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球經濟在各類因素交叉作用下呈現複雜、多變的態勢:一方面,經濟疲軟,復蘇動力不足;另一方面,各國相繼推出寬鬆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匯率博弈激烈。在此背景下,全球經濟走勢不確定性增強。
中國經濟在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後,迎來了重大轉折。雖然GDP增速仍維持7%-8%之間,但經濟發展背後隱含重重風險:經濟結構失衡、房地産泡沫日趨嚴重、地方政府債務高築、影子銀行風險上升等問題逐步凸顯。其中,表現最顯著的是“金融過熱、實體經濟遇冷”。缺乏良好經濟基礎面支撐的金融體系脆弱性增強,同時金融過度自我創新,加劇經濟泡沫化,也催生各種金融風險。
金融危機可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美國2008年的金融危機就是一場由消費次貸引發的銀行危機。由於當前中國與2008年的美國相比,出現了信貸和房價猛漲、各種金融衍生品增多等很多共同特點,不得不令人懷疑中國是否也會發生金融危機?
2013年6月,國內銀行間出現市場流動性緊張。6月20日,隔夜拆借利率大幅飆升至13.44%,各期限拆借利率全面上漲。“錢荒事件”造成股市巨大震蕩,雖最終以央行的應急出手而暫時平息,但所暴露的流動性問題給社會各界提出了嚴重的金融風險警示:中國不僅並非不可能發生某領域的金融危機,而且很有可能由某個金融領域風險引發“全面性金融危機”。
近段時間以來,經濟減速明顯、不良貸款餘額反彈、非銀行信貸規模和地方政府融資規模快速上升、房地産價格繼續上漲、流動性出現困局,一系列新情況表明中國出現了明顯的金融風險。當前發生金融危機,存在着如下隱患根源:
實體經濟發展乏力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6月末,中國M2餘額高達105.45萬億元,同比增長14%。但證監會數據顯示,2012年,非金融上市公司凈利潤總額0.87萬億元,同比下降11%;而金融類上市公司凈利潤總額1.09萬億元,同比增長14%。實體經濟並未從市場資金流動性充裕中得益。
從微觀層面看,不少實體企業同時面臨融資難與高負債的情況,一些企業為維持最低限生産,僅靠銀行信貸勉強維持生存,一旦信貸收緊,這些企業便可能破産倒閉。從宏觀層面看,製造業不景氣、産能過剩嚴重。在庫存指數創今年最低位47.4%的情況下,4月份應收賬款上升到8.5萬億元,同比增加13%。整體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低,多年來投資回報遠不如投機的情況使新增資金遠離實體經濟,更引誘大量資金繼續從實體經濟向各類投機領域轉移,而且我們近期的調研情況表明,這種趨勢還在加劇。
房地産泡沫顯現
自21世紀以來,房價持續攀升,房地産泡沫逐步顯現。住建部數據顯示,全國城鎮平均房價從2003年的2381元/平方米上漲到2012年的5791元/平方米,10年增長143%。目前中國房地産發展已經形成了泡沫怪圈,即房價上漲→吸引各類資金投入→推動房價繼續上漲→吸引更多的資金進入。只要房價繼續上漲,泡沫就越來越大。由於當前房地産已經在一定程度上綁架了銀行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以及其它數十個相關行業,一旦房價下跌幅度較大,房企資金鏈斷裂,將引發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危機發生。
歷史經驗(如1991年日本房地産泡沫破滅引起日本經濟十多年的衰退)表明,房地産泡沫一旦破滅,將嚴重衝擊金融體系,引發更大的經濟、金融風險。中國指數研究院數據顯示,2013年6月,中國100個城市(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環比5月上漲0.77%,連續13個月環比上漲,同比上漲7.4%。從北京、上海、廣州及深圳四大城市房價來看,房價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針對房價上漲過快,政府&&了一系列調控房地産的政策,但收效甚微,而且當前房價上漲預期還相當強勁,持續吸引各類資金投入,正在不斷吹大房地産泡沫。
地方政府債&高築
審計署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36個地方政府本級政府性債務餘額高達3.85萬億元,同比增長12.94%;其中16個地區債務率超過100%,債務率最高達219%。根據興業證券研究所估計,截至2012年底地方政府負債維持在13.2-15.1萬億元之間。我們認為,地方政府的實際債務要比政府統計數據高得多。
由於很多地方政府領導人存在屁股指揮腦袋和唯GDP為主要目標等理念,存在嚴重的投資衝動,借助融資平台的監管漏洞,通過各種融資工具大規模借債,甚至不少地方已經遠遠超過了自身還債能力,並且很多資金被投資在利潤回報率不高的領域。一旦發生資金鏈斷裂,不僅大量正在投資的項目無法按預期推進,還直接影響銀行資金回收安全,並産生連鎖反應,演化為金融危機。當前不少地方政府債務已經形成了惡性循環:地方政府變賣土地,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地價上漲,房價被推高→高房價綁架購房者,內需無法釋放→政府更依賴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實體經濟衰弱,政府稅收減少→地方政府變賣土地……
不少銀行資金被用於各種投機炒作活動
當前中國銀行系統存在特定風險,主要體現在理財産品風險、地方政府貸款風險及房地産貸款風險等。在銀行的各項業務中,銀行理財産品佔較大比重,並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主要是過去幾年銀行利用表外業務的監管空擋,大量發行理財産品和信託産品,回報率遠高於存款利率。不少資金被用於各種投機炒作活動,一旦出現資金鏈斷裂,也必然引發傳染效應,演化成金融危機。
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銀行發行理財産品32152款,同比增長34.6%;2013年1-6月,銀行發行理財産品20678款,同比增長28.7%;截止2012年底,理財産品的未償付數量已達7.1萬億元,相當於銀行存款的7.4%。理財産品具有期限錯配、缺乏透明度、&&風險資産等特點,銀行暗箱操作使理財産品的風險進一步放大。
