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北京市區驅車一個多小時,終於抵達位於南六環之外的安定衞生填埋場。看到的景象使記者懷疑自己走錯了地方:走進大門,入眼便是北側一座漂亮的像高爾夫球場的綠色山丘,上面覆蓋着濃密的綠色植被,山丘周圍種滿了叫做“火炬”的植物,據説秋天時會像香山紅葉一樣漫山火紅。對面則是一個帶有雕塑墻的噴水池,儘管已是8月底,池內荷花依然開的正俏。池水清澈見底,小魚在水裏悠閒游弋。沿着水池邊的柏油路往旁邊走,可以看到帶有明亮窗戶與玻璃門的白色辦公樓,在陽光下顯得格外潔凈典雅,幾株睡蓮在樓前的小水塘裏慵懶伸展……着實令人難以相信,這裡就是垃圾填埋場。 實際上,這裡的美麗都建立在垃圾上。《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大門北側佈滿綠色植被的山丘,是安定衞生填埋場的一期垃圾山項目;山丘對面荷花池裏的水則來自經過處理的垃圾滲濾液;整個場區所有供電供熱製冷設備運轉的能源,則是垃圾填埋場産生的填埋氣。 “很多人都説:這裡不像垃圾填埋場,更像是一個漂亮的公園。”安定衞生填埋場場長張永賀爽朗地笑道。 張永賀介紹説,這個填埋場是1996年年底投入使用的,主要負責填埋來自北京大興、豐&和西城區的部分生活垃圾,垃圾的日處理量達到4000噸。一期填埋區已經封頂,佔地面積32公頃,垃圾填埋作業區面積是16.7萬平方米,填埋高度為40米,總容積為356.8萬立方米。二期填埋區佔地面積將近50公頃,填埋作業區面積為18.6萬平方米,仍在繼續容納垃圾。 生活垃圾填埋是衞生填埋場的重頭戲,張永賀介紹説,填埋場建成後,首先要在填埋場的邊緣修建黃土邊壩,確保垃圾滲濾液不會側滲;然後就可以進行垃圾填埋。垃圾填埋是一層一層進行填埋,每層10米高。一期填埋區的垃圾山有4層,40米高;二期填埋區如今已經填到30米高。安定衞生填埋場主要採用網格循環式填埋方法,簡言之,就是把垃圾分隔成一個個田字格型的單元。填埋區在做完黃土邊壩之後就開始做垃圾壩,在垃圾上用渣土和建築材料進行硬化,然後分區,圈成一個個方形格子單元,平均每7天至10天填充一個單元,每個單元填滿之後,做好導水導氣系統就進行全密閉。這種填埋方法不僅美觀而且非常實用,很容易控制環境污染。 垃圾填埋之後,就會不斷降解發酵,産生滲濾液和填埋氣。這裡有專門的滲濾液處理車間,填埋場産生的滲濾液先通過泵打到調節池,然後通過好氧、缺氧設備、膜生物反應器以及納濾和反滲透設備進行處理,之後就變成能循環利用的中水。填埋場如今每天有340噸滲濾液,經過處理之後可産生200多噸中水。這些中水主要用於場區的綠化澆灌、除塵、除臭等,場區有將近25萬平方米的綠化面積。 填埋場有抽氣管按高度層層插入堆體中,將管尾端連入負壓裝置,強制將填埋氣“吸”入厭氧集氣罐,通過脫硫、脫碳、脫氧等預處理進行凈化之後再利用。張永賀介紹説,如今安定填埋場的填埋氣平均每小時産生1000立方米,主要用於“三聯供系統”:供電、供暖、製冷。利用填埋氣燃燒時産生的高溫進行餘熱發電,供給中央空調的供暖和製冷。 在保證了“三聯供”之後,剩下的填埋氣還可以製成液化天然氣,為機動車提供燃料。記者在現場看到,廠區內有一個佔地6028平方米的填埋氣制液化天然氣示範區,裏面有脫硫塔、脫碳塔、濾罐、增壓罐等設備。目前該設備處於調試階段,預計在今年10月份之前運行。 張永賀告訴記者,這幾乎是一個每天24小時運轉的垃圾填埋場,每天早上5點鐘就有垃圾車進來,進行稱重、傾倒垃圾、填埋,按照垃圾日産日清的原則,這裡的運作經常持續到凌晨兩三點鐘,水處理和氣處理車間則全天都需有人值班,一年365天,天天如此。 過了一期填埋區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仍在運作的二期填埋區。與場區前面的鳥語花香相比,這幾乎就是個露天垃圾場。記者看到,一輛一輛垃圾車從填埋區旁邊的坡道上去,進入填埋區傾倒垃圾。然後有推土機進行推平、壓實,填埋完成後用DHP膜臨時覆蓋,旁邊還有灑水車除塵、風炮車進行流動除臭。即使如此,仍無法阻擋四週瀰漫的濃郁臭味和亂飛的蒼蠅。但那些在垃圾上勞作的機手(推土機駕駛員)像是聞不到臭味似的,忙着來來回回一趟趟地推平、壓實垃圾。 “這些機手是最辛苦的,工作臟險累臭,每天三班倒,直接跟垃圾打交道,腳下踩着垃圾和垃圾滲濾液,周邊全是臟臭的垃圾堆,不管嚴寒酷暑都得堅持幹活兒。”張永賀説。 隨着垃圾量不斷上升,安定填埋場已然不負重荷。“垃圾量真不能再上升了,我這裡沒地方(填埋)了。”張永賀無奈地説道。 按照計劃,垃圾處理要“四三三”,40%焚燒,30%堆肥,30%填埋,現在北京市每天産生生活垃圾量為18000噸。南宮的堆肥場處理量為1000多噸,高安屯垃圾焚燒場處理量為1000噸,剩下的垃圾大都被填埋。 北京市屬的填埋場有3個,即安定、昌平的阿蘇衛和亦莊的北神樹衞生填埋場。安定填埋場日處理量為4000噸,阿蘇衛將近6000噸,北神樹僅1000多噸,3家總處理量在10000噸左右,剩下的垃圾則由各區縣自己消化。 據張永賀介紹,安定填埋場一期填埋區設計的日處理量為700噸,填埋4層,使用壽命為14年,但從2010年開始,處理量達到每天至少1000噸,在2007年4層就完全填滿了,使用壽命不到11年。但因當時二期工程還沒建完,於是又進行增容,最後終於堅持到2008年5月二期建成。 二期填埋區設計的日處理量是1400噸,16年的使用壽命,但現在實際日處理量為4000噸,照這樣最多撐到今年11月,二期的4層也將填滿。如今這裡正在籌備建設三期填埋區,9月份開工,預計12月底完成。三期項目為“兩山合攏工程”,即把一期和二期合併在一期,拆去中間的黃土邊壩,在此基礎上把填埋高度再增加3層,垃圾山高度達到70米,到時候三期的凈容積將達到947萬平方米。“二期最多能撐到11月,三期12月底才能建成,這時間銜接不上啊,壓力很大。”張永賀有些着急,“即使三期建成,最多在5年之後也會被填滿。”他分析稱,如今北京市屬的幾個填埋場基本上都已趨於封場。北神樹填埋場再過一年也將到容納極限,阿蘇衛差不多五六年之後,也會被填滿。 “現在垃圾填埋已經不是最好的方式。”張永賀説,徵地、跑手續非常困難,面臨的壓力也非常大,填埋容積有限,不斷擴容也不是辦法,“北京市的城市垃圾處理方式急需盡快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