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評論文字稿-人均3萬:誰沒錢?誰存錢?
2013-09-13   作者:  來源:央視網
分享到:
【字號

  解説:有錢要存起來,沒錢更得想辦法存下來,中國居民存款總量十年翻了四倍,是什麼讓人們執着於存錢?人均存款三萬,你有沒有拖後腿?《央視財經評論》正在關注。

  主持人(沈竹):各位晚上好,這裡是《央視財經評論》,歡迎您的收看,我是沈竹。平均每個人三萬塊錢的存款,您達到了嗎?央行日前公布了一份數據,顯示到今年8月份,全國居民的存款總額超過了43萬億元。如果按照13億人口來平均的話,每個人相當於存款3萬多元,説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掂一掂自己的錢包到底有多少錢。三萬塊錢到底説明什麼?我們的錢真的有那麼多嗎?這些人在某些人看來是不是還不夠多,我們首先來歡迎我們今天演播室的兩位評論員,馬光遠和張鴻。那在節目一開頭,我們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最新的數據。

  解説:儲蓄作為普通居民家庭財富的主要體現,中國居民儲蓄到底有多少?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的最新數據顯示,到8月份,中國居民儲蓄餘額已連續三個月突破43萬億元,位於歷史最高位。其中活期存款超過16萬億元,定期存款超過27萬億元。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儲蓄金額最多的國家,人均居民儲蓄已經超過3萬元,居民儲蓄率已超過50%,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過去10年來,中國居民儲蓄實現加速度增長,分別於2003年9月,2008年8月,2010年12月和2013年1月,突破10萬億元,20萬億元,30萬億元和40萬億元大關。且每突破一個10萬億元大關所用時間不斷縮短。

  居民儲蓄大幅增加,普通工薪階層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孫曼(北京上班族):最大的目標就是如果有能力,能夠在這邊買一套房,不管大小,那是最好不過的了。但是就目前來説的話,我覺得這個想法可能還會有一點遙遠,目前的想法就是,開開心心地過好每一天。

  解説:孫曼現在和男朋友一起租住在北京五環外的一個小區,一室一廳,每個月房租要3000多元,而她的男朋友月薪是7000多元,兩個人加起來月收入大約是12000元,除了每個月3000元錢的房租以外,吃飯和水電費大約是2000元,買衣服雖然主要挑打折的,一個月也得至少1000元,好在北京的地鐵便宜,票價只有2元,所以上下班都坐地鐵的兩個人一個月交通費只要大約200元,另外每個月還有2000到3000元會作為機動資金,用於同學聚會,唱歌吃飯。然而在孫曼看來,無論是在上海還是北京,一線城市的生存壓力和競爭壓力的確比較大,現在每個月兩個人發完工資,她就會先存上3000元,加上年終獎金,每年的存款大概能有6萬多元。那麼在北京,這樣一種一線城市生活,月收入多少才夠生活?近日,記者也在北京街頭進行了採訪。

  北京上班族:看你怎麼説了,有車有房一個月四五千(元)就夠了,沒車沒房怎麼都不夠。

  北京上班族:起碼我覺得應該是差不多五六千(元)吧,差不多一萬(元)的話基本上能維持一個中層水平。

  北京上班族:基本生活我覺得最少差不多得四千(元)往上吧。如果就是要是再加上租房子,如果真的要是一家人在一起生活的話,肯定就得更多了。

  主持人:看到這最新數據應該説無論是總量還是平均,我們國家佔了兩個最,都是最多,人均也是最多,總量也是最多,然後3萬塊錢很多電視機前的觀眾認為可能太少了,也有很多電視觀眾可能存好幾年也存不了3萬,覺得太多了,我相信你們倆都是存款超過3萬的人。

  張鴻(央視財經評論員):我超過3萬,很自豪。

  馬光遠(央視財經評論員):差不多。

  主持人:那你們怎麼看待現在這3萬,你們認為這個平均數字説明什麼?有意義嗎?

