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圖為2011年2月11日在英國首都倫敦的一場活動中,諾基亞首席執行官史蒂芬 埃洛普(左)和微軟首席執行官史蒂夫 鮑爾默握手的資料照片。新華社/路透 |
|
芬蘭是一個人口只有500萬的北歐小國,一度擁有世界最大的手機生産商,為全球數以億計的消費者設計、製造手機。這本身是個奇蹟。一個擁有百年歷史的企業,在20年時間裏構建起來的移動通信帝國,因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疏忽,在2年時間裏斷送了大好河山。這不能不説是一大遺憾。
一個沒有及時斷腕自救的巨人,面臨危難不得不搭上了半條命,今後是否還會涅槃重生?這仍是一個猜想。
江山拱手讓人
9月3日,當很多芬蘭人還在睡夢中時,諾基亞公司在其官網發布公報稱,微軟將以37.9億歐元價格收購諾基亞的手機部門,另支付16.5億歐元專利使用費,總金額54.4億歐元。微軟將以其海外庫存現金支付,交易程序預計於2014年第一季度完成。
微軟所收購的手機部門包括諾基亞的手機及智能終端部門、工業設計團隊、所有設備和服務生産線、産品和服務銷售網絡等。約3.2萬名諾基亞員工將轉歸微軟旗下,其中包括4700名芬蘭境內員工,以及1.8萬名遍佈全球的生産、組裝和包裝工。
在諾基亞售出的部門中,運營部門去年凈銷售達149億歐元,佔諾基亞總銷售額的一半;Lumia品牌手機銷售正旺,今年第二季度售出740萬部;功能機擁有數以億計的用戶,今年第二季度銷售5370萬部。
諾基亞仍保留Nokia品牌的擁有和維護權,但微軟獲得Nokia品牌的生産和使用許可。同時,諾基亞將功能機品牌Asha出售給微軟。公報説,這些“有助於微軟的業務拓展至更寬的領域”。諾基亞保留自己的專利庫,並許可微軟非獨佔使用其專利10年。同時,微軟允許諾基亞在其HERE地圖定位系統中使用微軟的專利技術。微軟有權無限期延長這份互用專利的協定,還將得到諾基亞HERE系統的4年使用權限。
微軟CEO鮑默(Steve Ballmer)到訪赫爾辛基並出席了新聞發布會,隨後視察了諾基亞位於芬蘭薩洛、坦佩雷、奧盧的工廠和研發中心,給未來的手下員工吃了一顆“定心丸”。
至此,“諾基亞”作為手機品牌,幾乎完全歸於微軟名下。
20年大廈將傾
微軟與諾基亞的戰略合作始於2011年2月。雙方商定:諾基亞的智能手機摒棄塞班系統,只採用微軟的Windows Phone系統;作為交換,微軟免收諾基亞的系統使用費。
這次攜手,後來被人們作為一個關鍵轉折點而反復評説。
不少芬蘭人認為,這種戰略合作對諾基亞不公平,因為其他品牌的手機既可以用Windows Phone,也可以用安卓,而諾基亞的手機卻只能用Windows Phone,不能採用其他的系統,這嚴重限制了諾基亞智能手機的銷量。
微軟顯然也沒有在Windows Phone系統的開發上完全顧及“以身相許”的諾基亞的利益。在一次系統更新換代時,諾基亞手機的操作系統居然無法自動升級。
雖然諾基亞雖然連續推出Lumia旗艦系列産品,且好評不斷,但是微軟作為世界頂尖的電腦軟體生産者,對手機操作系統的友好性似乎天生關注不夠。加上軟、硬體業務分屬兩個公司,配套開發自然缺乏協調。
一名用戶説,諾基亞手機現在給人的感覺是:論操作系統,友好性不如蘋果的ios,兼容性不如谷歌的安卓;論硬體,材料耐用,攝影功能強大,但似乎不足以對抗三星的炫目攻勢。
此後兩年間,諾基亞智能手機的市場份額,迅速被採用安卓系統的各類手機(以三星為主)、以及採用ios系統的蘋果手機趕超,從原來採用塞班系統時的50%以上,降至目前的不足5%。
