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事:層層盤剝——移動互聯網亂象掃描
2013-10-28   作者:李思遠 王賢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字號


    互聯網正大跨步進入移動時代。截至2012年底,我國手機移動網民已經達到4.2億,佔網民總數的約75%,“未來的互聯網將以無線接入為主,有線互聯網將只是互聯網的一部分”逐漸成為共識。

  移動互聯網大蛋糕吸引了無數“掠食者”。預裝軟體、病毒打包、垃圾短信已成為移動互聯市場三大頑疾,依靠背後的黑色産業鏈條,一部手機從出廠開始,各個利益群體先後登場,層層侵害蠶食移動互聯網用戶的權益。

  亂象一:預裝軟體氾濫 各方爭逐“第一口奶”

  隨着智能手機的普及,手機預裝軟體氾濫成災,用戶備受困擾。預裝軟體耗電、耗內存、耗流量,還容易洩露個人隱私,暗扣吸費,又很難卸載,ROOT刷機後無法享受保修,被形象地稱為手機“牛皮癬”。

  艾媒諮詢24日發布的《2013年中國智能手機預裝軟體用戶調查報告》顯示,近八成用戶新買智能機含15個以上第三方預裝軟體,66.8%的用戶很少使用第三方強制預裝軟體,強制預裝情況最普遍的手機品牌為三星、華為、中興、聯想以及HTC。

  工信部電信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陳金橋在近日召開的一次研討會上&&,預裝軟體本身沒有錯,安全有效的預裝軟體可讓手機更具優化性能的操控體驗,幫助入門用戶順利過渡,增加手機賣點。但預裝軟體無法卸載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以及公平交易權,其帶來的耗電、耗流量和耗話費等問題嚴重侵犯了消費者的權益。

  據了解,我國安卓手機系統應用軟體已接近30萬,為了推廣應用軟體,很多人瞄準了這個廣闊的平台。一條由手機廠商、運營商、各級代理商、渠道商、刷機商等環節共同構成的黑色利益鏈若隱若現。

  手機廠商或因與軟體開發商有合作關係,或為增加手機賣點,或純粹為了從中獲利,在手機上內置相關軟體;運營商為了增加自己的用戶量,開拓增值業務,在定制機型中要求廠家植入自己的品牌軟體;代理商、渠道商則在手機出廠後、進入市場前為了牟利人為“刷機”,預裝進各種手機軟體。

  被譽為手機“第一口奶”的預裝軟體,其背後還是利益在作怪。多位業內人士稱,通常單&手機每預裝一個軟體可以向軟體商收費八毛錢到五塊錢不等,還存在靠預裝軟體在後&偷跑流量或扣費等變相盈利的情況。

  金山網絡移動安全産品總監楊蔭蒙介紹,預裝軟體擁有軟體市場所不具備的一些獨特的優勢。“預裝軟體無法刪除,用戶常常先入為主,且有的預裝軟體會推薦一些其他的軟體,對用戶選擇軟體産生一定的影響。”

  亂象二:垃圾短信滿天飛 預防詐騙防不勝防

  垃圾短信是多年來困擾手機用戶的一大頑疾。據騰訊安全研究院數據統計,2013年前三個季度被舉報的垃圾短信總數達1.87億條,其中詐騙短信佔2.39%,約為447萬條。專業人員介紹,實際到達用戶手機的垃圾短信更多,保守估計僅詐騙短信就超過2億條。

  工信部通信發展司副司長祝軍説,垃圾短信界定困難,目前常指涉及商業廣告,包括公益信息、各種會員信息,還有一些詐騙、淫穢色情等違法的群發信息。其産業鏈環節繁多,管理起來十分困難。

  業內人士介紹,常見垃圾短信通常由短信群發器、移動運營商集團客戶發出。發信人顯示為手機號碼的垃圾短信,大多數來自短信群發器;而短信代碼以“106”數字開頭的,常常來自三大運營商推行的集團客戶短信群發業務。

  垃圾短信成本低廉,三大運營商對集團短信業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廣告商與不法分子趁機鑽空子,導致垃圾短信氾濫。

  騰訊移動安全實驗室高級研究員陸兆華説,詐騙短信逐漸升級,越來越逼真,令人防不勝防。近期騰訊安全客戶端檢測到一種通過偽基站群發短信的新形式,值得用戶警惕。

  “通過車載偽基站,不法分子可以隨意設置短信發送人號碼,冒用銀行等公共服務號碼向附近手機用戶發送信息,引誘用戶至釣魚網站,以實施獲取銀行賬號和密碼等詐騙行為。”陸兆華説,“這樣的短信持續跟進當下的火爆節目和熱點,迷惑性很大,加上更加先進的技術偽裝處理,可以假亂真。”

  亂象三:團隊非法牟利 病毒打包形成産業鏈

  移動互聯網病毒也在過去幾年呈幾何倍數增長。騰訊移動安全實驗室數據顯示,2011年騰訊安全實驗室共截獲2.5萬病毒包,2013年截獲近57.1萬多病毒包,不到三年的時間病毒包數增長了數十倍。金山手機毒霸安全中心累計收集可疑樣本超過1100萬個,近三年,安卓可疑樣本量增長了近50倍。

  陸兆華&&,病毒包直接威脅用戶財産和隱私安全。而其爆炸式出現,主要與以二次打包為主要手段的應用病毒産業鏈快速形成有關。

  一款新APP一進入應用市場,就會立即被“二次打包黨”盯上。“二次打包黨”只需對軟體進行破解、反編譯,加入病毒或吸費指令重新打包,最後將打包後的病毒APP放進市場。神廟逃亡、保衛蘿蔔以及植物大戰僵屍等當紅游戲都可能遭到二次打包,被加入各類不良指令,以達到廣告、吸費、跑流量、上傳個人隱私數據等非法目的;用戶一旦下載使用了這些帶毒的軟體,輕則頻受廣告侵擾、損失流量,重則賬號密碼丟失、隱私被泄。

  此外,大量假冒各類電商APP盜取銀行卡密碼等信息的假應用已經出現,一些知名購物網站甚至各類銀行類APP都成為被二次打包植入病毒的熱門對象。加上鍵盤黑手、USB竊賊等第三方病毒,手機支付面臨不小的威脅。

  “一個十個人的團隊可以在一個月內通過‘打包’應用掙得純利潤150萬元。”國內較早從事APP加密産業的梆梆安全副總裁趙宇説,“暴利驅使下,灰色産業鏈迅速形成。”

  “二次打包已形成了從病毒開發、傳播、運營到最後利益整合分配的黑色産業鏈,並且已經完成從手工作坊式的個人生産到集團化製造傳播盈利一條龍的轉變。” 楊蔭蒙説,“如果任由其發展,必將嚴重威脅到移動互聯網的安全。”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互聯網戰局初顯:阿里被大行拋棄 2013-10-28
保險業向互聯網轉型成潮流 2013-10-25
工信部:成都等七市增設國家級互聯網骨幹直聯點 2013-10-24
[書摘]合作,互聯網發展的下一個方向 2013-10-23
收益大比拼:房産?互聯網金融? 2013-10-23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