  張鴻:平均本身它的意義不是特別大,假如中國有一個叫平均的人,他其實生活在北京,和生活在甘肅是不一樣的,你們老家甘肅可能,比如説達到3萬,我看了一下2012年的時候,甘肅的這個平均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減去他的人均消費性支出,就是必須的,衣食住行必須支出的這個部分,他甘肅大概需要花7年一個人能存3萬塊錢。北京人均城鎮的這個,還是城鎮居民,人均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3萬6左右,然後消費性支出是2萬4,大概一年能存1萬2,所以你看見沒有,北京人大概,城鎮居民兩年半,2.4年能存到3萬塊錢,如果這個平均同志是全國的平均同志,他大概花3.8年能存夠。

  但是又有別的這個差別,比如説這是區域差別,還有行業的差別,國家統計局剛剛公布了這個就是叫私營企業和非私營企業他們的這個工資差,這個私營企業的平均工資只佔到了非私營企業的61%,所以他們倆同樣有3萬塊錢,可能需要掙的時間是不一樣,需要存的時間不一樣,還有行業,上市公司年報剛出來,銀行業,我們看最高的銀行一個月就3萬8,就已經夠了,所以他們的幸福感應該比我們倆要強得多。

  主持人:所以好多都感覺被平均了,那咱們再看看總量,43萬億,我們算了一下,從2008年到現在,2008年是20萬億,幾乎是這幾年,4,5年的時間翻倍,這個總量説明什麼?

  馬光遠:當然不是説説明很有錢,因為按照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最富裕的國家它的儲蓄是最低的,也就是越有錢儲蓄越少,這基本是一個基本規律,現在我們去看的話,當然我們的這個文化傳統可能是有一定的影響,東亞的一些國家都愛存錢,但是把這個因素拋去在外的話,一般發達國家的儲蓄率,特別是居民儲蓄率一般都非常低,那麼新興市場整體的儲蓄率比較高。

  那麼現在我們來講,當然我看到説是最高,但是不見得,不見得這個比例應該是最高的,我覺得像跟我們一樣比如説印度,一些別的國家,應該説這個比例差不多,但是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什麼情況呢?是這個趨勢,這個趨勢越來越明顯,就是因為我們經濟在發展,你會發現一個非常不可思議的現象,經濟每年在增長,按照統計局的數字收入也不斷在增長,但是,大家存錢越來越多,這個跟我前面講的這個規律又是相反的。

  當然我們説這個談到儲蓄的話,那麼最有名的一個規律,就是諾貝爾經濟學獎莫迪利安尼他提出生命周期假説理論,也就是説人在花錢的時候,他不是按照你自己這個月掙了多少錢你來規劃你的這個花錢的計劃,而是按照你一輩子能掙多少錢,那麼如果按照一輩子來説的話,中國人為什麼存錢?我覺得用這個理論來解釋,第一個,你對未來你的收入你是沒有確定性的。你不確定説我未來還能掙多少錢,第二,你對未來的支出你非常擔心,這兩點原因決定了我們看存錢的速度越來越快,也就是説以前,你比如説從10萬億翻到20萬億的時候用的時間是差不多5年時間,20萬億到30萬億的時候這個用了2年4個月的時間,30萬億到40萬億的時候差不多用2年時間,速度越來越快。

  主持人:那就追問一下,這些錢都從哪來的?這麼多的存款怎麼一下子多了那麼多?從哪來的?

  張鴻:剛才這個片子裏已經説了,很多人這個把現在的這個壓力,不用他説的未來的壓力,就是現在我已經感受到壓力了。所以,你就只能把錢存到銀行裏,這個裏面你説剛才3萬億,我用甘肅和北京來比,如果你是3萬塊錢,你如果是3萬塊錢的話,北京你看好像比甘肅需要攢的年份少吧,3萬塊錢掙的容易吧,但是北京你3萬塊錢能買,在我們家那大概能買不到一平米的房子,甘肅好得多,能買好幾平米,這種壓力你就只能倒逼回來説我錢還是存在銀行。