市場份額的丟失,導致收入銳減,甚至入不敷出。2012年底,諾基亞成為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中虧損最嚴重的50家企業之一,而同時期的谷歌、蘋果、微軟、三星,盈利均在百億美元以上。
諾基亞用近20年建立起來的手機帝國,只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就面臨崩塌,現在只好低價送人。
芬蘭分析人士庫伊蒂寧(Kuittinen)對芬蘭媒體説,微軟收購諾基亞手機,這是人們意料中的,但是時機選擇不對。他説,諾基亞的一些機型今年夏天賣得很好,在做出重大的決定之前,至少應該再等上一年,看看Lumia究竟市場反應如何。
庫伊蒂寧還認為,收購的價格明顯偏低。2011年,微軟以8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網絡電話公司Skype,高於這次收購諾基亞的54.4億歐元(約合72億美元)。一套十幾年積累起來的手機研發、生産和市場業務,甚至比不上一個社交網絡公司,他對此感到“發自內心的吃驚”。
問題出在哪
芬蘭股東聯盟主席羅索維烏斯(TimoRothovius)對《經濟參考報》記者&&,如果説諾基亞決策失誤,那麼失誤發生在三年前,而不是今天。
與微軟結盟錯了嗎?
三年前的諾基亞,正是面臨蘋果和安卓的挑戰,市場份額喪失,財務狀況急轉直下之際。2010年10月,諾基亞董事會任命加拿大人、微軟前高管埃洛普為CEO,希望其扶大廈於將傾。
埃洛普上任後,做了著名的報告,把當時的諾基亞比喻為“失火的平台”,稱“要麼修整手機業務,要麼退出手機行業”。此後,諾基亞便做出了與微軟結盟、專做Windows Phone的決定。
芬蘭最大反對黨“芬蘭人黨”主席索伊尼(Timo Soini)把罪責歸於臨危受命的埃洛普。索伊尼説:“他是微軟的人,自然做出的是微軟的決定。”
此次收購程序一旦完成,埃洛普將重回微軟任職。在微軟現任總裁鮑默明年退休後,埃洛普將是這一職位的有力競爭者。
諾基亞赫爾辛基證券市場股票持有人張宇飛認為,其實在埃洛普任職之前,諾基亞就確定了與微軟合作的戰略,“將埃洛普挖過來,只是與微軟聯袂的必要步驟”。
不管怎樣,諾基亞與微軟的結盟,是最受詬病的舉措。那麼,結盟到底是對是錯?
芬蘭經濟研究所阿里—於爾克帶領的研究團隊認為,現在回顧一下,諾基亞在面臨蘋果和安卓的挑戰時,沒能及時推出替代塞班的成熟的操作系統,也沒有果斷地採用安卓系統,從而導致不得不與微軟結盟。在當時的情況下,誰都難以對未來市場做出準確的預判,選擇放棄自主研發,與實力雄厚的微軟結盟,也有一定道理。
在張宇飛看來,軟體系統研發是一項耗時耗力的大工程,諾基亞在硬體上擁有無可爭議的優勢,但在軟體研發上尚嫌力量不足。面對ios和安卓的迅速崛起,難以立即做出有效的抵禦,此時引入微軟強大的研發力量是可以理解的。
諾基亞一名前項目經理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諾基亞與微軟結盟並非最壞結果。微軟保住了僅次於安卓和ios的第三大智能手機操作系統位置,而採用這個系統的手機中,諾基亞佔有80%的絕對優勢份額。可以説,兩者在當前移動互聯網激烈競爭中,頑強地保住了一席之地。
壟斷者難革自己的命
當然,如果讓芬蘭人選擇,他們寧願看到諾基亞在第一時間推出自己的MeeGo系統。
諾基亞並非短視,早在塞班一統智能手機天下之際,它就已經着手研發基於Linux的新一代手機操作系統Maemo(即後來的MeeGo),以作為塞班的換代産品。
