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提“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敲響糧食安全警鐘
2013-12-24   作者:記者 張志龍 劉敏/北京 濟南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網
分享到:
【字號

    “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集中國內資源保重點,做到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少有地將糧食安全列為第一大任務。這其中有何現實意義?又為我國糧食生産敲響了什麼警鐘?

    糧食十年連增背後  穀物從凈出口到凈進口

    2013年,我國糧食總産量首次突破60000萬噸大關,實現了10年連續增産。

    “我國糧食已連續十年增産,但資源和要素繃得很緊了,再繼續增産的難度加大。同時,中國是人口大國,如果短期出現大的缺口,很難通過國際市場進行調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説。

    事實上,糧食豐年提安全問題,背後確實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統計數據顯示,從2009年起,我國穀物總體轉為凈進口。2012年我國小麥、玉米、稻穀和大米等穀物進口量大幅上升,凈進口1296.7萬噸,同比增長3.1倍。主糧進口實現了常態化。

    “如果按照我國糧食包括穀物、豆類和薯類口徑計算,我國糧食自給率已經下降到90%以下。”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中央首提穀物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樹立了新的糧食安全觀,實際上是為糧食安全敲響了一個警鐘。”

    敲醒警鐘的還不僅僅是越來越低的糧食自給率,近年來各地輪番暴露出來的糧食儲備問題,也讓人們對糧食安全的擔憂加劇。

    “糧食是戰略物資,不值錢但不可缺少。過多依賴進口會受制於人,到時講條件,提價格都有可能發生,糧食不可能成為真正自由貿易的商品。”山東財經大學教授王蔚説。
     
    土地不堪重負 糧食安全有隱憂

    在國家糧食年年增産的背景下,為何穀物為代表的糧食進口數量還在不斷增加?分析認為,消費持續、剛性需求增長是主要原因,而生産糧食的土地已不堪重負。

    事實上,我國農業基礎薄弱、保障能力不強,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問題對農業發展的約束日益突出。農藥化肥過量使用、農田水利欠賬較多,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

    “比如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在下降,在種業面臨國外公司壓力,沒有較大突破的背景下,靠農藝、管理等措施,增産難度很大。”山東省委農工辦副主任劉同理&&,糧食十連增背後付出了很多代價。

    與此同時,隨着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我們每年還要減少耕地600多萬畝。葉興慶&&,城鎮化的推進使幾億農民離開土地,中國農業集約化程度不高的現實情況,如果解決不好“誰來種地”“怎麼種地”的問題,糧食安全將面臨挑戰。

    從趨勢來看,未來幾年國內農産品供求由“總量平衡、豐年有餘”向“總體基本平衡、結構性緊缺”轉變。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糧食需求將近6億噸,糧食總産還需在目前基礎上增加20%。

    守住“紅線”,將“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飯碗主要裝自己生産的糧食,這是我們的一個基本方針。”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説,“今後要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不斷鞏固和強化農業的政策扶持和科技投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對於如何保障糧食供應,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等專家認為,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首先守住耕地紅線,其次要加強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業的科技進步。還要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解決好誰來種地的問題。

    “在糧食種植補貼實行普惠制的背景下,應該加大補貼力度,把補貼增量用在糧食主産區和糧農,使糧食主産區不吃虧,種糧農民有效益、得實惠。”劉同理説。  

  他同時透露,2014年,山東將在全國首次實施“提高耕地質量計劃”。

  業內人士認為,糧食生産可以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適度進口”可以保障國內糧食的穩定供給,緩解國內土地壓力,節省淡水資源,保護和改善國家的生態環境。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雙焦點糧食安全與農業現代化 2013-12-24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雙焦點糧食安全與農業現代化 2013-12-24
糧食安全市場起決定作用 2013-12-24
農村工作會議或聚焦糧食安全 一號文件連11年鎖定三農 2013-12-23
農村工作會議即將召開 糧食安全和土地流轉是核心 2013-12-20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