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量雖大人均偏低 分配不公需要關注
冷靜看待“金融資産亞洲第二”(熱點聚焦)
中國國民財富增長迅速。德國安聯集團日前發布的2012《全球財富報告》顯示,中國大陸金融資産達6.5萬億歐元,在亞洲排名第二。但人均財富在全球僅排名第38位。同時中國信貸增長高於亞洲地區平均水平。專家指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使國民財富迅速增加,但依賴信貸資産增長模式和收入分配不公等問題不容忽視,對“中國金融資産亞洲第二”需理性冷靜看待。
【中産階級上升最快】
《全球財富報告》顯示,2012年全球個人家庭總資産增長8.1%,是6年以來最強勁的增長。主要因素是股票市場的積極走勢——以證券形式持有的資産增加了10.4%。這使得全球金融資産總額上升至111萬億歐元的創紀錄水平。
亞洲是全球金融資産增長最快的地區,亞洲(除日本)達到了16.7%的增速,遠超全球平均水平。其中,中國又是佼佼者,國民總財富凈資産排名僅次於日本。
專家指出,中國能脫穎而出,與過去10年經濟快速發展人均資産大幅增加、大量中産階級人群誕生有關。報告稱,2012年全球中産階級人數增長近1.4億人,中國佔了最大份額,人數已增加到4.13億。
“在中國,創造財富的過程中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其中,民營經濟的活力得到充分展現,有一部分民營企業家憑藉個人智慧和能力積累了財富。另外,近年來房地産的發展也為不少人提供了創造財富的機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徐洪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
根據安聯的報告,全球財富中的中産階級面貌有了顯著的變化——2000年,幾乎60%的成員仍然來自北美或西歐;而今天,每兩個中就有一個成員是來自亞洲。這一趨勢將會持續。目前,中産階級中來自北美和西歐的比例已跌破30%。
【人均數額明顯偏低】
雖然中國大陸國民總財富在亞洲排名第二,但人均凈資産在全球排名卻明顯靠後,與發達的新興地區存在明顯差距。據統計,一個普通中國人,人均財富4720歐元,明顯低於馬來西亞的7810歐元、韓國的19180歐元以及中國台灣的65080歐元。
中國大陸人均凈資産偏低有歷史和國情原因。徐洪才指出,由於我國人口眾多,平均到每個人的金融資産數額自然就低。其次,我國GDP發展速度相當快,但是我國經濟發展的起點較低,家底兒薄。目前城鎮化雖然突破了50%,但未來道路仍面臨諸多挑戰,我國經濟仍處於艱難的爬坡過程中,所以説人均低也是有歷史原因的。
從目前情況看,大部分增長的金融資産可能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一些貧困階層老百姓的人均金融資産很少。徐洪才提醒:“我們要注重收入分配的問題。要解決收入分配差距的問題,要注意改變生産要素的分配方式,提高勞動力價值在生産要素中的分配。”
【總量龐大背後有隱憂】
在總量龐大的數據背後,中國大陸金融資産不僅存在着人均數額偏低的弱項,還隱藏着依賴信貸資産增長模式難以為繼的問題。
亞洲金融資産增幅遠超全球平均水平,但在增長過程中也有一個不樂觀的因素:個人負債增長已超過了資産增長。安聯首席經濟學家MichaelHeise提醒説:“依賴信貸促進資産增長的模式不可持續。”
根據安聯的計算,2000年以來,中國的平均信貸增長率推高至18.2%,遠高於區域平均水平(除日本)。不過這種現象在2012年得到一定的改善,在調控及經濟運行放緩的影響下,中國信貸需求放緩至18.6%,總凈資産提升至19.8%。
“我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雖然GDP超過了日本,但是總財富資産還是低於日本。從人均資産上,更能看到我們和發達國家存在着明顯差距。”徐洪才説,要冷靜理性看待中國大陸金融資産排亞洲第二的現實。他&&,發展過程中收入分配不公的問題需要被關注。政府一定要在二次、三次分配中正確地進行引導,從而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同時,還要看到産業結構的問題,我們還存在産業結構低端,技術水平不高,制度體制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
“同樣的財富,含金量是不同的。好比同樣的體重,有人肌肉多,有人脂肪多。所以説,我們要有緊迫感要有憂患意識。”徐洪才比喻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