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近期發布了《關於化解産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將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五大嚴重産能過剩行業作為改革重點,明確設定了未來五年化解産能過剩的目標任務。在29日於北京召開的第四屆世界工商協會論壇上,來自政府、研究機構和企業的負責人對化解産能過剩提出各自的看法。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在論壇上&&,工業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産能過剩等問題始終制約着工業經濟的健康發展。“適當放緩增速,有利於我們集中力量去轉方式、調結構,同時我們應該看到地我們多年積澱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結構性問題,比如産能過剩、環境過載,創新不足,需求下滑,脫實向虛,企業和地方的負債率高等深層次問題,仍然制約着工業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
在寬鬆貨幣政策的影響下,大量新增資金被配置到房地産、基礎設施等領域,間接帶動了水泥、鋼材等行業近些年的快速發展。然而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單純依靠要素投入和規模擴張的傳統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許多行業産能嚴重過剩。全球第二大建材企業——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以水泥為例,介紹了當前過剩的嚴峻。“全球水泥今年産量不到40億噸,其中中國消耗24億噸,而目前中國的潛在産能更是超過30億噸。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應該調整優化結構,依靠轉型升級提高發展質量。”
官方數據顯示,儘管中國2012年全年淘汰落後水泥企業一千多家、落後産能2.2億噸,但水泥行業仍新增産能1.6億噸。産能過剩,造成整個行業經濟效益下滑。嚴重制約了水泥行業的發展。宋志平認為,主動融入全球市場,或許是化解行業産能過剩的出路之一。“把我們過剩的産能向發展中國家進行轉移,像非洲、東南亞、印度等地方,他們還需要水泥、玻璃。巴西商會説整個巴西只有5條玻璃生産線,我非常高興。因為我現在有3個甲級設計院沒活兒幹了,就可以到這個地方去。以前中國是世界的工廠,下一步我們要讓世界是中國的工廠。我們到全世界來投資建工廠、或者來收購兼併工廠。”
在當前經濟增速放緩的環境下,不僅僅只有水泥、鋼鐵這些行業面臨産能過剩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財苑)&&,通過對四千多家企業的調查,近七成企業認為當前産能過剩非常嚴重。同時,由於産能絕對過剩程度高、地方保護主義和缺乏有效退出機制,調整過剩産能進展緩慢。“我們調查很多企業認為要消化過剩産能至少需要三年以上時間,所謂至少,還要有政策環境好,大家上下努力,可能三年以上的時間才能消化得了。如果缺乏好的政策環境,這個問題的持續是很值得堪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