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密集型企業:“我們也想轉型升級!”
2013-11-05   作者:記者 王暉余 胡蘇 宗巍 楊一苗 李亞楠 王子辰/采寫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面對用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帶來的壓力,勞動密集型企業紛紛尋找應對辦法。有的嘗試引入機器設備,降低人工成本,有的籌備向東南亞地區轉移,使用當地的低廉勞動力。採訪中有專家建議,“劉易斯拐點”到來是推動産業轉型升級的良好契機,當前應從提升政府公共服務水平、引導企業走出去以及提高勞動生産率等辦法入手,推動勞動密集型企業順利轉型升級。

  “能不用人工的就不用人工”

  在有着“中國輕紡城”之稱的浙江省紹興縣,招工難及用工成本上升,這幾年成為輕紡企業最頭疼的問題。
  新中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是當地紡織龍頭企業,現有員工4000多人。公司副總經理洪桂煥説,從2008年到現在,員工平均工資從1200元漲到3000多元。用工費用的上漲,迫使企業想辦法降低成本。洪桂煥告訴記者,當前企業的主要做法就是增加機器作業,減少工人數量。
  位於溫州市經濟開發區的法派集團有限公司,同樣面臨着招工難和成本上漲的壓力。為了降低成本,公司在生産流程上進行簡化,改變過去工人等活幹的作業方式,將每人每天加工服裝的數量從兩件提高到三件。
  在記者採訪的其他地區,大多數勞動密集型企業面臨同樣問題。東莞常平賀捷塑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賴居山説,現在工人工資每年上漲15%,訂單價格卻不變,這個差價只能由廠家承擔,這迫使企業引入機械設備來降低成本。從今年年初開始,公司的部分生産線已經上馬機器設備。四川省川桂陽光紙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正軍説,企業用工成本越來越高,現在是能用機械的就用機械,能不用人工的就不用人工。
  “中大企業有實力引入機器設備,小企業卻很難做到。”賴居山説。一方面,機器設備成本很高,動輒幾十甚至上百萬元,對利潤變薄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説,無疑是筆鉅額投資;另一方面,即使引入設備,公司也將面臨人才短缺問題,缺少會使用機器的技工。
  浙江省就業服務管理局局長仉貽泓&&,招工難和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倒逼企業主動轉型升級,減少對普通勞動力的依賴,這也對勞動力的素質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今年6月份,浙江省技術工人、專業技術人員佔缺工總人數的22.22%,呈持續上升態勢。
  “然而,從現實情況看,勞動力素質很難適應轉型升級要求。目前,浙江省農民工佔了企業用工的70%,大部分是無專業技能的普工,學歷水平為初中及以下程度。這種用工結構很難適應機器、信息化的産業升級需要,人才瓶頸問題將會越來越凸顯。”仉貽泓説。

  “往更便宜的地方轉移”

  “再這樣漲下去,我們會考慮往更便宜的地方轉移,比如東南亞等地。”金帝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諸建鋒&&。作為浙江省出口量和出口額最大的鞋類企業,金帝公司這幾年明顯感受到用工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
  目前,金帝公司已經在江西省鷹潭市建立分廠。諸建鋒介紹,現在企業所在的溫州市經濟開發區土地費用上漲很快,已經到了四五十萬一畝,而在江西一畝地只需要3萬元,這對企業擴大規模來説,可以節約很大一筆開支。
  “向中西部轉移還不夠。這幾年我去孟加拉、越南、斯裏蘭卡等國考察過,當地的勞動力價格非常低。”諸建鋒説。他以孟加拉國為例給《經濟參考報》記者算了一筆賬,當地的工資每月50到80美金,比溫州當地少2/3左右。
  賀捷塑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賴居山説,十幾年前公司從台灣轉移到大陸時,吸引企業的就是大陸的廉價勞動力,當時只有幾百塊錢,現在工資已經漲到3000元。近幾年,周圍一些企業已經陸續倒閉,也有的企業轉移到東南亞等地。從目前了解到的情況看,這些轉移出去的企業在初期會受到人文環境、産業鏈配套等因素制約,但一旦紮下根就能快速成長。“雖然不捨得離開大陸,但如果成本一直漲下去,公司肯定會轉移。”
  中國歐盟商會發布的針對在華歐洲企業的2013年商業信心調查顯示,勞動力成本低廉是過去中國吸引歐洲企業來華投資的主要因素,但在今年的調查中,63%的企業將人力成本攀升列為未來在華業務最重大的挑戰,62%的企業對未來人力成本的變化持悲觀態度。
  北京師範大學新興市場研究院院長胡必亮教授&&,除了勞動力價格的優勢外,與國內市場相比,東南亞地區很多國家是零關稅,這有利於他們吸引國際産業轉移。近年來,不僅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知名企業將重心從中國轉向東南亞,越來越多國內勞動密集型企業也開始向東南亞、拉美或非洲等地轉移,而這將成為一個趨勢。