  主持人:存款多是好事還是有一些個弊處?今天我們也繼續跟人民日報推出聯席評論,我們聽聽他們怎麼説。

  熊建(人民日報經濟版):可以説是利弊參半,首先居民存款多,但是貸款少,這説明我國居民的資産負債表健康良好,對經濟發展能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其次,中國家庭負債率低,説明居民的購房,買汽車等消費潛力很大,一旦我們的各種保障跟上,投資渠道優化升級,潛在消費馬上就能轉化為現實消費。但是高儲蓄率的另一面就是消費的低迷,長期來看,居民財富也在逐漸的流失,居民儲蓄獲得的利息少得可憐,而銀行以高利率發放貸款,富人貸了款去投資,都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

  主持人:應該説對比那些深陷危機的歐美國家來説,我們國家的存款多應該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説明我們國家的這消費潛力是非常巨大的,那為什麼今天大家會覺得喜憂參半,存款多了不完全是一件好事嗎?

  馬光遠:這個你會看,就是説我們這麼多年來,90年代到現在,無論是高層還是一般老百姓,還是學者,一談到儲蓄率的時候,都沒有給予過多的肯定,也就是説,你看到儲蓄不斷在增長,大家還很擔心,有些人擔心它是一個老虎,一出來以後我覺得特別是當年90年代的時候,我們那個時候物質並不富裕,我們沒有進入過剩經濟的時候,國家非常擔心,這些儲蓄一旦放出來以後整個把物價就會哄上去。

  主持人:這種擔心有什麼必要?

  馬光遠:當年是有必要的。

  張鴻:現在越來越不用擔心了。

  主持人:為什麼現在不用擔心?

  張鴻:因為這個錢不會出來。

  主持人:為什麼不會出來?

  張鴻:因為錢沒那麼多,錢沒那麼多,別看這個第一,那個第一,我看到這個西南財大,西南財經大學它有一個調查,叫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就是説這個家庭的金融資産這樣一個配置,那裏面的數字你可能很難相信,55%的中國家庭是幾乎沒有或者沒有存款的。

  主持人:那被平均了誰呢?錢是誰的呢?

  張鴻:10%的高收入家庭他的存款佔到了整個存款量的75%,這樣我們一算就知道了,10%,1.3億人,10%是1.3億人對吧,1.3億人佔到40萬億的75%,也就是四分之三,這樣1.3億人要佔到30萬億,一個人23萬。那剩下的有10億人,11億人,他們佔到了10%,也就是10萬億,這樣一除,一個人平均的存款是8500塊錢。

  主持人:所以你覺得關在籠子裏的這些錢不是母老虎,而是紙老虎。

  張鴻:完全是紙老虎,它根本就不會出來,因為這8500塊錢也是他不安全的,被動性的儲蓄。

  馬光遠:對,這個結論事實上也能説明一個問題,就是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在探求為什麼中國的儲蓄越來越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收入分配的差距越來越大。這個儲蓄叫居民儲蓄存款,如果名副其實的話是有錢人的存款,也就是説現在存錢越來越多是哪些人?不是沒錢的人,而是有錢人,有錢人為什麼存錢呢?你比如説該買房子他已經買了,他已經有房子了,然後第二個,這個理財狀況來講的話他也很擔心。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那麼他的收入如果越來越多的話,那麼他把這些錢最主要放在什麼地方?放在銀行存款裏面。所以能夠解釋這個,所以我覺得這個裏面我們探討了很多原因,但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個速度之所以越來越快,可能隱藏着另一個命題,我們的收入分配差距應該是在兩級分化的這個裏面是越來越大。

  主持人:那存款現在的總量這麼大,到底隱藏着什麼樣的一些信息?我們稍適休息,繼續回來。

  主持人:歡迎各位繼續關注我們今天的《央視財經評論》,我們關心的是新鮮出爐的中國世界最多的存款量。那我們對於很多中國人的一些理財習慣來説,存款是習以為常的,非常的保守,也非常的有可靠性,但是對於很多低收入群體來説,存款可能就是他們的中國夢,是他們的夢想,我們來看看到底怎麼回事。

