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招商侃半天,談到農業一支煙”
農業幹部穩糧“心難安”
2013-10-30   作者:記者 郭遠明 陳晨 李松 張興軍 張志龍/南昌 西安 重慶 鄭州 濟南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記者近期在魯豫贛鄂陜渝等省市的農業主産區調研了解到,受困於農業“非稅”“非政績”的産業特徵,這些地區抓農業生産的積極性普遍不高,陷入“背着包袱抓農業,抓完農業包袱重”的尷尬,農業幹部穩糧“心難安”。

  農業縣糧多財少

  萬載縣是江西省糧食主産區,儘管近年來有機農業發展得有聲有色,但當地依然無法擺脫“工業小縣、財政窮縣”的農業大縣“標準像”。據萬載縣財政局統計,2012年當地可用財力為8億元,人均財政收入位列宜春市10縣市區倒數第一。“全縣財政供養人員1.5萬,每人工資支出約為3.5萬元,加上機關單位的運行開支,8億基本屬於保吃飯的‘剛性支出’,是典型的‘溫飽財政’。”萬載縣財政局會計核算中心主任曾東升向《經濟參考報》記者坦言。
  “糧食連年豐,GDP和財政收入卻不見增長。數據顯不出,領導看不到”,這是記者在多省糧食主産區聽到農業幹部的普遍“心結”。陜西省部分糧食主産縣的基層幹部無奈地&&,“依靠上級撥款的單一資金渠道,遠遠不能滿足糧食主産區建設的需要。維持‘吃飯’尚且需要‘化緣’,哪有錢搞建設?”
  在財力捉襟見肘的同時,由於對經濟的拉動效益和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低,在部分傳統農區,農業部門淪為事實上的“二線部門”。在各地“招商引資打頭、資金項目挂帥”的發展思路下,領導對農業不夠重視、施政重點不在農業的現象普遍存在,農業大縣急於甩掉“農帽”的衝動難以遏制。
  “雖是糧食主産省,可現在許多幹部是談工業大半天、談招商大半天、談拆遷大半天,談農業只需一支煙的工夫,主要領導的心思根本不在農業。”中部省份農業部門一位負責同志痛心地説。記者翻閱了山東省膠州市、陜西省華縣等多個糧食主産地2013年度的政府工作報告,“上項目”“抓招商”“推進城鎮化建設”等字眼頻頻出現,而涉及農業部分的比重都不大,個別地方對農業工作甚至“一筆帶過”。
  江西省一位地方農業局局長&&,“各級地方政府沉迷於工業化和城鎮化,這兩項可以産生巨量GDP和稅收,但普遍輕視農業現代化,因為既不産生稅收也不出政績。現在有種説法,‘一個農業縣如果10年後還是農業縣,説明領導能力不行,是經濟落後和財政窮困的代名詞’。”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教授賀東航&&,當前農業發展存在典型的“中央惠農、地方不顧農”現象,各地普遍推行注重經濟總量的考核標準,農業大縣無翻身之日,極大地挫傷了幹部的積極性,越來越多的三農幹部“人心思走”,努力流向工業大縣。
  記者了解到,農業的“隱性産業”特徵造成一些地方農業幹部“被邊緣化”趨勢愈發明顯。“農業幹部吃不開,提拔都是組織幹部、人事幹部,你看看哪個組織部長、發改委主任沒有被提拔,而又有幾個農業局長被提拔了?幹部一旦被調整到農業部門,基本上意味着退出了領導的視野”。在陜贛鄂等地採訪時,多位農口乾部都對記者表達了這樣的心聲。

  “背着包袱抓農業,抓了農業包袱重”

  由於農業較少創造稅收,這些地方普遍産業結構單一、財力緊張、發展速度緩慢,陷入了“越抓農業越窮、越窮越無力抓農業”的尷尬之中,農業扶貧開發中的“馬太效應”愈發明顯。“種糧大縣大多是財政窮縣,這些地方是‘背着包袱抓農業,抓了農業又背包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稱。
  “‘小農水項目’‘清潔工程’‘新農村建設’‘病險水庫治理’,這20多個項目基本都要市縣兩級財政配套,資金壓力很大。”江西一位設區市財政局有關負責人對《經濟參考報》記者稱,以能繁母豬補貼為例,要求各縣市配套1000多萬,配套比例為20%,“我們的生豬大量外輸平抑肉價,為國家作貢獻,但本地因為養豬污染了環境,又沒有形成價格洼地,也沒有稅收,還要自己補貼,這公平嗎?”
  “現在是哪有能力配套,項目就往哪去。凡是不搞農業的地方都能拿到項目,窮地方反而因為配套不起而拿不到惠農資金,有些項目明明知道很好,但沒錢也只能擱置下來。”重慶市農委一位幹部説,農業政策性保險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等最終都附着在糧食上,並以較低價格從主産區流入主銷區。“像一台抽水機,把我們的成果抽走,這是逼着農業大縣去搞工業。”
  素有“魯南糧倉”之稱的山東省郯城縣農業局副局長楊壽春&&,基層農技人員普遍存在人員不足、年齡老化、技術斷層等問題,但由於財政吃緊,他們的工資和生活待遇長期得不到保障,“鄉鎮一級的農技員都去幹‘副業’了,誰還指導農民種地啊!如果能有那些財政強縣經濟實力的一半,俺們的農業發展就能再上一個&階。”
  記者調研發現,儘管中央每年給農業主産區一定的獎勵資金,但由於這些地方財力普遍吃緊,獎補資金大多被放進財政的“籠子”,用於彌補工資獎金等“吃飯”缺口,進不了農業發展“大盤子”。一些地方農業部門負責人就抱怨:“生豬大縣有四五百萬的獎勵資金,糧食生産大縣有2000多萬元的獎勵資金,但這些資金都被發了工資,極少用於農業基礎設施改善的再投入。”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農業部發布第二批國家農業産業化示範基地名單 2013-10-28
農業部回應轉基因大米動物試驗:旨在科研 2013-10-26
哈爾濱農業開發新模式:資金打捆用 項目鏈條化 2013-10-23
南水北調水源保護拉動農業經濟結構調整 2013-10-21
農業部長韓長賦妙語談“三農” 2013-10-15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