓寬思路,樹立以存量換增量、以資源換資本、以市場換效益的發展理念,以市場化經營模式,積極探索非鋼資源的整合路徑和多元産業的發展方向。
第三,應充分利用企業內部現有的各種資源和平台優勢,有效控制發展的成本和風險,多從資源整合、激活存量、寬化平台、延伸鏈條的角度推動多元産業創效。
第四,應注重加強體制機制的變革和商業模式的創新,以釋放改革“紅利”,激發發展動力。注重專業化、複合型人才隊伍建設,為多元産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