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魏村元代戲& |
|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這是中國最早的詩歌《擊壤歌》,詩歌的誕生地在堯都區東部一個叫康莊的村莊。在康莊村邊存有“擊壤&”遺址。原有大碑刻“擊壤處”三個大字,另有一碑刻《擊壤歌》,內容便是這古老的歌謠,是為頌揚帝堯時天下太平,壤父擊壤於道中的歷史故事而建的紀念地。
走進堯都,能感受到中國最早的詩歌之古樸,也能在有活化石之稱的元代戲曲舞&&感受到元代戲曲的大繁榮。
從帝堯時期民間擊壤而歌,到後來戲曲發展走上舞&,堯都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至今仍有中華戲曲的發源地,有戲曲之鄉、小梅花之鄉的美譽。
全國現存元代戲曲舞&7座,臨汾市擁有5座,堯都區就佔有3座。這三座戲&位於堯都區西北部,分別是魏村牛王廟戲&、東羊后土廟戲&和王曲東嶽廟戲&,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魏村牛王廟元代戲&位於魏村鎮魏村。戲&建於元初至元二十年(1283年)。戲&平面呈正方形,寬7.55米,&基高1.4米,為典型的單檐歇山頂建築。4角立柱,前2根為抹角石雕。&周3面敞廊,無前後&之分。頂部為精構巧架的藻井,整個建築精巧別致,古樸典雅,是我國現存最久遠的戲&建築。
王曲東嶽廟元代戲&位於吳村鎮王曲村,戲&始建於元代初年,與魏村牛王廟元代戲&為同一時期建築,明清及近代曾有修葺。東嶽廟元代戲&坐南朝北,單檐歇山建築,民國初年重修時增建前部硬山卷棚式抱廈,使戲&形成前後兩部分格局。前部分為民國年間重修時增建,後部為元代所建。
東羊后土廟元代戲&位於土門鎮東羊村。戲&坐南向北,正面敞開,三面封閉,&基高1.75米,&寬7.75米,深7.5米,&前豎有2根方形抹角石柱,下有復蓮柱礎,此元代戲&建於元至正四年(1345年),比魏村元代戲&晚60餘年,其頂部為十字歇山式,內檐梁架鬥拱疊成藻井,結構別致精巧,為八卦形,故亦稱此元代戲&為“八卦亭”。
近年來,堯都區對三座元代戲&進行了重修,再現了昔日的輝煌。三座元代戲&建築相映成輝,為研究元代戲劇的發展提供了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