  解説:快50歲的李宗喜,從安徽老家到天津賣菜已經十幾年了。每天凌晨1點,李師傅就得和兒子一起去批發市場進貨,凌晨5點就要開始擺攤賣菜,這一堅持就是十多年,幾乎沒有一天睡到天亮過。

  李師傅(菜販):基本上都是早市掙的錢,市場也不行,今年不行,我們市場裏的沒有幹早市(生意的),他們都能賣,賣的錢多,賣個一兩千塊錢,我那賣個三四百塊錢夠幹嘛的。

  解説:每天收攤後,和孫女玩會,是李師傅一天中最輕鬆,最快樂的時光。可是想到未來,等孫女長大了,要上幼兒園、上小學,李師傅深吸了一口氣,告訴記者,他還要繼續努力賣菜掙錢。

  李師傅的兒子,從小就跟着父親起早貪黑的賣菜。講起父母在天津賣菜的日子,他不禁眼泛淚光,希望自己能盡快撐起這個家,讓父母不用再這麼辛苦。

  李師傅的兒子(菜販):你撿一毛錢還得彎一下腰。他都是一毛一毛一毛一毛的撿,我的結婚所有的家當,所有就是掙了十多年的錢,全拿給我結婚了。在這挺感謝我父母的,因為很小時候他就出來給我們掙錢,很不容易。等以後家裏會好一點就不讓他幹了,因為他們都快五十歲的人了。等以後自己幹點別的,能撐起這個家的時候,可以讓他們回家安心地享福了。

  解説:如今老李一家人,住在十幾平米的屋子裏,窗戶很小,即使外面光線充足,屋裏依舊比較昏暗。在這個仍舊炎熱的時節裏,李師傅的家裏,卻只靠着角落裏的一個零件缺失,顏色灰黃的電風扇降溫。為了改變生活,老李和兒子都咬牙堅持着,努力掙錢存錢,一分都不敢浪費。

  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居民儲蓄率早已突破50%,遠遠高於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老年人給子女買房要存錢,年輕人給孩子上學要存錢,中年人為養老要存錢。”全民存錢的背後,是對未來生活負擔的擔憂。

  主持人:剛剛小片子咱們也説了,老年人現在給子女要存錢買房子,所以要存錢;中年人要養老,也要存錢;年輕人養孩子,也要存錢。那是什麼造成了我們今天巨量的存款?分析分析這其中的秘密。

  馬光遠:所以現在你這些錢就好像你比如,我們説一個欠了人很多錢的一個人,然後他到處籌款,籌了很多錢放在銀行這,那麼在銀行裏面表現他有儲蓄,但事實上他欠很多錢。這個未來如果説真的要算中國居民的負債的話,有兩種負債,一個是就是我們説帳面上很清晰的這種顯性的負債,還有一個隱性負債,就是你未來為你的養老,醫療教育等等承擔的這些債務。

  主持人:好多人説現在存款太多,其實是老百姓在補貼大銀行,因為常年我們是負利率,那為什麼中國人還是寧願補貼大銀行,他還要幹這個賠本的買賣呢?

  張鴻:你要這麼算的話,中國人真是瘋了。你看2008年的時候,剛才他説2008年20萬億到現在的這個40萬億,用了5年時間吧,翻了一番,但是你知道2008年的時候可支配收入是多少?1萬5,然後現在是2萬4,增長了多少呢?55%,就是你收入其實才增長55%,而你的支出,個人消費支出從8700到16000,增長了也將近一倍,就是90%,就是你的收入增幅不高,你的支出增幅翻了一番,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還是要把錢存到銀行裏多存了一倍。

  主持人:這等於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張鴻:這簡直是瘋了。

  馬光遠:有一個解釋説這個為什麼越來越多?是因為你的凈收入事實在降低,就是你的收入本身的增幅低於你的支出的增幅,等於是你剩下的錢越來越少,那麼剩下的越少按照你的人生規劃的話,你對未來是越來越沒希望。我們現在需要看的就是這個數字本身反應的一系列的問題,我們需要去重視,你包括説這些錢大家為什麼擔心,那麼擔心的一個原因就是你根本盤活不了,克強總理一直講要盤活存量,怎麼樣來盤活居民的儲蓄?怎麼樣讓大家花錢,把儲蓄轉變成有效的投資和有效的消費,這是需要我們去做的,那麼根子何在,我們需要去分析。

