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證監會發布《關於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意見》,宣布IPO正式重啟,預計明年1月底將有50家企業陸續上市。那麼,此次IPO的重啟將對中國股市帶來何種影響?游戲規則的變化,中小投資者的利益能否真正得到保障?未來市場受此影響會如何發展?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沈竹和著名財經評論員馬光遠、張鴻共同評論。
證監會IPO新政重塑股市價值,券商股受益大漲,創業板則被打回原形,IPO重啟靴子落地,公平和牛市誰更值得期待?未來新政落實還需度過何種難關?
張鴻:圈錢不能隨便圈了 創業板也不能借殼上市了。(《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短期內可能會,其實我覺得它不是失血,是缺鈣。我們看重災區是哪兒,是創業版。然後包括主板市場裏邊的那些所謂殼資源,就是我們説的原來靠圈錢的,或者是準備再度圈錢的,就是不能重組的這些資源,不值錢了。為什麼?就是這一次改革的意見,其實瞄準的就是這一塊兒。一個是圈錢不能隨便圈了,這個那個發行價,我們説的三高,高市盈率,高募集資金,這可能起碼要被打壓了,你就不能那麼容易圈錢了。還有一個炒作,炒作就是殼資源,主板市場你要是借殼上市的話,和重新發行股票是一樣的。然後創業版市場更慘,都不能借殼上市了。但今年光借殼,創業板光借殼上市30多家。所以這些不值錢了以後,你看它就往下掉,就是它本來就是虛高。
一般來説,我們會在周末出一些重要的消息,或者是晚上。但是這一次其實我們要稍微拉長一點兒,就是三中全會。三中全會其實提到了政府和市場的這個職責的劃分,市場起更多的決定作用,政府應該往回收一收手。還有一個,專門提到了證券市場的註冊制,所以證監會也提到説,這是我們往註冊制走的一個部分。所謂註冊制,就是決定上市與否主要權力在企業本身,企業你自己,或者是中介,那政府不管你,不決定你上市。原來我們説審批制,或者後來的核準制,其實主要的決定你上不上市的,發不發行的是政府,所以這是一個最本質的區別。
馬光遠:關鍵是這個制度能否保證股市從圈錢市變成投資市(《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我覺得現在對未來有兩種分析。第一是對資金面的壓力,這是認為擴容以後未來760家排隊的話,那麼未來的整個資金面可能壓力很大。另一種就是這一次的改革本身能不能徹底扭轉過去新股發行中的各種弊端?比如説三高的問題,圈錢的問題,對中小投資者保護不利的問題。那麼這些東西能不能轉變?如果能轉變的話,我同意張鴻講的不是缺資金,而是缺信心。信心的不足的根源是什麼?就是這個制度本身能不能保證我們的股市,從圈錢市變成一個投資市,從一個保護機構和上市公司利益為主體的這麼一個市場,變成一個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的市場。
這兩點思維如果發生一個大的逆轉,那麼短期可能有壓力,但是長期來看,中國股市真得會走上一個康莊大道。所以我個人認為關鍵不在於資金,而在於後面的那個760家仍然排隊的説明了什麼問題?760家現在,我們看到這個辦法&&以後,這760家有沒有一家主動提出來説現在這麼嚴,我覺得我不用上市了。因為我可能付出的成本是很高的,沒有一家。大家都&&還在那兒排隊,所以我覺得一旦有排隊在的話,那麼上市公司也好,還是機構也好,肯定是有希望的。説我還可以在資本市場上獲得比較廉價的資金,那麼這個廉價資金的提供者是誰,是中小投資者。
這一次事實上,這個時機應該我個人認為是可以好理解的。先有一個月的緩衝期,因為明年必須開了。一個資本市場它不能融資的話,你不能叫資本市場。但怎麼開?我現在感覺是這個《意見》本身給我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有洗心革面的決心。就是我一定要告別過去政府説了算,從定價到風險的判斷到發行的結構,基本上我們可以説主管部門説了算。比如説這個月發多少,那是證監會説了算,而不是説市場,根據市場的需求來説了算。所以這次我個人認為最大的變化是什麼?是真正體現了三中全會裏面講的,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因素,那麼談到股市的話,就是股市的發行價格,大家對你是否歡迎,包括發行節奏,整體的供應誰説了算?市場説了算。
我們這個《意見》本身從第一條到最後一條,都是圍繞這個問題做文章。也就説怎麼樣把風險交給市場,把價格交給市場,把決定權交給市場,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這個轉變大家應該意識到。
張鴻:IPO重啟改變整個的游戲規則 (《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IPO如果僅僅是簡單的重 啟發行,按照原來的辦法,那可能對市場的衝擊力是很大的。但是現在其實不是一個重啟IPO的問題,它是一個改革IPO問題,我們希望它整個游戲規則,整個環境的打造,是和原來不一樣的。
中小投資者的保護其實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我們和機構投資者不平等,圈錢的時候也不平等,就一開始發行的時候,我就和他地位不一樣,他就可以往那個一級市場炒,然後我們來只能來抬轎子。所以現在就有一個去掉一個最高分的制度,這去掉一個最高分如果嚴格的執行的話,我覺得還是有效的。就是10%的報價,最高報價,去掉,無效,不僅無效,而且參與10%的造出高價的這些機構投資者,不再有配售那個資格了,這樣的話,你也不能造勢。就跟當年咱們買很多那個僵屍身份證然後來做莊一樣,就是他們會有很多這樣的辦法。所以我們也要在細則上也要小心這個。