如果説有失誤的話,只能説研發力量投入不足,速度不夠快。或者説,在塞班市場大好的形勢下,研發新系統顯得沒那麼急迫。
2007年,蘋果憑藉ios橫空出世。2008年,谷歌推出開放源代碼的安卓平台,改寫競爭規則。二者速度驚人,不到兩年就吞掉了塞班的市場份額。
可是,就在蘋果ios和安卓問世之後的2008年,諾基亞還安逸地收購了塞班公司的所有股權,將之作為自己的獨佔系統。
過於輝煌的塞班系統反而成了包袱。諾基亞過於留戀過時的塞班,從而失去了戰略先機。而承載着未來希望的MeeGo系統,還沒能得到充分的市場檢驗,就“胎死腹中”。
2006年至2010年期間任諾基亞CEO的卡拉斯武奧(Olli-Pekka Kallasvuo)在接受芬蘭媒體採訪時説,自己當年“盡了全力”。他説:“現在看來,這兩個系統(ios和安卓)的確壟斷了市場。應對這個挑戰真的很難。塞班已經落後了,這就是我們後來為什麼選擇微軟的原因。”
不過,卡拉斯武奧承認,當時諾基亞像所有的大公司一樣,顯得“自我感覺良好”。“成功的公司很容易自我感覺良好。這使它們冒險和創新的胃口減小了。這種現象存在於所有的大公司中,而且很難有效抵禦。”而這種自我感覺良好,多次被外界解讀為“傲慢”。
一名長期跟蹤諾基亞事件的芬蘭媒體人説,諾基亞規模壯大後,她有一次去採訪,居然被告知“不要跟其他國家的記者交頭接耳”。她覺得,這體現了諾基亞首次成為跨國大企業後的傲慢、無知與無畏。
芬蘭瓦薩市議長斯特蘭德(Joakim Strand)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如果説諾基亞早期注重的是産品耐用、實用和用戶友好性,後期採用Windows Phone系統、推出炫目旗艦産品則更多地是公司內部的政治決定。“忽視了用戶體驗,就要失去市場。”
實際上,諾基亞當初打入市場時,靠的是創新精神,以及嚴格的流程管理、成本和質量控制,這是嚴謹、執著的北歐人的優勢所在。但是,當諾基亞依靠成本和質量控制,遠遠把對手拋在身後、牢牢掌握市場時,冒險和革新顯然已經無法作為戰略首選。不巧的是,在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出現了蘋果和安卓這樣的秩序破壞者,改寫了市場規則,讓精於成本控制的諾基亞優勢盡失。
在芬蘭長期從事商業運作的張宇飛認為,作為市場破壞者,一般都具有很強的革命精神,但是當成為市場佔領者後,就很難敢於顛覆自己。“在大好形勢下,更應該看到潛在的危險,敢於革自己的命,才有可能重生。”
諾基亞能否涅槃重生
企業重生的必經之路
微軟收購消息公布以來,芬蘭人罕有地體會到民族挫敗感。
除去感情因素,將手機部門賣給微軟,也許是諾基亞當前的最佳選擇。
9月3日收購決定公布後,紐約證交所諾基亞股票收盤價比開盤時上漲31.28%,赫爾辛基證券市場的諾基亞股價當天也上升了33.94%。股市反應説明,這次交易對改善諾基亞財務狀況大有幫助。
諾基亞董事長、臨時總裁西拉斯馬(Siilasmaa)説:“經過全面評估,在考慮了一系列舉措之後,我們認為這次收購對諾基亞及其股東來説,都是最好的選擇。”
諾基亞一名前項目經理告訴記者,在諾基亞公司內部,自2011年以來,只有手機部門是虧損的,其他如諾西公司(即後來的“諾基亞解決方案和網絡公司”)、HERE地圖與定位系統、以及專利轉讓,都是能夠盈利的。此次剝離了手機部門,從財務上説對諾基亞是一件好事。
