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壽太平正商洽收購英國公司
 |
|
資料圖片 |
越來越多的中國機構投資者,正在把目光投向海外房地産市場。《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獲悉,包括中國人壽、太平人壽等在內的多家中國險資機構正就在倫敦進行房地産投資展開相關談判,海外的房地産市場預計將成為未來數年內中國險資機構在海外投資的熱點。
消息人士透露,繼中國平安之後,包括中國人壽、太平人壽在內的數家壽險機構正在尋求倫敦房地産投資機會,方式包括對於當地房地産公司的股權收購以及項目投資,目前涉及上述投資的談判正在進行中,具體的交易金額和方式仍然有待確定。另一位消息人士也透露,中國的另一家壽險公司——泰康人壽也正在計劃進行海外不動産的投資,但該投資的細節尚不清楚。中國人壽的一位人士&&,對於此事有所耳聞,但具體細節並不清楚。泰康人壽則&&對此事暫不知情。
今年7月,中國平安高調出海,從德國賣家手中購得倫敦金融城的標誌性建築勞合社大樓,成交價2.6億英鎊,被業內人士預測為保險資金投資海外市場巨大浪潮的開始。有業內人士透露,有超過20家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的大型保險公司正在考慮進軍歐洲房地産,部分公司已在尋找房地産資源。此外,在紐約、多倫多等國際大都市核心地段的寫字樓資源,以及新加坡、香港和馬來西亞等地區也成為考察的目標。
中國平安在倫敦的買樓顧問第一太平戴維斯的一位海外人士&&,他們已在幫一些中國公司尋找海外投資的機會,“包括商業房地産和住宅房地産投資”,而目的地在歐洲。該位人士&&,並不確定是否有一批新的交易産生,但這些中國公司已在有條不紊地開展深入研究和分析是否符合投資需求。根據第一太平戴維斯的數據,僅倫敦市中心去年商業地産交易量就有141億英鎊,已經接近金融危機前2007年的高峰143億英鎊。其中,來自中國大陸的投資就有15億英鎊,佔到11%。
業內人士分析稱,之所以出現險資機構大舉進軍海外房地産市場的情況,除了在監管層面許可之外,也和近年來海外不動産市場的市場表現有關。按照《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允許保險公司運用總資産15%的資金投資境外,《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中則明確,保險資金境外投資不動産可以投資的領域必須是《細則》中列明的是“發達市場主要城市的核心地段,且具有穩定收益的成熟商業不動産和辦公不動産”。
另一方面,在經歷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後,歐洲以及美國的房地産都正處在復蘇的過程中,為投資者提供了良好的投資機會。仲量聯行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末,中國海外房地産投資同比上漲25%,交易額已突破50億美元,刷新了2012年全年40億美元的歷史最高紀錄。英國最大的房地産開發商、上市公司邦瑞(BARRATT HOMES)中華區首席代表兼總經理白兮對《經濟參考報》記者&&,2013年倫敦的房地産市場的表現,突破了過去100年來的極限。自1900年開始,倫敦房地産市場價格每年以7%的速度(未剔除通脹因素)在增長(除了1929大蕭條和2008年金融危機),但2013年以來,在海外投資者的推動之下,倫敦房地産市場價格已經上升了25%,預計到聖誕節之前,同比將增長30%。他説,考慮到倫敦市場目前高達5%的租金回報率,這些機構投資者選擇倫敦購買不動産並不讓人意外。
作為倫敦房地産市場炙手可熱的證明,自2012年11月以來,邦瑞股價已經從2.2英鎊上漲到了3.5英鎊,市值超過500億元人民幣。其大股東包括摩根斯坦利(8.5%)和摩根大通(10%),曾經有一家中國的國有企業希望持有其15%的股權,但遭到了拒絕。邦瑞是英國最大的房地産開發企業,其在倫敦新建住宅市場佔有率達到60%以上,在英國新建住宅市場佔有率則達到50%。據介紹,2013年以來,倫敦佔據了所有亞洲海外房地産投資的三分之一,預計明年這一勢頭仍將保持。
世邦魏理仕研究部中國區主管陳仲偉認為,鋻於當前全球及國內經濟環境、機構資金的成本、周期及風險偏好等因素,預計中國的保險機構未來將積極進軍房地産直接投資,並着眼於回報穩定的核心投資物業,如國際門戶城市的優質寫字樓等。“中國機構投資者或將成為中國資金進軍海外房地産投資市場的生力軍。”他説。
一位券商行業研究員對《經濟參考報》記者&&,保險資金尤其是壽險資金,具有資金量大、久期長的特點,與成熟市場的商業物業所具有的增值潛力大且能夠獲取持續穩定現金收益的特點不謀而合。但是,由於存在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的差異,保險機構也應當充分重視境外投資中的風險與合規性。
安傑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律師徐偉對《經濟參考報》記者&&,保險機構境外投資一定要做好盡職調查,充分聘請商業顧問、物業顧問、法律顧問等一起密切合作,評估境外不動産的商業模式與法律風險,同時需要向保監會履行相應的報告或備案等程序。由於境外投資不動産所需資金需求量較大,保險機構應充分重視相應的融資途徑以及相應的匯率風險,對此進行相應籌劃,以盡量降低投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