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資料照片 |
“朕知道了”紙膠帶熱銷,僅僅是&&故宮文化創意産業的冰山一角,&&故宮僅依靠其文化創意商品,去年就獲得逾7億元&&&的收入。目前,&&故宮的“文創”綜合能力,在世界博物館中高居第四位,前三名分別是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哎呀!就是這個,快買!”這裡是&&故宮博物院附設的商店,店員剛從箱子裏把紙膠帶商品上架,立刻就被買走,游客們都衝着膠帶上的“朕知道了”四個字而來。
以虛構的雍正皇帝後宮后妃爭寵為背景,電視劇《後宮甄嬛傳》中一句“朕知道了”&詞紅遍海峽兩岸。&&故宮博物院7月推出同款的創意紙膠帶,三卷一盒要價&&&200元,受到兩岸年輕人熱烈追捧。&&故宮博物院禮品部經理吳桂芳説:“我們7月4日傍晚上架500盒,第二天就告罄。6日,又緊急進貨700盒,結果半小時就售完了。連我們都沒有買上,要先考慮到顧客嘛。”
“朕知道了”紙膠帶熱賣程度超過&&故宮的預期,但製作廠商一次只能供貨3000卷,因此經常缺貨,曾長達半個月無貨可賣。今年8月底銷售更火紅,一到貨當天就銷售一空,日銷售量創&&故宮文化創意商品新高。在此之前的紀錄,是倣“翠玉白菜”手機吊飾在2009年安利團參訪當天,銷售1000個。
“朕知道了”雖然因《甄嬛傳》暴紅,不過&&故宮負責人説,它確實出自康熙皇帝朱批,師出有名。至於市場衍生出的“臣妾做不到啊!”“賤人就是矯情”等紙膠帶雖然也賣得紅火,但史料上沒有記載,因而進不了&&故宮博物院的商店。
“朕知道了”紙膠帶熱銷,僅僅是&&故宮文化創意産業的冰山一角,&&故宮僅依靠其文化創意商品,去年就獲得逾7億元&&&的收入。目前,&&故宮的“文創”綜合能力,在世界博物館中高居第四位,前三名分別是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文創開發的宗旨:自下而上 貼近生活
&&故宮博物院曾經“高高在上”,首重典藏功能,輕視文創産品開發,被台灣民眾稱為“太廟”。&&故宮早期文創産品比較簡單,基本是原尺寸複製典藏文物。2000年以後,&&故宮更強調開發利用文物的價值,文創産業逐漸起步。
&&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認為,博物館要跟人親近,不是靠裸露文物來親近,而是靠做一些能夠與民眾親近的活動。在策展時,&&故宮文物通常不做單展,只舉辦不同器物或書畫的系列展覽,這樣可以讓民眾對某一類文物有比較完整的認知。好的展覽就是“一場秀”,激發觀眾的購買欲。在辦展的同時,就推出相應的文創商品,讓展覽和銷售文創商品相得益彰,也令博物院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朕知道了”創意紙膠帶採用典藏康熙皇帝的硃筆禦批,創意靈感源於當時任研究員的馮明珠在2004年策劃的“知道了:朱批奏折展”。一直以來,&&故宮的一些紀念品憑藉其獨創和精緻在兩岸顧客中口碑甚佳,如今這款皇帝朱批紙膠帶更是“穩準狠”地抓住了年輕人的心,既有文化歷史感,又能在實用的基礎上幽人一默。
&&故宮認為,文創産業應該自下而上,貼近生活,用故事行銷,商品才會有趣,才會有人買。&&故宮登錄保存處處長金士先認為,“朕知道了”膠帶之所以在市場上取得成功,是文創人員將奏折中死板的文字與紙膠帶這個在青年中非常流行的東西巧妙結合的結果。
與“朕知道了”同時亮相的紙膠帶,還有金文、青銅器以及回龍紋三種圖案。唯獨“朕知道了”一登場,就大受歡迎,其他幾種則銷量平平。説明其他幾個紋飾對普通民眾來説,太過抽象,不能引發人們對當下生活的聯想。
沒能買到“朕知道了”膠帶的四川游客劉義,轉身買了一雙炫酷黑色“冰山一腳”秋天潮襪,説是要送給親戚。他説:“另外兩個顏色,粉紅和天藍色,太艷了點。”典雅的“冰山一腳”連褲襪,巧妙地結合了北宋汝窯蓮花式溫婉的冰裂紋與南宋龍泉窯青瓷的細膩,讓這兩大古老官窯“瓷器”隨着現代女子輕盈的腳步而走遍四方。
為了測試顧客對文創産品的滿意度,讓故宮文創商品能夠暢銷不衰,&&故宮工作人員還經常採用暗訪的方式,在售賣區假裝顧客和消費者攀談,以獲得他們對文創商品真實的評價,以便日後進行針對性改進。
文創産業三種模式:開放合作 引來“活水”
在開發文創産品的過程中,&&故宮海納百川,大量引進民間設計資源,設計來源非常多元。但&&故宮牢牢把握主控權,産品設計核心不變:即對文物本身歷史要清楚,同時還要對其文化價值有充分了解。
