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其主要製作地和成名地在古徽州歙縣,故稱歙硯。江西省婺源縣原屬徽州,所産亦稱歙硯。漢、晉時期已有歙硯問世,至唐代名聲日盛。開元以後,龍尾硯石被發現,歙硯更為世所珍重。南唐後主李煜視歙硯為“天下冠”,在歙州設置了“硯務”,擢硯工李少微為“硯務官”,歙硯的身價從此扶搖直上。宋代歙硯發展很快,品種增多,精硯不斷涌現,其名色之多、質地之細、雕鏤之工,為諸硯之冠。從元末至清初未見有官方開採歙石的記載,歙硯製作只是維持殘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歙硯生産一度得到發展,金星歙硯重新問世。改革開放後,歙縣和婺源縣先後成立了歙硯廠、工藝廠、文房四寶公司等,從硯石開採、産品製作到裝潢工種齊全,還挖掘了“豆斑”、“綠刷絲”、“歙紅”、“紫雲”等新品種。上世紀80年代中期後,歙硯進入全國制硯行業前列,並以優良品質榮獲國家優質産品、出口創匯金獎和有關部門授予的“國之寶”證書。
歙硯的製作技藝以雕刻為中心,由選石、構思、定型、圖案設計、雕刻、打磨、配製硯盒等多道工序構成,按石材紋理分為羅紋、眉紋、金星、金暈、魚子五大類一百多個品種。硯材紋理細密,兼具堅、潤之質,有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的特點,被譽為“石冠群山”、“硯國名珠”。2006年,“歙硯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歙硯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江亮根
江亮根,1972年生,江西婺源人,江西省高級工藝美術師。從1990年開始從事硯&雕刻技術學習。1996年赴安徽進修,先後拜方見塵(安徽黃山國畫院院長、硯雕大師)等名師為師,1999年學成後回婺源,在縣城創辦了“百硯齋”(前店後坊)經營硯&。出於對硯雕藝術的熱愛,江亮根立志能創造出一個好的環境來讓制硯的藝術家進行學術交流,並且可以將文化溝通、作品展示和生産製作融於一體,再結合一些家庭作坊,形成一種新的模式,即“公司加門戶”,來共同弘揚和發展這個行業。2001年,江亮根獨資購買了婺源工藝雕刻廠(龍尾硯廠),並更名為“朱子藝苑”,專門從事歙硯的生産及研究,讓歙硯製作技藝得到傳承和發揚。把“朱子藝苑”從設計圖變成現實,是江亮根的一個夢想與追求。
目前,這個夢想已經實現,朱子藝苑已經成為婺源硯&行業中生産規模最大、開發能力最強的龍頭企業。2012年,江亮根被文化部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歙硯製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同年,朱子藝苑被文化部認定為國家文化産業示範基地。
作為歙硯製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江亮根追求的已不僅僅是製作和銷售,而是要讓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家鄉的硯文化,不斷傳承這項技藝,截至目前,江亮根已累計培養出歙硯製作匠師120多名。在傳承硯雕技藝的同時,江亮根也積極帶動員工開展公益事業,回報社會。對此,他&&:“我不會忘記家鄉的事業,做善事不是要將財富積累到很多才去做,而是從點點滴滴開始,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此前我們去了婺源的一個小學,為他們為期一個月的藝術比賽提供資金,就是希望孩子們從小就能愛上民族傳統文化。”對於未來的夢想,江亮根也&&:“傳承傳統文化,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我們要將自己的夢想與行業的發展結合起來。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我們的夢想就是將傳統文化不斷繼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