  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共同努力

  採訪中一些專家&&,“劉易斯拐點”到來是推動産業轉型升級的良好契機,也是完善勞動力市場制度的一個機遇,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
  在當前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突出、企業招工難、成本上升的形勢下,對於政府相關部門來説,既要加強城市公共服務均等化,打造健康的勞動力市場制度,也要引導部分有實力的企業加快走出去,利用國際人力資源。同時,還要助推企業提高勞動生産率,加快轉型升級。
  第一,強化城市公共服務均等化,減輕勞動力流動對企業的衝擊,緩解當前企業招工難困境。採訪中很多企業負責人及打工者&&,外來務工人員越來越關注孩子的義務教育、城市治安環境及生活配套設施等方面。而大多數城市在這些公共服務領域,做得遠遠不夠,不能滿足農民工的訴求,造成大量企業存在缺工現象。
  從短期來看,要緩解企業用工難,必須不斷補齊這些公共服務短板。對於政府來説,要在農民工子女的義務教育等方面提供更多選擇,使他們願意留在打工地。同時規範人力資源市場秩序,打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對於企業來説,要加強人文關懷,逐步改善生産環境。政府和企業聯手為農民工創造一個願意留下,同時有上升通道的社會環境。
  第二,引導部分有實力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走出去,轉移到東南亞、非洲等勞動力資源優勢明顯的地區。在胡必亮等專家看來,目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已經進入工業化後期,受到土地價格、勞動力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制約,産業向海外轉移成為必然。東南亞、非洲等地的勞動力價格低廉,還處於工業化初級階段,也適合承接國內的勞動密集型産業轉移。
  從中期來看,走向海外尋求廉價勞動力是國內密集型企業的一個選擇。金帝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諸建鋒認為,對於那些有意向海外轉移的企業來説,在看到當地廉價勞動力的同時,更要關注當地的産業鏈上下游配套能力、關稅政策以及人文環境,做好充分的準備,否則很容易出現水土不服,不利於企業在當地扎根。
  第三,提高勞動生産率,引導和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加快産業轉型升級。一些專家&&,從長遠看,産業轉型升級才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最終出路。對於企業來説,要對現有設備進行更新或技術改造,淘汰落後設備,對員工進行技術培訓和優化組合,提高生産效率和質量,減少對低端勞動力密集型行業的依賴,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緩解招工難困境。
  對於政府部門來説,要利用稅收、土地、財政等手段,着力扶優汰劣,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加強對傳統産業的改造,約束低水平低效益産業發展,推動産業的梯度轉移。同時,根據企業發展和産業轉型升級的需要,政府還要有針對性地發展技工教育,加快高技能人才公共培訓基地建設,並通過培訓經費稅前列支、提供補貼等形式,鼓勵企業自主開展技能培訓。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外貿轉型升級不宜輕視勞動密集型産業 2013-01-31
不可完全拋棄勞動密集型産業 2012-08-23
高德康代表:轉型升級不是放棄勞動密集型産業 2012-03-09
勞動密集型産業也是經濟發展的好抓手 2009-05-13
數據顯示:勞動密集型産品出口或將率先復蘇 2009-05-13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