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務院14日公布的《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業體系,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8萬億元以上。在業內人士和機構投資者看來,國內的醫療衞生行業有望迎來巨大的變革和全新的投資機會。 據悉,《意見》是我國首個健康服務業的指導性文件。健康服務業主要包括醫療服務、健康管理與促進、健康保險以及相關服務,涉及藥品、醫療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産品等支撐産業。 為大力發展健康服務業,《意見》主要提出了五方面的內容。一是放寬市場准入。“非禁即入”——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領域,都要向社會資本開放,並不斷擴大開放領域。簡化對康復醫院、老年病醫院、兒童醫院、護理院等緊缺型醫療機構的立項、開辦、執業資格、醫保定點等審批手續。非公立醫療機構用水、用電、用氣、用熱實行與公立醫療機構同價。二是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適合健康服務業特點的金融産品和服務方式,支持符合條件的健康服務企業上市融資和發行債券。三是發展健康保險。鼓勵發展與基本醫療保險相銜接的商業健康保險,推進商業保險公司承辦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積極開發長期護理商業險以及與健康管理、養老等服務相關的商業健康保險産品。四是支持創新藥物、醫療器械、新型生物醫藥材料研發和産業化,支持到期專利藥品仿製,支持數字化醫療産品和適用於個人及家庭的健康檢測、監測與健康物聯網等産品的研發。五是探索發展公開透明、規範運作、平等競爭的藥品和醫療器械電子商務平台。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劉國恩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健康服務不同於醫療服務。醫療服務需求的前提是生病,這個需求的彈性小、服務特殊性強,市場機製作用受限。而健康服務業是以醫療服務為中心的前移和後延,生病不是前提,而需要少生病、生小病、晚生病,消費者福利增加了,這個市場需求彈性相對大、市場機製作用很大。關鍵是也能節省醫保資金,促進醫療效率。 據介紹,世界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健康服務業已經成為現代服務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産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例如美國健康服務業規模相對於其國內生産總值比例超過17%,其他發達國家一般達到10%左右。相比而言,我國還處於起步階段,除産業規模較小、服務供給不足外,我國健康服務業還存在服務體系不夠完善,監管機制不夠健全,開放程度偏低,觀念相對滯後等問題,供給不足與資源浪費現象並存。 業內人士指出,儘管我國基本形成了覆蓋城鄉居民的全民醫保體系,但商業健康保險發展仍然相對滯後,健康保險保費佔衞生總費用的比重僅約2.8%。《意見》對國內醫療服務業、醫藥行業、健康保險業等相關産業將産生巨大改變。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牛正乾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指出,對藥品創新的鼓勵政策,將加速相關企業的優勝劣汰,促進行業的分化整合,醫藥産業的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支持到期專利藥品仿製的政策,將有利於國內藥企仿製藥的銷售。 自2012年以來,包括藥品、醫療器械等在內的涉及健康服務概念的股票在二級市場一直受到投資者的追捧。WIND數據顯示,按照申萬一級行業分類,2013年以來,醫藥生物行業整體上漲了40.34%,在23個行業中位列第四位。截至10月14日收盤,175隻個股中,有166隻今年以來累計實現了上漲,其中,僅漲幅在100%以上的個股數量就高達20隻。 在券商看來,以海思科、雙鷺藥業、翰宇藥業、華海藥業等為代表的研發驅動型企業、以通化東寶、眾生藥業為代表的基層受益型企業、以和佳股份等為代表的醫療器械行業將受益於此次政策利好。除此之外,在保健品行業、健康保險行業和養老産業等多個行業也將受到相關利好刺激。 一位股票型基金經理對《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傳統産能的收縮和與民生、健康相關産能的擴張,將是一個大的趨勢。這些行業中,尤其是醫療器械、創新藥等,在政策扶持和市場需求不斷擴大的雙重刺激之下,將可能産生具有巨大成長潛力的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