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資料照片 |
我們正迎來新工業革命,它的影響將超過以往歷次。面對這一機遇,中國企業如何迎頭趕上,實現中國製造的轉型升級?對此,《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了京東方科技集團董事長王東升,試圖解碼中國製造的未來。
《經濟參考報》:最近一段時間,“新工業革命”成為業界的熱門詞彙,您是怎麼看待這一變革的?是否會像信息革命那樣深刻影響我們?
王東升:如今世界,正瀰漫着一種工業復興的氣氛。歐美近幾年出版的諸如《第三次工業革命》、《創客:新工業革命》到《新工業革命》等系列新書,從不同角度闡述了正在演進中的全球製造業新變化、新趨勢。
如果對工業演進史進行細分,從1760年至今,人類經歷了四次工業革命,即蒸汽機革命、運輸革命、電氣革命和計算機革命。目前我們正迎來第五次工業革命,即新工業革命,其影響將超過以往任何時期。
工業生産方式經歷了少量定制、少量標準化階段、大批量標準化生産、大批量定制到個性化量産五個階段。新生産方式興起將成為新工業革命的關鍵推動力,也促進了經濟區域化和全球化的有機連結。
3D打印、開源電子、智能製造等技術的不斷完善和進步將對現有生産方式産生顛覆性影響,效率與柔性的雙重優勢推動着全球製造業個性化量産階段的到來,智能製造、互聯製造、定制製造、綠色製造等將成為全球未來製造業的主流形態。
《經濟參考報》:對於中國製造業而言,“新工業革命”是挑戰還是機遇?
王東升:1870年前,中國製造業總量一直位居全球第一,此後100餘年里落後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大陸製造業實現了前所未有發展,2010年我們重新奪回總量全球第一地位,這是國家改革開放政策帶來的成果,更是一億多製造業同胞奮鬥的結果。
我們已是製造業大國,但不是強國。目前我國製造業面臨着外部的“一壓一擠一追”和內部的“二高二低二少”的挑戰。
“一壓”是指新工業革命的壓力。新工業革命將以全新生産方式為製造業開創前所未有的發展模式,誰轉型升級快,就有機會佔據未來制高點。“一擠”是指歐美國家“再工業化”戰略的挑戰。歐美“再工業化”戰略的推進,顯示了發達國家加快搶佔新工業革命制高點、重新切割全球産業版圖的跡象,形成對新興國家的擠壓之勢。“一追”是指其他新興經濟體的追趕。數據表明,中國製造業勞動力成本已高於墨西哥、印度、越南、孟加拉國等9個新興經濟體。
更重要的挑戰是內部的“二高二低二少”。
“二高”指的是高能耗和高材耗。中國製造業的能耗和材耗明顯高於發達國家,生態環境壓力越來越大,兩高狀況使中國製造業難以可持續發展。
“二低”是指勞動生産率低和附加值低。世行報告顯示,按購買力評價水平,中國勞動生産率不到歐美國家的一半水平,甚至不如拉美國家。中國企業聯合會分析報告指出:中國目前製造業勞動生産率約為美國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國的5.56%。中國製造業在質量上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從産品增加值率看,中國僅為百分之二十多,與美國、日本及德國相比,均低十、甚至二十多個百分點。
“二少”是指基業長青企業少、世界領導型企業少。如果仔細觀察,中國企業平均壽命並不長,不少原本發展不錯的企業,由於技術或商業模式跟不上變化,一夜之間就消失了,鮮有百年老店;全球眾多專業領域,我們也鮮有世界領導企業。
《經濟參考報》:面對這些壓力,中國製造業應該如何應對?
王東升:“一壓一擠一追”不可怕,關鍵是要快速解決中國製造業內部的“二高二低二少”,也就是中國製造轉型升級問題。
如何轉型升級?唯一出路就是創新。我認為可從以下方面着手:
進一步全球化。面對新工業革命浪潮,中國製造要進一步國際化,深化國際合作,參與全球價值鏈重塑,這是實現産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重要途徑。因此,要營造更加開放的文化氛圍,拓展全球視野,深化“走出去、請進來”戰略,在新一輪全球産業分工中,創新模式,提升技術、管理和競爭力。
強化設計和研發。多年來,中國製造業重心主要在組裝、加工和製造環節,創意設計研發和全球化營銷是其短板。新工業革命引發新的全球價值鏈體系重構,其大趨勢是將創意設計研發、營銷和生産環節結合更緊密,智能製造和3D打印等技術進步對製造本身也將産生顛覆性影響,中國製造企業必須在設計和研發方面加大投入、練好內功、夯實基礎。
多年來,京東方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比例在全球業內一直處於前列,在最困難時,仍堅持研發投入優先,從而贏得先機。目前,京東方可使用專利已超一萬餘項,今年新申請專利數已超過3000余項,人均和單位産出專利量位居全球業內第一。正是這樣堅持,才使我們持續提升競爭力、得到業界尊敬。
推動市場應用創新。俗話説,只有疲軟的産品,沒有疲軟的市場。應用創新是促進技術進步、帶動産業發展、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根本動力。
推進智能製造,加快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中國大部分工廠都可以通過智能製造技術和手段,優化工藝流程,節省材耗、能耗和人力,這就是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和途徑。
培育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文化氛圍和企業家精神。
《經濟參考報》:作為組織的領導者,您能夠做到寬容失敗麼?
王東升:我可以和你分享兩個小故事。十五年前,我們投資了二十萬美元給美國科技創業公司。投資後多年一直沒有像樣業績,技術找不到應用,發展艱難,最後只剩創始人自己,但仍然堅持着。看他咬牙堅持的勁頭,我們安慰他不要有壓力,但覺得這筆投資收益肯定無望了。四年前,我們收到了這家公司匯來的36萬美元分紅,以後每年有數十萬美元分紅。創業人在信中説:對不起,讓大家等了這麼多年,終於可以回報了!原來該公司技術和專利被業內一家大公司採用,通過訴訟獲取了技術收益。
四十餘年前,美國一位教授發現了OLED材料的發光效應,認為這項技術前景可觀,帶着兩個學生開始創業。由於這種材料應用較晚,前三十九年公司一直虧損,但仍得到政府和社會創新基金支持,大家堅信這項技術能為世界帶來什麼!期間這位教授過世了,兩個學生接過衣缽繼續奮鬥!第四十年開始,隨着該材料大量應用終於賺錢了。該公司也成為這類材料領域的全球領導者。
這兩個故事經常讓我感動!成功是需要用時間來衡量的,一件事,尤其是一項事業,做兩三年就能成功的非常少,有的需要十多年甚至幾十年、幾代人持續不斷的努力。這就需要培育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需要營造鼓勵專心專注做事業的制度環境,需要弘揚創新進取的企業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