  主持人:也就是怎麼讓大家把這個消費動力真正地能夠釋放出來,而不是關在籠子裏一堆紙。

  張鴻:看起來好像銀行存款多了,是因為我們收入多了,其實不然,是因為我們收入少了,大家不敢花錢了,只好把錢放到了銀行裏,如果我的預期收入是穩定的,或者是增長的,有一定幅度的增長。

  馬光遠:還有預期支出。

  張鴻:那我就不用特別擔心,所以很多人説中國人,東方人喜歡存錢,美國人,什麼西方人不喜歡存錢,這是錯的。

  主持人:錯,全錯。

  張鴻:美國人也存錢,他只是存錢的方式和我們不一樣,比如説美國人也擔心養老,但是他把養老金這個形式不是儲蓄存款,而是變成各種基金,然後在股市裏面。我看到一個數字是現在的退休金的餘額美國的,是17.9萬億,這個是GDP的1.2倍。

  主持人:看吧,現在不都説牛市開始了嘛,説股市的翹翹板效應開始顯現了,預測一下,兩位最後一人一句話預測一下,未來我們的儲蓄率是會降還是會升?

  馬光遠:我覺得。

  主持人:一句話。

  馬光遠:我的感覺應該説會降低,不正常。

  張鴻:我覺得可能還會升。

  主持人:好,大家是不是有自己的觀點呢?今天我們繼續跟人民日報推出&&評論,2003年到2013年我們這樣一個居民存款量是從10萬億翻到了40萬億,幾倍的增長,那存款的動力到底是什麼,我們聽聽他們的説法。

  熊建(人民日報經濟版):第一,政府對社會保障,教育體系的支持還不夠,上學,買房子,看病,養老,都是大的開銷,這些大部分都得自己承擔,銀行裏沒錢怎麼行。第二,想投資,步步驚心,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滿倉中石油。我們的風險管理能力,風險承受能力也都比較低,還是存錢最保險。第三,我們中國人不願意借錢過日子,我們喜歡的是年年有餘,量入為出,教科書,銀行,鼓勵大家用信用卡,鼓勵大家貸款買這個,買那個,但是任何一本教科書,都不如當爸爸的一句話,他説,孩子,你不能這麼過日子,你一定要有存款,不然我老了,靠誰。

  主持人:兩個人現在有不同的觀點了,我想聽聽兩位不同觀點的原因。

  張鴻:因為我們如果你要錢不存在銀行的話,一定別的地方需要有出處,比如説股市,你剛才説它是翹翹板,但是股市中國的,2008年到現在你説它的這個股市是從6000多點到現在2000多點,而且這麼長時間,萎靡不振,但是你知道,剛才我説了為什麼美國人他會把錢,把自己的養老錢會以股票,或者股票基金的方式存起來,是因為你看從1974年的時候他們這個個人退休金法案&&以後,到2011年,你知道它的股市回報率,年平均回報率是12.1%。

  主持人:好,這就是一個成熟市場給我們的不同答案,馬先生。

  馬光遠:我覺得很簡單三點,第一個是我們的社保會越來越完善,大家對這方面擔心的支出會少一點;那麼第二點是居民的收入會越來越高,我們未來一個目標,2020年我們要翻一番,那麼我前面講的錢越多,儲蓄的越少;第三點,有人擔心説中國的光棍越來越多,會影響這個支出,我覺得這個應該説……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央視財經評論文字稿-打不打:美國怕了?窮了? 2013-09-11
央視財經評論文字稿-物價還在漲 誰能攔住它? 2013-09-10
央視財經評論文字稿-地價又漲了 房價上漲無極限? 2013-09-07
央視財經評論文字稿-學區房投資過時了嗎? 2013-09-06
央視財經評論文字稿-看病貴:商業賄賂的罪? 2013-09-05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