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環境保護部發布數據顯示,三季度,京津冀地區13個城市空氣質量達標天數平均僅為37.5%,平均超標天數比例為62.5%。
一邊是正在進行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另一邊是包括北京、湖南長沙、東北三省等地持續多日的霧霾圍城,近在眼前的事實再度向公眾警示,城市空氣污染這一“頑疾”仍在持續惡化。
目前,多地應對重污染天氣頻頻出招,但收效甚微。而且,隨着冬季供暖季到來,北方地區霧霾情況將更加嚴重。多位業內專家&&,這無疑給那些簽訂了大氣污染防治“責任狀”的地區帶來巨大壓力。
擔憂 京津冀13城市超標天數超六成
22日,環保部發布的2013年9月份及第三季度重點區域和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數據顯示,9月,中國19個城市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不足50%。
作為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區域,京津冀地區的數據讓人感到擔憂。
數據顯示,9月,京津冀地區13個城市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範圍為13.3%至83.3%,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為40.9%,平均超標天數比例為59.1%,其中,重度污染天數比例為11.6%,嚴重污染天數比例為1.3%。超標天數中以PM2.5和O3為首要污染物的天數最多,分別佔超標天數的67.7%和17.5%。整個三季度,京津冀地區13個城市空氣質量達標天數平均僅為37.5%,平均超標天數比例為62.5%,其中重度污染天數比例為5.9%,嚴重污染天數比例為0.4%。超標天數中以PM2.5和O3為首要污染物的天數最多,分別佔超標天數的52.2%和38.0%。與第二季度相比,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由33.8%升至37.5%,提高了3.7個百分點。
“本來想著坐公車的,一出門發現咳嗽不止只能打車。”一位22日參加“第九屆環境與發展論壇”的學者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進入10月,北京幾乎被霧霾籠罩,由於空氣氣味刺鼻,很多出行市民都佩戴了口罩。令人擔憂的是,除了北京外,包括長沙、東北等國內多個地方近期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嚴重霧霾情況。
“東北霧霾情況主要是因為燃煤供暖造成的污染物增加,這也是一個信號,隨着氣溫降低,北方地區將逐漸進入供暖季節,燃煤增加將會加重污染物排放。加上天氣逐漸寒冷,大家更傾向於汽車出行,尾氣排放也會增加空氣負擔,各個地方的霧霾將會更加嚴重。”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在會議間隙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
困局 多地頻頻出招收效甚微
在嚴峻的空氣狀況面前,已簽訂“責任狀”的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治理壓力重重。
就在環保部公布最新空氣質量同一天,北京正式發布實施《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試行)》。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應急預案》按照“預警級別越高,應急措施越嚴格、範圍越大”的原則,分級作出規定,其中四個級別預警均包括健康防護提醒措施和建議性污染減排措施,預警三級(黃色)、預警二級(橙色)、預警一級(紅色)還增加了強制性污染減排措施。預警二級(橙色)較預警三級(黃色)增加“按工業企業停限産分預案要求,對有關企業分別實施停産或限産減排30%污染物的措施”“全市範圍在執行原有規定下禁止燃放煙花爆竹、露天燒烤”等措施。
值得關注的是,今後北京如遇空氣重污染“預警一級(紅色)”時,將實施機動車單雙號限行,中小學、幼兒園停課,有關企業停産等措施。
“這意味着空氣重污染應急已納入北京市應急體系統一管理。”環保部一位官員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他坦言,和大氣污染現狀相比,目前措施想要很快起到效果難度很大,一方面霧霾形成原因非常複雜,另一方面,我國傳統的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並不能很快發生改變,儘管各地都在抓緊推進煤改氣,但是其進程受到能源結構制約,隨着北方供暖開始,霧霾壓力將會更大。
對於造成京津冀地區如此嚴峻的空氣狀況的原因,多位專家均&&相關傳統重要污染源的貢獻率仍然居高不下。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法分會副會長、北京市安全生産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常紀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現在的環境問題已經到了必須整治的地步,而且要下大力氣整治。”
他對記者坦言,除了機動車污染等重頭污染源,實際上我們現在的相關落後産能的生産設備也對污染的貢獻率較大,大氣污染治理實質上是能源結構的改革,這對我們來説有很有意義,應急預案只能解決短期內的大氣霧霾問題,長期來看,治理大氣污染必須完善相應機制,而不僅僅是應急措施。
環境保護部科技司司長熊躍輝對《經濟參考報》記者&&,以鋼鐵行業為例,按理説鋼鐵行業作為一個高污染、高能耗、高資源消耗的行業,社會責任重大。但是根據對相關鋼鐵企業進行的全面大排查顯示,通觀200多家鋼鐵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問題上,差距相當大。可以這麼説,70%以上的鋼鐵企業無法按照標準排放污染物,即70%都存在超標排污的問題。尤其是一些鋼鐵企業根本就沒有污染治理設施。
機遇 環保産業表現火熱
環保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長汪健在接受採訪時&&,為了治理大氣污染,必然將會首先對高耗能等傳統産業“開刀”,隨着過剩産能的壓縮、對煤炭使用量和兩高行業准入的限制,短期內可能對行業盈利産生影響,但是從另一方面看,也可以幫助這些行業化解産能過剩,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儘管大氣污染形勢嚴峻,但是不斷&&的環保新政和日趨嚴厲的治理措施,無疑將使整個環保産業及其相關公司迎來黃金機遇。北京國電清新環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開元&&,國務院及時&&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及財政部最近安排了50個億用於京津冀周邊地區的大氣污染治理,這些舉措表明新一屆政府以人為本堅決治污的決心,而這些措施的&&勢必會對相關企業的技術升級以及市場開拓帶來機遇。
環保産業近期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可用“火熱”來形容。相關數據顯示,近日環保板塊以及環保概念股均漲幅頗大,龍頭企業更是漲幅驚人:三聚環保近一個月累計漲幅22.31%,威孚高科累計漲幅11.52%,動力源累計漲幅6.3%,其餘環保概念主要公司漲幅均超過3%。
多家券商也&&看好環保産業。東吳證券認為,環境保護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節能環保是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為推動節能環保工作的落實,確保實現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必須有節能環保産業作支撐,通過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形成實實在在的節能減排能力。已經公布的節能環保“十二五”規劃,明確要求到2015年節能環保産業産值要達4.5萬億元。其中《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擬定了投入1.7萬億元用於大氣污染防治。環境保護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對從事環保相關業務的上市公司構成直接利好,相關業務公司可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環保概念相關公司或走出持續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