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聊城、江蘇淮安、湖南長沙、四川達州、北京等地多位市民向中國經濟網記者投訴稱,一家名為“大連九鼎投資”的公司,以“投資理財産品,固定分紅”的名義,在短短一月內,先後共騙取投資者數百萬元。
有投資者向記者提供了其在大連工商行政管理局查到的同名公司的註冊信息、&&方式等,根據這一線索,中國經濟網記者致電該公司,其座機顯示對方為大連九鼎嘉幸達(音同)財務管理有限公司,但無法接通;而其手機在接通後,對方則稱“打錯了”,此為私人號碼。
高收益理財陷阱吸引投資客 已關閉的大連九鼎公司網站
2013年3月底,山東聊城市民王先生從江蘇淮安的一位朋友陳大姐處得知,一家名為“大連九鼎投資”的公司所開展的理財業務很是賺錢。
據王先生稱,大連九鼎公司宣稱,一次性投入3000元購買其HR-002理財産品,每日分紅100元,共分紅240天,總計收入高達24000元。如此之高的收益,讓王先生在驚喜之餘不禁有些疑慮。然而,在得知自己朋友圈的另外一位湖南長沙的陳先生也投資了該款産品後,王先生還是放鬆了警惕,購買了該款理財産品。
“我與朋友&&,朋友説自己曾親自前往考察,的確有該公司”,王先生告訴中國經濟網記者,這位陳姓朋友在大連市工商局,不僅查到了該公司註冊信息,且在註冊地找到了這家公司,所以“應該不會是騙子”。
隨後,中國經濟網記者與這位陳先生取得了&&,他向記者坦言,今年3月初,也就是在剛剛聽説該公司的理財項目時,出於慎重,他乘飛機奔赴大連,不僅在工商局打印了該公司的相關註冊信息,還在其註冊地找到了該公司。
陳先生回憶,“該公司位於一幢商住兩用樓的26層,雖然房門緊閉,但房門旁邊挂着的大連九鼎投資有限公司的招牌,無疑證實了該公司的存在”,不過,陳先生並未走進該公司查看,在陳先生看來,“工商那裏能查到註冊信息,公司又的確在這,怎會有假”,所以便打消了進一步查證的念頭。這一舉動,讓投資20余萬卻血本無歸的陳先生懊悔不已。
早於陳先生與王先生投資的陳大姐告訴記者,今年3月份,她在網上輸入“投資理財”字樣後,就點開了一家宣揚“天天分紅,利潤豐厚”的公司—大連九鼎投資有限公司,在和其網絡客服細聊後,陳大姐就了解到了上述理財産品的信息。雖然一向謹慎的陳大姐覺得如此高收益的確有些不靠譜,但一是看到該公司註冊信息齊備,二是覺得3000元的投入也不算多。她也就付了款,簽下了理財合同。
據陳大姐稱,當初幾天的確有分紅,每日100元按時到賬,並有短信通知。於是,與陳大姐關係親密的幾位朋友也相繼投資,陳大姐的丈夫、女兒也參與其中,總計投資13萬餘元。
公司網站關閉前瘋狂斂財
4月26日,王先生等投資者相繼接到公司客服人員的通知,稱公司目前正籌集資金向一家青島企業進行股權投資,收益更高。“投資5萬塊錢,一個月後能凈賺15萬元”,王先生告訴記者,如此之高的收益讓他決定再追加5萬元。
“客服告訴我們,這次投資項目有效期僅僅3天,過了這幾天,有錢都沒地方投了”,陳先生告訴記者,大連九鼎公司客服頗具誘惑力的宣傳和限定投資期限造成的緊迫感,讓他一狠心又追加了十多萬。
剛匯款沒多久,4月29日,王先生等人便發現公司網站突然打不開了。在反復刷新頁面仍然無果的情況下,王先生趕緊撥打客服電話,可對方已然關機。
同日,江蘇淮安的陳大姐也在無法登陸網站的情況下,撥打了客服馮小姐的電話,電話接通後被對方挂掉,但卻回了一條短信,説稍後再打。而陳大姐稍後再次撥打時,對方就關機了。
從4月4日投資到4月29日停止分紅,王先生前後只收回兩千余元的成本,但又追加的投資則更是血本無歸,其他投資者也基本都是這種狀況。一位四川達州的投資者和北京的投資者在網站關閉前一天分別投入8萬元、11萬元,第二天就得知被騙了。
據陳大姐統計的受騙信息顯示,江蘇淮安、湖南長沙、山東聊城、四川達州、北京等地區的投資者總計被騙200余萬,“這僅僅是我能&&到的人,肯定還有更多的人被騙了”,陳大姐説。
4月30日,王先生等投資者結伴前往大連,在調取了工商註冊信息後,王先生等人又前往該公司註冊地,然而,此前挂在該住址的“大連九鼎投資有限公司”招牌已被摘走,“但還能看出之前招牌留下的痕跡”,王先生告訴記者,他們敲開房門後發現,空曠的屋子裏只有一個老人和孩子,老人告訴他這是私人住宅。
自4月29日至今,大連九鼎公司的網址已經無法打開,王先生給記者提供的網頁截圖顯示,該公司自稱是遼寧十佳誠信企業,公司重點關注節能環保、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生物科技等行業投資。在該網頁顯眼位置標明了公司的註冊號,依據註冊號可查該公司在大連工商局的註冊信息。
信息顯示,該公司位於大連市中山區五惠路29號1單元26層B號。而王先生在大連工商局調取的資料更全面,信息顯示,該公司註冊資本為1000萬,經營範圍為項目投資及管理。
王先生告訴記者,這家公司很注重宣傳,在與客服溝通中,對方多次為王先生發來公司參與合作簽約的現場照片,稱此都是公司近期的投資項目。但在得知被騙後,有投資者認為這些照片很可能經過處理,或者冒用了類似名稱的公司信息。
王先生説,事發後他們已向多地公安機構報警,但至今仍未有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