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遺産稅,不但需要技術上的準備,更需要社會心理上的準備。”中國財稅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教授&&,遺産稅的根本目的在於實現社會最基本的分配正義,而具體被徵稅對象只可能是社會上5%左右的極富群體。而且所有稅收都應該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近期,有關遺産稅的新聞引發公眾關注和熱議。其實關於遺産稅的爭論並非首次出現。政府早在1950年、1994年與1997年3次將遺産稅提上案頭,但最終都沒有下文。2010年,經過修訂的《遺産稅暫行條例(草案)》上報國務院。今年2月,國務院批轉了發改委、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制定的《關於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提出要研究在適當時期開徵遺産稅問題。
對於開徵遺産稅,公眾持什麼樣的態度?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17449人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70.7%的受訪者&&自己一直在關注遺産稅的相關新聞。對於開徵遺産稅,63.9%的受訪者明確&&反對,25%的受訪者&&支持,11.1%的受訪者認為“不好説”。
受訪者中,28.6%的人家庭平均年收入在5萬元以下,43.1%的人家庭平均年收入在5萬元~10萬元之間,15.7%的人家庭平均年收入在10萬元~20萬元之間,12.6%的人家庭平均年收入在20萬元以上。
51.2%受訪者認為我國以家庭養老為主,開徵遺産稅會極大增加家庭負擔
對於開徵遺産稅,河北省張家口市的柴先生的態度是“有條件地支持”。他&&,徵收遺産稅有利於縮小社會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公平,當然應該支持。但是,這種支持要有兩個前提:第一,遺産稅只能是富人稅,不能傷害到工薪階層;第二,收上來的稅款必須要用於公益或者增加整個社會特別是中低收入人群的社會福利。否則“遺産稅可能會變味兒”。
陜西省西安市的薛女士則明確&&反對開徵遺産稅。她認為,現在的稅負已經夠重了,再加上遺産稅,讓人真是有些不能接受。她擔心,自己辛辛苦苦攢錢買下的房子現在值100萬元左右,而網上流傳的遺産稅的起徵點竟然只有80萬元。這樣下來,為了房子花光了兩代人的錢,最後房貸剛還完,房子留給孩子的時候卻還要繳上一筆鉅額稅款,簡直太“坑爹”了。
來自上海的民意中國網網友王先生留言指出,一提收稅,現在大多數老百姓的第一反應就是恐懼與抗拒。所以如果要新增加稅種,最好向老百姓説明徵稅的原因,以及徵稅之後稅款幹什麼用。特別是徵稅後稅款的用途,一定要向老百姓交代清楚,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大家的抗拒心理。
調查顯示,對於開徵遺産稅,目前僅有25.0%的受訪者明確&&支持,63.9%的受訪者&&反對,11.1%的受訪者&&“不好説”。
具體而言,受訪者支持開徵遺産稅的理由分別是:有助於調節收入差距(29.8%);防止富人後代坐吃山空、無所事事(24.2%);有利於稅收結構更加合理(13.4%);徵收遺産稅是各國通例(7.7%)等。
相對應的,受訪者反對開徵遺産稅的理由依次是:我國以家庭養老為主,徵收遺産稅會極大增加家庭負擔(51.2%);稅負本來已經很重,不能再增加(48.6%);我國商品房只有70年産權(42.3%);有可能導致富人財産外移(36.7%);富人避稅成本較低(36.2%);財産登記制度不完善,徵稅成本巨大(28.4%)等。
開徵遺産稅是客觀趨勢也應該是中長期考慮
今年3月,北京師範大學收入分配研究院課題組發布《遺産稅制度及其對我國收入分配改革的啟示》,羅列出開徵遺産稅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産生6方面正面影響:
