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趙乃育/繪 |
就在鋼鐵業低端産能過剩廣遭詬病時,不少中高端産能也因供過於求不得不低下“高貴的頭顱”。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在鋼鐵大省河北進行調研時發現,在政府積極推進鋼鐵業産業升級、結構調整的背景下,鋼鐵企業爭相上馬中、高端項目,出現“汰小上大”、“汰低端上高端”投資熱潮。隨之而來的是鋼鐵産能越淘汰越高,迅猛擴張,産能過剩的類型也由過去低水平産品重復建設蔓延到高水平産品。
在近日召開的“2013年國産鐵礦石産業鏈高峰論壇”上,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秘書長劉效良也指出,按照合理産能利用率80%計算,10大類鋼材品種中,只有鍍鋅板、棒材和鋼筋達到合理産能利用率,其它鋼材産品産能處於過剩狀態,尤其是型材、中厚板、熱軋寬帶鋼等所謂高端産品産能利用率不足70%。
高端項目集中上馬
鋼企紛紛瞄準高端産品,經濟下滑的現實又使得高端産品需求不旺,最終高端鋼材只能賣個低端的價。
近年來,鋼鐵業高端産能呈爆發性增長。據介紹,2004年《鋼鐵産業發展政策》實施前,全國板卷軋機僅19套,2012年猛增到86套,産能利用率由80%下降到59%,供需關係逆轉。
另據我的鋼鐵網分析,以鋼材中的“貴族”中厚板為例,近幾年大型鋼企大幹快上了一大批産能,由於該産品專用性較強,市場需求有限,導致嚴重産能過剩。
與此同時,曾經憑藉高附加值供不應求而風光無限的熱扎板卷,隨着供求關係的轉變,如今也風光不再。
河北一家大型鋼鐵企業負責人説,前幾年受轉型升級大氣候影響,有些鋼廠只生産高附加值的産品,不屑於普材,但是中高端産品需求有限,沒法實現規模效益。在整體市場需求較弱的前景下,不得不低下“高貴的頭顱”,和中小鋼廠搶普材的飯碗,導致同質化競爭嚴重。下游用戶正是看到了這一狀況,用招標把價格一降再降。
“轉型升級”後的鋼鐵業沒能擺脫産能過剩困境,仍然處於虧損邊緣。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鋼鐵行業整體運行艱難。1至7月,我國粗鋼産量同比增長7.1%,而去年同期增幅只有2.1%,行業平均銷售利潤率只有0.23%。
一些國有大型鋼鐵企業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將鋼鐵産能過剩主要歸咎於民營鋼鐵企業的産能大幅增加。他們指出,2000年民營鋼鐵産量只佔全國的7.7%,經過十多年的發展,2012年達到了48.4%,民營鋼鐵産能增量佔了現有鋼鐵過剩産能的主要份額,整個鋼鐵行業集中度不升反降。
上述情況的確存在。一位每週都要開會給員工鼓勁兒的河北一家民營鋼廠老闆説,剛剛過去的8月,鋼廠虧損了1個億,但考慮到穩定,他不會大幅減産。
但一些民營中小鋼鐵企業認為,在中國鋼鐵行業的企業規模結構中,大企業在鋼鐵産業政策引導下是主要的板帶材生産商,而中小企業主要是傳統長材、建築用材生産商,二者差別化發展。從當前情況看,傳統的低端産能即長材、建築用材雖然是微利,但銷售基本穩定,而所謂的高端板帶材則出現了嚴重的産能過剩。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鄧崎琳也&&,當前我國鋼鐵業的産能過剩,簡單用總量過剩來概括並不全面,真實情況應該是結構性過剩。當然,鋼鐵行業由以前一窩蜂投資低端鋼材領域,延伸到高端鋼材領域。
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河北省幾家生産高端板帶材的鋼鐵企業負責人亦坦承,由於國內市場競爭激烈,産品銷售出現前所未有的危機,在對外出口中遭受反傾銷的壓力越來越大,必須尋找新的出路。
鋼鐵産能越淘汰越高
“最近幾年中國加大了淘汰落後産能的力度,但新增産能的速度遠遠大過淘汰落後産能的速度,所以就帶來了産能過剩的問題。”工信部部長苗圩對外稱。
多年來對鋼鐵業産能過剩進行調控的實際效應偏離預期,出現産能越淘汰越高的現象。
記者從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了解到,目前國家淘汰鋼鐵産能的衡量標準主要是産能和規模。根據國務院2010年公布的“九大行業淘汰落後産能目標”,鋼鐵行業須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煉鐵高爐,30噸及以下煉鋼轉爐、電爐。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由於把“裝備大型化”作為産業升級的重要標誌,企業為了跨過門檻得以生存,紛紛“汰小上大”,鋼鐵産能不減反增。