&&故宮沒有自己專門的文創團隊,它以開放合作的方式,獲得優秀的文案,其合作方式有三種:首先是圖像授權,就是將故宮藏品圖像授權給有知名度和值得信賴的商家。其次是雙品牌,與知名品牌合作,在文創商品上標明&&故宮與合作方的名字。
第三,也是最有效的合作方式,就是開放徵集設計方案。一是通過舉辦&&故宮文物“衍生商品設計競賽”,向全社會公開徵集優秀的文創提案。例如頗受台灣本地顧客青睞的“翠玉白菜傘”,就是由一位17歲的在校女生設計的,是2010年競賽的獲獎作品。二是商家自己提案,再由&&故宮“文創開發商品審查委員會”審查。“審查委員會”由業界、專家和博物院有關人員組成,&&故宮博物院內外人士各半。為此,&&故宮還組成了一個40人的院外人力資源庫。這40個人都是各類文物方面的專家。依照文創商品所涉及到的文物,從中挑選人員參加“審查委員會”。
&&故宮博物院第四屆“衍生商品設計競賽”結果最近剛剛揭曉,參賽者要從101件故宮文物中選擇設計對象,共有300多件作品參賽,選出15件獲獎作品。其中獎金最高的“衍生商品組”金獎作品是設計師賴忠平的“鐘響”,他將西周晚期銅宗周鐘設計成手機立架、擴音喇叭和鑰匙圈三種功用合一,獨得10萬元&&&獎金。
今年競賽還新增“角色公仔組”及“插畫創作組”,台灣實踐大學學生吳俊逸設計的“棗磨姊弟”,取材自“宋蘇漢臣秋庭戲嬰圖”,將姐弟倆在玩推磨棗的模樣變成雞蛋形狀,饒有童趣,奪得“角色公仔組”金獎;“插畫創作組”金獎是“犧尊的日常生活”,由台灣藝術大學學生程宜方以“戰國中期犧尊”為題,將文物擬人化,呈現犧尊喝酒、寫詩等不同情境。
&&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説,獲獎作品是否會對外販售,需要看合作廠商有無意願,若一切順利半年就可上市。
目前,&&故宮與90余家台灣本土以及國際知名廠商合作,已推出了近2400種文創商品,其中包括與意大利知名廚具商家合作,推出“宮樂美人胡椒瓶”等廚房用品。
金士先認為,很多大陸博物館推出的紀念品存在“千人一面,缺少特色”的弊端,這是因為“博物館對本身文物歷史清楚,但對其背後的文化價值、文物所呈現的那個年代的生活風貌卻不清楚”。他認為,成功是由無數個細節決定的,缺少創造性的簡單複製不會得到消費者的認可。
文創發展目標:深化品牌 邁向高端
對於&&故宮來説,文創商品只是其文創産業的一部分。&&故宮將文創視為一套整體行銷方案,從每次展覽的布展,到為民眾提供的休閒環境、咖啡屋、茶點房,再到推陳出新的文創商品銷售,都是&&故宮文創産業的組成部分。
&&故宮的咖啡屋,有一款名為“三清茶”的禦飲。這是當年御醫為乾隆帝配製的夏天消暑飲品,用松子、梅花、佛手柑沏水喝。金士先説,“三清茶”及配方都是有史料記載的,“你不能胡編,假裝是乾隆喝的茶。”
&&故宮認為,文創的核心是創造文化情境,創造議題,創造期待,創造明星商品,引導需求。如果僅僅考慮滿足消費者,不斷生産同樣的文創商品,文創産業很難走遠。成功的文創是能吸引民眾能常常來,而且每次來都要感受到不一樣的氛圍。
&&故宮的文創商品整體行銷步驟是:前期,設計跟着大展走,徵集創意文案,善用媒體行銷,打造明星産品。將篩選出來的優秀文案,先做宣傳廣告,等到民眾對它有一定知曉度後再做成商品。後期,嚴格把控産品質量,包裝設計。在包裝設計上,除了對美的考量,還必須考慮耐壓以及航空運輸等要求。最後,結合展覽的環境,通過系列展做整體行銷,將暢銷與不暢銷的文創商品擺在一起銷售,以減少庫存。
金士先認為,博物館需要具備友善的參觀環境,為民眾營造舒適的公共空間。據調查,進博物館的人,用於看展覽的時間和歇息的時間一樣多。因此,在一個博物館內,除了飲料咖啡屋外,必須要有相對明亮寬敞的公共空間,讓觀眾有地方坐下來休息,同時因為觀眾進入了博物館營造的氛圍,意味着文創商品銷售潛力十分巨大。
&&故宮文創産業的未來構想是,深化&&故宮品牌價值,開發更多高檔的贈禮産品。金士先説,目前,&&故宮正在醞釀與世界大牌商家合作,創造高檔手錶、珠寶、酒類文創商品,通過開發高附加值的産品,進一步提升&&故宮的文創産業。
&&故宮博物院是大陸游客赴&旅游必到景點之一,到這裡參觀的大陸游客去年首次超過台灣本地人。在去年&&故宮禮品店7.2億元&&&收入中,大陸游客的貢獻不可不提。根據大陸銀聯網站透露,銀聯卡在台灣的“三大必刷聖地”中,&&故宮就名列其中。
值得稱道的是,&&故宮在開發文創産品方面,已經形成一套較為成熟完整的機制,其經驗可供北京故宮博物院等大型公共博物館借鑒。&&故宮方面認為,博物館文創産業成功需要具備四個條件:世界級的典藏、眾多人口的國家、友善的展覽環境、優良的經營管理團隊,大陸一些博物館基本具備了這些條件,只要改革機制,大陸博物館文創産業未來成功機會相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