首先,報告預計開徵遺産稅每年將會帶來2000億元左右的財政收入,有利於穩定地方政府的收入來源;其次,遺産稅能夠將富人過剩的財産配置到稀缺的社會資源裏,有利於發展生産和穩定增長;第三,有助於健全我國目前稅制結構;第四,有利於縮小收入差距;第五,有助於充實社會保障資金;最後,由於房屋等不動産在遺産中往往佔有很大的比例,開徵遺産稅可能會一定程度上降低富人在房地産投資上的熱情,抑制房地産泡沫。
“討論要不要開徵遺産稅,首先要弄明白遺産稅是幹什麼的。”中國人民大學財稅法研究所執行所長朱大旗教授,在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時指出,作為直接稅的遺産稅的重要作用,就是對社會財富進行再次分配。目前所面臨的重要社會問題之一,是日益嚴重的貧富分化。這是開徵遺産稅重要的背景條件。
“現在很多人誤以為遺産稅就是有遺産就要徵稅,正是這種誤解讓許多人對遺産稅不假思索地拒絕。其實,遺産稅是一種名副其實的富人稅,並不會涉及普通老百姓。而且徵稅時也會有免徵額度和必要扣除項目,不是所有遺産都會被徵稅。”朱大旗説。
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樊勇向記者&&,雖然許多人認為開徵遺産稅有各種好處,但是就目前來説,徵收遺産稅面臨着許多不可逾越的阻礙。首先是徵管成本與徵管難度問題。我國現在還沒有健全的財産登記制度,而遺産的範圍則非常廣泛,既包括比較好確認的不動産,也包括比較難確認的動産。在這種情況下,徵管成本會非常高,而避稅成本會非常低;其次,遺産稅的稅基是流動的,從稅收原理上來説,要成為地方財政支柱的稅種,最好是稅基固定的稅種,比如不動産稅,遺産稅並不是最佳選擇。
“想要緩解貧富差距,稅收手段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還是初次分配時的公平。而且,我國本來就屬於較高稅負的國家,公眾對於稅收存在一定的抵觸情緒。開徵新稅種,除了經濟成本,一定要充分考慮政治成本。”樊勇説。
中國財稅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教授指出,對於遺産稅,處於不同社會階層的人自然有截然不同的觀點。從我國的情況來看,開徵遺産稅應該説是一種客觀趨勢,但是也應該是一種中長期的考慮。就目前來説,整個社會需要對遺産稅問題進行充分的討論,既在技術層面也在社會文化層面,為遺産稅的開徵做好準備。
如開徵遺産稅 50.8%受訪者期待起徵點不能太低
如果開徵遺産稅,公眾有什麼建議?調查中,受訪者首選“起徵點不能太低,要考慮通脹水平”(50.8%),其次是“充分聽取並積極回應公眾意見”(45.7%),排在第三位的是“所收稅款應該完全用於改善低收入群體生活”(42.7%)。
其他還有:應以建立完善的財産登記制度為前提(41.7%)、應對養老等事項進行合理扣除(35.7%)、考慮到我國不同地區的收入水平差異(35.3%)等。
朱大旗強調,作為主要目的是為了調節收入差距的稅種,如果開徵遺産稅,起徵點一定要高,徵稅對象只能是社會極少數的富人,一定不能覆蓋大部分公眾,特別是中等收入者。“而且,我們要盡快完善財産登記制度,這不但涉及遺産稅徵收,還涉及官員財産監督等許多制度的落實。”
樊勇指出,現在關於遺産稅的爭論中有許多不理性的因素,個別專家對於遺産稅起徵點的説法也比較隨意。關於遺産稅到底應該徵收多少、怎麼徵收的問題,缺乏嚴謹細緻的研究。想要開徵遺産稅,最起碼調查研究清楚中國人目前大致的財産狀況,然後才能確定起徵點、徵收方式等重要內容。
“對於遺産稅,不但需要技術上的準備,更需要社會心理上的準備。”施正文&&,遺産稅的根本目的在於實現社會最基本的分配正義,而具體被徵稅對象只可能是社會上5%左右的極富群體。對於這一點,公眾需要有清晰、理性的認識。而且,所有的稅收都應該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遺産稅的徵收也必須如此。
公眾對於未來稅收改革方向有何期待?調查中,受訪者最大的期待是“稅收重心轉向中高收入者”(54.8%),其次是“降低普通勞動者稅收負擔”(50.6%)。其他還有:給弱勢群體減稅(45.4%);加強公共參與,重視公眾意見(38.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