我們的調研情況表明,不少地方政府借債和銀行理財産品以及信託産品已經出現了借新債來還舊債的情況。更值得注意的是,房地産、地方融資平台和影子銀行三個金融風險市場是聯動並相互傳導的,任何一個市場出現問題,都會馬上産生傳染作用。
政府政策失靈、金融監管不到位
過去一段時間以來,政府&&經濟政策往往存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特點,這種方式能解決現存問題,但無法解決經濟領域的深層次結構問題,當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可能集中爆發,最後對經濟産生更大的創傷。過去幾年,政府在面臨經濟下行壓力時,往往&&各類刺激經濟政策,但很快又造成經濟過熱或産能過剩。
從中國當前金融監管層面看,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金融監管不到位,體現在如下方面:一方面是對銀行的監管不到位。由於相關職能部門監管缺失,銀行由於利益驅動偏好從事各類高風險投資活動,資金排擠了實體經濟,比如:銀行以“資産池”模式運作理財産品、開展銀信合作業務等。另一方面是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監管不到位。以擔保公司、地下錢莊等影子銀行為例,它們不受監管或很少受監管,將民間資金以高利率放貸出去,不但擾亂正常的金融秩序,更隱藏巨大金融風險。
如何消除可能發生的金融危機隱患
綜合以上情況,我們認為房地産風險、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及以銀行表外業務為主的影子銀行風險已經可能成為金融危機的三大導火索。中國未來三年內發生局部性或結構性金融危機的幾率相當高,只不過金融危機的涉及程度、發生的時間點以及引爆點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如何消除可能發生的金融危機隱患應該值得重視。
一,明確應對危機風險的總體思路。首先,要區別處理各類風險。在防止全面金融風險發生的總體思路下,按照“疏堵結合”的原則,規範地方融資平台和影子銀行發展,容忍部分房地産企業和金融企業破産倒閉,主動釋放泡沫風險,逐步排除危機隱患和風險滋生源頭。其次,全面清查掌握各地方政府債務和財政償還能力,合理規劃地方政府負債規模和新增貸款規模,及時糾正地方政府錯誤的發展方針,容忍經濟發展速度適當下降,以短期陣痛換取長期可持續發展能力。再次,要引導社會合理預期。扭轉“中央政府最後會兜底地方融資平台”、“政府不敢下調房價”、“政府不敢讓銀行等金融機構破産”等社會上普遍流行的畸形預期。
二,加強流動性管理。從社會融資角度出發,需加強管理,控制資金的流動性,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總體保持貨幣“中性”。既要防止融資環境過分寬鬆,導致表外融資、銀行信貸與債務水平急劇膨脹;也要防止融資環境過分緊縮,導致金融機構資金鏈斷裂,引發系統性風險。同時,為保持貨幣中性,需堅持“保壓與控扶”相結合的原則。嚴格控制新增貸款,收回的資金謹慎投放到房地産、地方債務等領域;轉變原有信貸方向,繼續增加貸款,加強對科技型企業、現代服務業等的扶持,實現經濟結構的平衡。
三,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2013年6月以來,流動性緊張進一步加劇了中小企業的資金壓力,政府需積極推動金融改革,加快實體經濟走出“困境”的步伐。首先是激發民間投資,通過拓展民間融資渠道、降低民間融資成本、開放民間投資領域等措施推動民間投資的發展;其次是給予實體企業優惠政策,如:對戰略性新興産業中的企業給予稅收減免等政策;再次是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在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提高的基礎上,促進合理消費。
四,抑制房價過快上漲。房價關乎國計民生,與社會穩定緊密相連。世界各國為控制房價做了很多努力,比如:美國限制出售投資性房産,&&有利於普通消費者購房的政策;德國在法律中規定房價的合理浮動範圍,抬高房價行為將受到嚴重處罰。從各國調控房價的措施來看,共同點是有效抑制房地産投機,值得我們深入地學習與借鑒。總的目標思路是在防止房價大跌的前提下,堅決打擊投機炒房,逐步下調房地産價格。
未來發生全面性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不大
當前面臨的各類金融風險隱患正在考驗着中國新一屆領導人的執政能力。由於這些金融風險的積累是在多年來超發貨幣投放等多種原因共同造成的,消除這些風險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以處理樓市泡沫為例,如果放任房價不斷上升,房地産泡沫只能不斷增大,但遲早是要破裂,更大的泡沫破裂意味着慘烈程度更高;如果採取嚴厲措施調控房價,導致房價大幅下跌,則意味着金融危機隨即發生。理想的思路是溫和調控,把房價慢慢地降下來達到合理的水平,但這種調控效果卻很難做到。放眼世界各國發展史,幾乎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做到。也就是説,中國現有的金融危機風險的演化和爆發,既取決於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新變化,更取決於中國政府處理經濟金融問題的戰略和具體策略。
綜合近期以來新一屆政府領導人的執政思路和已經&&的政策措施,我們判斷:政府將採用以降中有穩的經濟發展代價來處理當前金融領域出現的風險。因此,我們認為,當前相關領域的金融風險在近期內不會惡化並會受到一定限度的控制,未來發生全面性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不大。但要在幾年內完全消除以上金融風險隱患的難度也相當大,相關的金融風險一旦處理不當將進一步惡化,很有可能不斷演化成為“結構性金融危機”或“局部性金融危機”,這種情況的發生幾率在未來三年內相當高。同時,也不排除為了抑制全面性金融危機的發展,未來出現經濟硬着陸的可能。(
黎友煥 廣東省社會科學綜合研究開發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