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鎣山寶鼎廟會,亦稱華鎣山香會,每年均要舉辦,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
據《清 華銀山(今華鎣山)志》載:唐至德二載(公元757年),寶鼎山下寺廟如春筍般建立,山下四週至寶鼎,沿途大小寺廟,多達49處,歷朝歷代,香火不斷,延續千餘年,至清中期達到鼎盛。每年農曆六月十九為觀音得道之日,山下各地善男信女為了還願,在神首、香頭的帶領下,成群結隊,敲鑼打鼓,上寶鼎上香還願,祈求吉祥,形成了聲勢浩大、聞名天下的華鎣山寶鼎香會。
華鎣山寶鼎香會,起自佛教,卻源於民間。它歷時千年,規模宏大。它是普通民眾的民間信仰表現形式,表現出民眾祈盼吉祥和諧,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善良願望,展示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場景。它是研究川東社會風貌,人文風俗及佛教文化、民俗文化、民間技藝、民間文藝的珍貴教科書。
雲童舞是華鎣山特有的民間文藝。每年農曆六月初一至十九這段時間,成百上千的香客隊伍,帶着祭祀禮品,浩浩蕩蕩,鑼鼓喧天,跋涉幾十里、上&&山路到寶鼎朝拜,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雲童舞是這個隊伍的開道儀式,1956年,華鎣民間老藝人創新《雲童舞》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榮獲了全國優秀民間舞蹈獎。其表演人數至少四人,多則不限,但必須成對,表演時一般無音樂,唯有鑼鼓伴奏。
抬架香:是華鎣山特有的宗教活動。廟會時,將祭祀禮品用木架或竹架抬着上山,敬佛上香。華鎣山寶鼎廟會已被公布為四川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圖文由華鎣市委報道組采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