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哥倫比亞大學高級訪問學者巴曙松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預計2014年全球經濟會出現“弱而穩定”的復蘇,總體上全球增速略高於2012年和2013年,但仍低於戰後平均水平。
巴曙松説,“穩定”並不是指這一輪復蘇經濟增長有多強,而是指原來壞的因素在逐步減弱,例如財政約束的衝擊在淡化。“弱”復蘇是指,如果對比美國當前就業、增長、稅收、房地産等主要經濟數據,與戰後的均值仍有一定差距。
他&&,帶動美國這一輪復蘇依靠的是房地産和政府的服務購買。這些領域的復蘇有一個特點,就是對外部的帶動作用會比以前減弱,例如房地産主要是本地市場,政府服務需求也主要是面向本地。而以往經濟復蘇是在經歷洗牌之後,抑制的需求和購買力集中釋放,有比較清晰的産業傳遞的過程,包括汽車、住房、消費,但在這一輪復蘇中,汽車、消費、就業都沒有明顯的啟動。
巴曙松説,這一輪增長還有一個特點,即各國都在再平衡的過程中,經濟相較於原有的增長格局出現程度不同的調整。這一輪復蘇中美國就業沒有明顯改善,失業率依舊在7%以上的高位,而危機前的歷史平均值約5.5%左右。美國居民部門債務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比重從2007年的95%下降到目前的79%。經常項目逆差佔GDP比重從危機前的6%以上降至目前的3%以內。
換言之,美國經濟復蘇對其他國家出口的帶動作用會減弱。從全球範圍考察,當前産能過剩問題是全球範圍內在經濟弱增長格局下普遍存在的問題,美國也不例外。各國都希望別國的復蘇對本國的出口有帶動作用,但實質上作用有限。需要關注的是,即使美國經濟持續復蘇,對中國出口的帶動作用也會減弱。
巴曙松認為,在這樣的大範圍下,明年中國經濟將站穩,但不會很強。他認為,中國經濟將以一個比較平穩的、而不是偏高的速度增長,為改革的深化提供一個平穩的經濟環境,也為改革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短期波動加劇提供更大的政策迴旋餘地。
巴曙松還指出,全球的貨幣流動性處於由松轉緊的轉折階段,貨幣政策有望穩中趨緊以促使經濟體系平穩去杠桿調結構去産能。他認為,從國際範圍來看,金融危機以來為了應對危機而持續五六年的、全球範圍內超常規的流動性寬鬆將在2014年面臨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