我前面説的是和機構投資者它不平等,其次,是在我受到了欺負的時候,我沒有一個很有效的救助的渠道。比如説像今年的萬福生科之類的這些,就是我被騙了,我能不能有集體訴訟、公益訴訟等等。為什麼國外成熟的這種市場裏邊,那些企業不敢作惡,中介機構、保健機構不敢作惡,是因為他一旦作惡了,飯碗就丟了,他就完蛋了。
馬光遠:現有的制度真正執行到位 中國股市將面臨大變局 (《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儘管總體我看了《意見》。比如説在改革過去的圈錢市,政府干預過多方面,我們還可以繼續往前走一步。但就現在來講,如果把現有的這個制度真正執行到位的話,中國股市面臨一個大變局。比如説機構,報價的時候,那個高價誰報出來的?肯定是機構報出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對於控股股東,對於機構,對於相應的這些機構投資者,加大了處罰力度,包括它的信息披露責任,包括他一旦出現信息披露不一致的情況,這些中介怎麼辦?包括根據捆綁,就説鼓勵主承銷商他自己買一塊。這等於是一個牽連機制,把大家搞到一塊兒以後,説你要報個高價的話,事實上你也在裏邊。
我的感覺是機構投資者都很聰明,雖説資本市場不是老鼠跟貓的游戲,而且老鼠都很狡猾,很聰明。我擔心是什麼?比如説10%,我可以,當然我每一次都報高價,我可以幾家來。這一次你來,下一次我來,那麼這樣的話,事實上就形成相互串交,投標的時候。因為律師主要賺的錢就是上市公司和機構犯錯的錢。你一旦犯錯之後,我代表中小股東來跟你打官司。現在比如説中小股東都很弱,都很散,你靠你那點兒股票然後跟人打官司,首先不立案,立了案以後再拖個三、五年以後,你根本拖不起。所以對於中小股東來講,第一個是一個好的制度性的價格很重要,市場化,第二個強化責任機構,但是責任機制怎麼落實?比如説怎麼樣來追責,怎麼樣來懲罰,怎麼樣來賠償?需要專業機構來做。
趙錫軍:從核準制向註冊制改革 有助於恢復投資者信心 (中國人民大學財經學院副院長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從目前的核準制向註冊制改革,市場化的定價的力量更強一些等等,有助於投資者和市場的參與者能夠更加明確,減少大家的不確定性。然後市場相對來講,信心就會初步的恢復起來了。
賀強:抑制股市的分莊現象 嚴厲打擊股市造假行為和過度投機行為 (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現在在場內市場關鍵解決這麼幾個問題,第一個就是修改現行IPO的法規。第二個,重塑IPO整個的優成比。第三是最重要的一條,要抑制目前股市的分莊現象,嚴厲地打擊股市造假行為和過度投機的行為。這幾方面如果創造成熟了,那麼我認為我們的註冊制基本上就可以實現了。
張鴻:不光是投資者懼怕IPO 最怕IPO發行的是證監會 (《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其實不光是投資者懼怕IPO,其實最怕這個發行的是證監會,他為什麼每次都停?是因為股指暴跌的時候他就得停,扛不下去了。今天馬光遠寫了一篇長文,裏邊有一個詞叫父愛情結,我覺得我們監管部門的父愛情結還是依然很重。包括這一次,你看《意見》出來以後,證監會接受採訪的時候説,説我們未來我們發行的時候,對發行者,就對股票,我們只做法規、合規性的審定,就是你合不合規。至於價值判斷,就它能不能持續盈利,它能不能給你帶來投資收益,我們不管,不做價值判斷。他可能忘了,在2006年的時候,就是我們證監會首次發行股票並上市管理辦法裏面,總則第七條就説的就是,説我們核準,並不表明證監會對該股票的投資價值,或者投資者收益做出實質性的判斷或者保證,就是那個時候其實就已經不做價值了,不應該做價值判斷了,這説明我們現在其實還在做價值判斷。包括還有一句,這一次説,那我們不管了,不意味着就是可以上垃圾股了,但是你怎麼知道是垃圾股呢,這不就是在做價值判斷嗎?
我們避免市場上垃圾股遍地,不是説你前面把門,而是你到最後有一個好的退市制度。一旦你該退市了,就退了,但是我們退市制度已經實行這麼多年了。
馬光遠: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的那座橋還沒有搭建起來 (《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該問責就要問責。特別我們看到這一次,大家比較讚賞的就是我們這個《意見》裏邊特別提到對中介機構等等做假、信息披露不實要怎麼辦?我看到最嚴重的是,就是一旦查明你有事,36個月你再不能申請這個公司上市了,看起來很重,但事實上我認為可以更重。比如説對於嚴重做假者,為什麼不把他驅逐出市場?像這種絕對可以搞市場禁入的。再比如説,投資者要説可以依法賠償,我們去依法的話,發先法院不處理,法院沒有。所以我們説要讓中小投資者真正的達到他的公平,你得給他建一個行政跟執法完全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的一個橋,這個橋現在我們沒有看到。
一方面是IPO,另一方面是問責,問責到位。事實上,大家最根本期待的是什麼?就是司法上可以保護,行政上做到監管,最後我才可以講風險我來負擔,你不用再管了,我自己來承擔這個責任,我自己來選股。所以有一天如果中國股市真的沒人排隊上市了,那個時候我覺得我們三個都可以做股票了,大優勢肯定就來了。
張鴻:註冊制改變的一個核心就是買者要自負 (《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今天股指翠綠,但是我戴了個紅領帶,説明我支持股市的改革,但是是長期的。短期來看,股民們尤其在改革時期,因為所謂的像註冊制的改變,它最大的一個核心就是買者要自負,你要承擔所有的風險,因為所有的風險都告訴你了。證監會不承擔這個公司是不是有價值,中介也不承擔它是不是有價值,只告訴你,給你提供它繼往的這些信息,所以你自己心裏要非常清楚,所有的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