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與歐盟應對新興經濟體挑戰和對經濟復蘇訴求一致,被認為是雙方開啟《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TTIP)談判的重要紐帶。但在促進就業的方向、金融法規、農産品准入等多個領域,美歐看法不但有所區別,甚至還有矛盾衝突,讓所謂的“紐帶”看上去不那麼牢固,會讓雙方談判進程艱難前行。 美國近來強調從新興經濟體“搶回飯碗”。有機構數據顯示,單是自2000年以來,美國製造業崗位就減少了600萬個,而與之對應的是新興市場國家在全球化體系中不斷發展、勞動力得到充分釋放。所以自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以來,就一直倡導製造業就業崗位回歸,顯示了極強的政治意願。 反觀同樣是身受製造業就業崗位流失之苦的歐洲,相關意願就弱了很多,並且與美國促進就業着力點不同。有美國專家甚至建議歐洲決策層,應把解決失業問題同遏制新興經濟體製造業相挂鉤。不過由於歐洲國家多數就業崗位已被服務業佔據,比如歐洲70%的就業處在服務行業,挖掘就業潛力方向多從高新技術産業和可貿易的服務業務入手。 同為金融業極為發達的美歐雙方,在本已複雜並處在改革道路上的監管規則如何協作統一上,任務艱巨。美國與歐盟監管機構經過一年時間協調,才就衍生品監管達成協定,可見分歧彌合過程之漫長。另外,對於歐債危機有推波助瀾作用的評級體系,也是歐美在金融系統上的矛盾之一,歐洲不論是歐盟層面還是成員國層面都對美國機構持懷疑態度。 農産品等領域也是雙方理念和稅收障礙的一大屏障。在這些棘手的議題中,首當其衝是關稅問題。來自世界貿易組織的數據顯示,儘管美歐之間平均關稅總體較低,但農産品平均關稅稅率高達18%。這涉及雙方廣大處於農業領域的人群,從而有可能上升到政治高度,給雙方談判帶來不確定性。 另外,歐美自貿協議的架構蘊含更大商機,包括服務業和政府採購。相關商機的最大障礙是歐美對技術規格、標準、認證各有一套法規,重復檢驗、認證的成本等於使每項産品被多徵10%到20%的關稅。例如,歐美對汽車安全很重視,但技術規範不統一,所以汽車廠商想同時在歐美市場營銷的話,要重復接受測試、認證,而且常需增加或更換某些零件,以符合到岸的規定,這些都要花時間和金錢。假如歐美統一汽車安全技術標準,廠商和主管單位都能省時省錢,消費者也能因成本降低獲益。 最後,歐美貿易額約佔全球貿易的1/3,比重居第一,歐美標準整合,可當做全球統一標準的基礎。假設全球標準統一,歐美廠商生産更方便,不會因為遵守各國標準而使成本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