2009年,為應對經濟危機,我國&&了包括鋼鐵在內的十大産業振興規劃,政策鼓勵企業發展高端鋼材産品,企業鋼鐵産品向高端化、終端化、專業化邁進。隨即,鋼鐵業又出現了“汰低端上高端”的趨勢。
在部分業內人士和行業專家看來,行政審批式鋼鐵産能調控政策已經顯現弊端,沒有遏制住鋼鐵業産能迅猛擴張。
一個鋼鐵企業老闆向《經濟參考報》記者抱怨説,試想政府組織一幫專家、官員、行業協會人員等,千辛萬苦擬定出哪些是要鼓勵的品種,哪些是要限制的品種,且從政策的起草至最終定稿花很長時間,等到成文對外發布時外圍的環境有可能發生很大變化,曾經鼓勵的品種可能已經過剩,而限制的品種可能會成為鼓勵的。另一些鋼鐵企業老闆指出,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無論是在壓産時,還是在公布市場行情時,過多地強調了産能,而缺少鋼鐵品種的供需數據分析,造成市場信號失靈,投資盲目。
有專家&&,過去是“汰小上大”,現在是“汰低端上高端”,如果國家不嚴格控制新産能的投資項目,下階段我國的高端鋼材市場或將重演無序競爭老路。
新建産能一味求“大”
劉效良指出,鋼鐵行業長期以來實施的“核準制”政策,片面追求大型化,大高爐、大轉爐、大板卷軋機超常發展,而單純提高“板管比”,使大型國有鋼鐵企業90%新建産能“被板材化”。
接受採訪的一些鋼鐵企業老闆&&,近些年,政府部門在投資方向指引上,一直把“裝備大型化”作為産業升級的重要標誌,好像只要上了高端産品設備就萬事大吉了。引導企業把高爐、轉爐越建越大,同時盲目與發達國家比“板管比”。於是,大型企業爭相上板材生産線而放棄長材生産線,造成板材産能過剩程度遠遠高於長材。
“板管比”是板材和管材等所謂的鋼鐵高端産品佔全部鋼材産量的比例,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提供數據顯示,我國鋼材市場板管比為30%多,發達國家板管比已超過50%。
一些鋼鐵企業負責人説,地方政府學習發達國家片面追求“板管比”,企業投資離不開政府和金融部門支持,很難逆着潮流幹。但由於鋼鐵下游産業如裝備製造業等總體發展還未升級到這個程度,高端品種需求還沒那麼旺,有些投資顯得很盲目。隨着大量熱軋、冷軋機的重復建設,板材出現了嚴重過剩。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來到河北省一家主要生産中厚板的民營鋼鐵企業時,負責人劉老闆正在為日漸減少的訂單發愁。以前生産長材時,日子還勉強過得去,近幾年不斷提升産品檔次,趁機殺入高端鋼材生産領域,沒想到競爭更加激烈,現在每年虧損幾個億。可是開弓沒有回頭箭,他們準備再上一個鍍鋅板的生産線,因為現在傳統的低端項目貸不到款,銀行也鼓勵上高端項目。
對此,中國金屬學會理事長、原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在近日舉行的中國鋼鐵技術經濟高端論壇上&&,鋼鐵行業的低迷期還要持續5年左右,行業“冬天”才剛剛開始,不應將高爐和電爐容積、鋼材品種、企業規模作為淘汰落後産能的標準。
高端投資熱潮方興未艾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長、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認為,儘管我國目前鋼鐵需求增長率明顯下降,但還未出現負增長,産量峰值還未到來,估計這個拐點和峰值為期不遠,預計在“十三五”期間。
“鋼鐵産能過剩,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病態’,需要及時對症下藥加以醫治。”記者在調研時,聽到一些業內專家打出這樣的比喻。“病情”分輕度、中度和重度,鋼鐵産能“過剩程度”幾何?業界説法不一。
按照業內的説法,75%至80%之間的産能利用率為輕度産能過剩,70%至75%之間為中度産能過剩,而低於70%就是嚴重的産能過剩。
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到2012年底,國內煉鋼産能約9.76億噸。在近日舉行的中國鋼鐵技術經濟高端論壇上,中國金屬學會理事長、原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説,據預測到“十二五”末,我國鋼材需求量將達到6.8億至7.12億噸,折合粗鋼需求量為7.16億至7.50億噸。從現狀來看,鋼鐵企業的擴張衝動還在持續,2013年已開工項目510個,如果上述在建、設計、規劃項目全部投産,我國煉鋼能力將達到10.2億噸,産能過剩問題堪憂。