他認為,這次收購,對微軟、諾基亞以及二者共同從事的手機産業來説,都有好處。從蘋果和安卓的成功案例來看,當今無線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趨勢還是需要“軟硬體結合”。蘋果是全封閉平台,屬於自我開發;安卓是全開放平台,大家共同開發;微軟的Windows Phone是收費平台,目前還未能吸引大批用戶;諾基亞本來有機會按照“軟硬一體”的路子繼續走下去,但是已經失去了機會。不管怎樣,微軟的軟體與諾基亞的硬體結合,更有利於同步研發,可以説是回到了良好的起點。
如西拉斯馬所説,這次收購交易將改善諾基亞的財政狀況,為將來的業務投資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諾基亞今後的計劃是集中於三方面業務,即“諾基亞解決方案和網絡公司”(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簡寫NSN)”,HERE地圖和定位系統,以及專利技術庫。這三項業務,在各自的細分市場中都居於領先地位。
阿里—於爾克的研究團隊認為,諾基亞剩下的都是能夠盈利的優良資産,包括反響良好的地圖、定位和導航系統,以及每年能夠進賬5億歐元的專利體系。在得到微軟的54億歐元現金後,諾基亞現金流充裕,可以重新投入到研發中,而且不排除生産新品牌手機的可能性。交易後的諾基亞,實際上與上世紀90年代剛起步時狀況相似,盈利能力和發展前景仍然可觀。
産業調整進入關鍵階段
位於芬蘭北部的奧盧市,一向是諾基亞手機部門的主要研發基地。在手機部門即將被微軟收購之際,奧盧市長佩納寧(Matti Pennanen)對芬蘭的手機産業感到悲觀。他説,奧盧的研發中心主要從事功能機的系統研發,而不是基於Windows Phone的智能系統研發,在當今移動互聯時代,這類研發已經“過時了”。
不過,他對NSN充滿信心。“NSN是諾基亞的核心部門,諾基亞今後一定會對NSN加大投資的,這將使奧盧受益。”
在9月3日的收購決定中,還有一條消息,微軟決定在芬蘭北部投資建立一個服務歐洲客戶的數據庫。這是繼谷歌、三星之後,又一家在芬蘭建數據庫的頂尖企業。這一決定令極有希望成為建設地的奧盧市變得興奮。
芬蘭稀少的人口和低溫環境,為跨國電子類企業建大型數據庫提供了良好環境,這也許是芬蘭在“雲”時代擁有的天然優勢。
諾基亞鼎盛時期産值佔芬蘭GDP的3%以上,芬蘭很多高校也都開設專業,專門為諾基亞培養人才。諾基亞的衰落,讓大批工程師、技術工人成為失業者。這一現象引起人們擔憂:“芬蘭是否過於依賴某一大企業了?”
如今,大批工程師、設計師流向勞動力市場,有不少走上創業之路,催生了大批中小企業。“雖然不如原來過得安穩,但也活躍了行業經濟,”BYD芬蘭公司商業發展主任張芮斌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
BYD長期代工諾基亞進行手機整機和零部件,是諾基亞在全球的主要戰略夥伴之一。
微軟的收購給包括BYD在內的供應商帶來變數。“未來的市場是什麼樣,我們只能保持關注,仔細揣摩,”張芮斌説。
由於諾基亞在芬蘭國民經濟中舉足輕重的地位,芬蘭政界高層對收購一事也極為重視。芬蘭總理卡泰寧還在議會開會間歇,會見了到訪芬蘭的微軟總裁鮑默。
有分析認為,諾基亞兩年多以來的虧損狀態,使芬蘭損失了不少稅收收入。此次收購完成後,諾基亞將扭虧為盈,從而可以貢獻稅收。
卡泰寧對公眾説,收購事件證明,芬蘭正在經歷艱難的産業調整時期。
卡泰寧在9月9日訪問中國前接受記者專訪時&&,芬蘭經濟正在從信息技術為主,轉向傳統造紙業、信息技術産業、新能源産業多元共同發展的時期。其中,以新能源、節能降耗、環境恢復為主的清潔技術産業,有可能成為未來的世界經濟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