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敢不敢觸碰利益團體的紅線?
2013-10-31   作者:郭施亮  來源:21世紀網
分享到:
【字號

 

    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於11月9至12日在北京召開,不少媒體認為本輪會議將會對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産生巨大的影響,同時也可能會是過去20年以來最深刻的一輪改革。

    針對三中全會探討的主要內容,更是引發了全球各路媒體的猜想。據消息稱,三中全會或定調國企改革,鼓勵民企組團進入國企,擬打破國企長期壟斷的格局。另外,更有消息透露,為進一步實現政企分開,中央或決定廢除國家企業官員的行政級別。

    的確,國企長期的壟斷地位以及部分國企官員的行政級別劃分對國內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很大的影響。更為關鍵的是,由於上述因素的長期存在,國企與民企間的矛盾越來越大,社會的公平性原則得以弱化。不可否認,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長期依靠政策優勢、資金優勢、資源優勢等條件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撐。以中央各部委的直屬企業央企為例,今年上半年央企實現利潤總額達到6315.2億元,同比增長18.2%。上繳稅費高達10395.4億元,佔到全國稅收收入的17.5%。

    值得一提的是,國有資本名義上或者法律上歸國家所有,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成為了地方所有,且成為地方衝政績的有力保障,具體表現在2009年四萬億投資振興計劃前中期。2010年至2011年,當屬央企與地方對接合作的高峰期,期間央企對地方投資的總額高達十多萬億。也可以這樣認為,央企與地方的完美對接不僅進一步強化了央企的獨特壟斷優勢,直接擠掉大量的民企,而且還滿足了地方對政績的需求。更有甚者,部分地方憑藉着權力尋租等有利條件控制了大量的流動性,而最終部分的流動性也不知去向。

    一般而言,國企憑藉着各種政策、資源優勢實現了長期性的壟斷,應該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然而,在過去很長的時期內,國企的社會責任感似乎沒有得到很好地展現。當前,民營企業支撐着中國約80%的勞動力,而國企在這一支撐比例上佔比不足20%。在過去一段時期內,特別是近十年,國企通過各種優勢排擠大量的民企,控制着社會大量的優質資源。遺憾的是,作為國家經濟建設的支柱以及擁有着國家公益性職能的國企,其主力軍央企的稅後利潤上繳比例僅為5%,該比例遠低於國外的平均水平。另外,部分具有大型壟斷地位的國企,其職工特別是領導層的收入很高,而作為基礎性領域的基層職工的收入卻相對偏低,且近年來兩者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於是,這種長期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合理狀況以及上述提及的問題時刻關係到社會民生。

    於是,打破國企壟斷、加快國企改革的步伐顯得非常關鍵。一般而言,國企改革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因此,國企改革能否有效實行關乎着中國經濟轉型的命運。針對當前的國企改革,有評論認為,國企改革的下一步目標應該讓國企更加市場化。另外,可在競爭性的領域允許民企組團進入國企,以打破國企的長期壟斷作用。

    不過,經過多年的發展,國企的發展規模迅速擴大。近十年,國家把社會最優質的資源分配至國企,促使部分大型國企發展成為全球頗具影響的企業。當前,若開放民企進入,必然會引發一種擔憂,即進入國企的門檻過高,一旦民企進入後,必將失去話語權。實際上,當前部分大型國企的規模非常龐大,若民企沒有數十億的資産進入國企,基本處於被駕馭的地位。因此,逐漸開放競爭性較強且規模佔比相對較小的國企才能滿足部分民企的需求。另外,國企長期存在的傳統體制也是未來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的確,由於傳統體制等因素的干擾,國企頻現經營不善,甚至是長期虧損的現象。隨着國內經濟的持續發展,以往傳統的體制不再適合國企的成長,已然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阻力。於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國企必須進一步市場化,通過到資本市場上市、引進民間資本加入等形式來逐漸改變上述的困局。當然,由於這種捆綁式利益鏈條的長期存在,其深入開展的阻力也是非常巨大的。

    實際上,國企改革對老百姓來説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回顧過去的歷史,國企改革從國有國營到放權讓利,再從政企分開兩權分離到逐步實現現代企業制度,最後從股份制改革發展至今天。可以知道,在過去的國企改革進程中,並不是一帆風順。往往有的時候,由於改革阻力過大,之前布局已久的改革方案也難以深入開展,最後改革成為了“空談”。以近年的房地産調控為例,從國八條、國十條再到國五條,調控政策被頻頻提及。然而,由於房價時刻影響着地方的財政收入,與地方政績緊密連接。於是,地方落實政策的熱情不佳,甚至對政策的敷衍了事,最終調控難以深入開展,進而導致房價屢創新高。

    筆者認為,當前管理層設定的改革方向是正確的,但是國企改革畢竟是一項影響深遠的舉措,必然會遭到部分利益團體的頑強抵抗,最終可能會導致政策的執行效率低下。因此,改革能否深入開展,關鍵看敢不敢觸碰利益團體的利益紅線。屆時,方可鑒別國企改革的真實效果。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國資委:國企改革方案爭取三中全會後&& 2013-10-31
金融改革最有可能先從體系重構突破 2013-10-31
體制性不公是改革主攻方向 2013-10-31
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 政府補好位 2013-10-31
從“383報告”看金融體系改革思路 2013-10-30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