一位鋼鐵企業老闆認為,計算産能利用率關鍵是選擇什麼樣的産能基數,現在業界是存在好幾個版本的,真實産能幾乎是一個迷。鋼鐵項目審批就如計劃生育,老大是獲得準生證的,而老二、老三卻是“私生子”,到現在他們也長大成人了。業界盛傳,未批先建的“黑戶”太多了,全國僅有40%的鋼鐵産能獲批了,另外60%的産能卻是未批先建的,這些産能數字會不會漏統?這位鋼鐵老闆的判斷是,鋼鐵産能過剩目前極有可能已經處在中度過剩和重度過剩之間,需要高度警惕。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通過對産能利用率與産能過剩之間關係的分析,現在的鋼鐵業産能利用率在70%至80%之間,所以可以確定為鋼鐵産能過剩在輕度和中度之間。
徐樂江則在一次公開場合提出,在2006年前中國就不存在鋼鐵産能過剩的問題。包括高端産能在內,鋼鐵行業現在處於輕度過剩狀態。“不要過度妖魔化鋼鐵行業的産能過剩問題。”徐樂江認為,適度的産能過剩有利於行業的充分競爭,對需求方來説是有利的。我們需要的是充分競爭,但要避免惡性競爭。目前出現的所謂高端産能過剩實際是産量的短暫過剩,是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和産業升級過程中鋼鐵與下游産業發展周期不同步的必然現象。
河北鋼鐵集團總經理、唐鋼公司董事長於勇説,伴隨着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對鋼鐵的剛性需求,中國鋼鐵業完成了規模擴張、裝備升級、産品檔次提升等原始積累過程。任何一個産業的生命周期一般都要經歷初創、成長、成熟和衰退4個時期,成熟期的一個普遍規律就是産能過剩,目前鋼鐵行業只能在發展中逐步解決這個問題。
跳出高端産能“過剩程度”之爭,鋼鐵業不得不正視的問題是,高端鋼材領域還將迎來更多的挑戰,眼下這股高端産能投資熱潮不過剛剛開始,未來投資力度或不降反升。
一些業內專家認為,高端鋼材領域的挑戰主要來源於此前生産低端鋼材的大量鋼廠。隨着低端鋼材逐漸失去市場競爭力,大量淘汰技術實力較低的鋼廠,這些鋼廠不斷加大對生産技術研發投入,趁機殺入高端鋼材生産領域,是遲早的事情。在此壓力下,中國的鋼鐵行業在未來投資力度或許會不降反升。
市場和政府角色定位亟待厘清
針對鋼鐵業近期出現的“高端産能過剩”現象,一些專家認為,厘清市場和政府在解決鋼鐵産能過剩中的角色定位至關重要。
執法不嚴或選擇性執法是目前淘汰落後産能的最大障礙。防止“高端産品過剩”,避免重蹈低端産能過剩的覆轍,政府之手也不是沒有作為。如一部分的鋼廠在投資新産能中,存在着不等審核通過,先斬後奏等亂象,國家如何有效遏制這一系列有違統一規劃布局的現象,對後期鋼鐵行業生存至關重要。
河北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薛志敏認為,要建立科學嚴格的市場准入門檻,設計有效的退出機制。鋼鐵産能調控應該將環評標準與稅收相結合,使得不符合能耗、環保標準的企業沒有利潤,地方政府沒有稅收。依據國家環保標準建立鋼鐵産能綠色認證評級和市場准入制度,在嚴格監管鋼鐵企業節能減排指標的基礎上,根據排放的高低試點開徵梯級環境稅。可考慮將環境稅全部列為省級財政收入,強化省級政府淘汰落後産能的主體作用。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葛察忠説,有必要建立“鋼鐵産業調節基金”,專項獎勵優勢鋼鐵企業環保、技改投入。在這之前,建議國家加快建設鋼鐵企業環保監測網絡,為開徵環境稅提供科學依據。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一位專家認為,建立並完善鋼鐵資本退出的交易平台也十分重要。資本的自由進入必須要與資本的自由退出相對應。我國亟待建立適合大宗交易的第三方平台進行鋼鐵産權交易,方便鋼鐵資本退出鋼鐵行業。長期以來,我國鋼鐵行業的並購重組多是在行政主導下實現的,這種兼併重組絕大多數是增量重組,謀求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即使是重組過程中淘汰了部分落後産能也會被更多的新增産能所覆蓋。國家應該&&相關政策,鼓勵鋼鐵企業進行市場化的減量重組,對鋼鐵企業在兼併重組過程中削減淘汰的落後産能可按噸位給予企業一定的補貼或一定年限內的稅收減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