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期待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獨資醫療機構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於近日&&,該辦法由上海市衞生計生委、商務委、工商局制訂。
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認為,《辦法》主要有兩個突破,一方面門檻放低;另一方面,審批與登記程序大大簡化,將有利於健康服務事業的發展。
根據《辦法》,在自貿區申請設置外商獨資醫療機構的外國投資者應當是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法人,具有直接從事醫療機構投資與管理5年以上的經驗,外商獨資醫療機構的最低投資總額2000萬元人民幣,經營期限20年。
“對註冊資本的最低要求再次降回到2000萬元,實際是放低了註冊門檻,入駐機會就增加了很多。”一位衞生政策專家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
記者了解到,2010年國家規定外資辦醫註冊資本為2000萬元,2012年註冊資本要求提高到1億元。
從審批與登記程序來看,自貿區對外商獨資醫療機構將實行
“一口受理”快速辦理制度,企業只要向上海相關部門申請,而非過去要上報國家相關部門審批,符合條件的外商獨資醫療機構40個工作日內即可完成申請辦理。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鼓勵外資在自貿區辦醫,實際上等於鼓勵各種規模、多種樣式的外資醫療機構進入,與公立醫院正面競爭,形成多元發展的醫療服務體系,可能對國內的醫療機構起到良好的借鑒、促進作用,滿足社會多層次的醫療需要,加快健康服務産業發展。
但是前述衞生政策專家也&&,現在的政策只是集中在醫院的註冊設立等方面,在醫療人才、稅收、醫保等方面還沒有明確的配套細則&&,因此究竟發展如何還很難預料,“這些實際上很關鍵,關係着醫療機構建立之後能不能順利發展,或者會有更多資本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