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約3萬億信貸資産有證券化需求;第三輪試點額度初定2000億
新一輪信貸資産證券化擴容試點的大幕即將拉開。據中國政府網消息,2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進一步擴大信貸資産證券化試點。
會議指出,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金融支持有着重要作用。進一步擴大信貸資産證券化試點,是落實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決策部署的具體措施,也是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改革舉措,可以有效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盤活存量資金,更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基於此,會議確定,要在嚴格控制風險的基礎上,循序漸進、穩步推進試點工作。具體要求包括:一要在實行總量控制的前提下,擴大信貸資産證券化試點規模。優質信貸資産證券化産品可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在加快銀行資金周轉的同時,為投資者提供更多選擇。二要在資産證券化的基礎上,將有效信貸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傾斜,特別是用於“三農”、小微企業、棚戶區改造、基礎設施等建設。三要充分發揮金融監管協調機製作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統一産品標準和監管規則,加強證券化業務各環節的審慎監管,及時消除各類風險隱患。風險較大的資産不納入試點範圍,不搞再證券化,確保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
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央行研究局專家認為:“資産證券化擴容恰逢其時。第一,這能夠解決銀行資産負債期限錯配的問題。長期以來,國內商業銀行資産長期化、負債短期化趨勢明顯,信貸期限結構錯配十分突出。結合盤活存量的要求,商業銀行通過證券化可以把原來流動性很低甚至可以説不具備流動性的信貸資産,轉換成具有高度流動性、可以在市場自由交易流通的標準化的證券。第二,還能夠釋放資本,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銀行把一部分資産證券化並出售後,獲得了現金,減少了風險資産,提高了資本充足率,可以進一步擴大業務規模。”
記者獲悉,銀監會已着手啟動第三輪信貸資産證券化試點,額度初定為2000億元。一位接近銀監會的消息人士透露:“相對整個銀行業約69萬億元的貸款規模而言,額度不算太高,可能僅相當於中長期貸款額度的0.5%。但隨着交易系統的完善和機構投資者渠道擴大,然後再逐漸放開額度,信貸資産證券化肯定將是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金融改革的重點。”
此前,我國已開展過兩輪信貸資産證券化試點。2005年12月,國開行和建行的兩隻資産支持證券成功發行,標誌着第一批試點啟動。此後,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國內資産證券化試點也陷入停滯。直到2012年6月,監管層再度推出500億元信貸資産證券化試點。
據了解,目前,央行已聯手多個部門推動證券交易所與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的技術對接,以搭建新交易平台,即外界所稱的“信貸資産流轉平台”。有部分銀行已經向監管部門上報了這一輪參與試點的項目和額度的方案。
從商業銀行信貸資産證券化的需求來看,海通證券策略分析師陳瑞明在不久前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判斷“大約有3萬億元”。具體而言,“信貸資産中,以信用類貸款、保證類貸款、小微企業貸款、汽車貸款為主;企業資産中,以建築企業的BT回購債券、部分地方公共事業企業現金流為主。考慮到現實的信貸出表動機,目前信貸資産中約2萬億元有證券化需求,高資質的企業資産有1萬億元可證券化,合計3萬億元”。
不過,基於信貸資産證券化的産品絕大部分是在銀行間市場流通,所以從目前來看交易量並不活躍。公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我國銀行間市場共發行896億元規模的信貸資産證券化産品;去年至今,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掛牌的信貸資産支持證券共16隻,發行總額僅200多億元;今年7月末,銀行間市場清算所託管的191.24億元信貸資産支持證券中,有65.3%為銀行持有,其餘由證券公司和非法人機構持有。
非銀行機構投資者廣泛參與是大勢所趨,但這也勢必帶來競爭。多位業內分析師判斷,最為直接的恐怕是券商和信託公司的業務競爭將更加激烈。“在資産證券化領域,信託公司比較看好主要還是信貸資産證券化以及房地産信託投資基金,因為這兩塊的存量市場規模比較大,而在一般企業的資産證券化領域券商則更有優勢。”興業信託副總裁司斌認為。
對於信貸資産證券化産品的設計標準,監管層鼓勵銀行選擇符合條件的國家重大基礎設施貸款、涉農貸款、中小企業貸款、清理合規的地方融資平台公司貸款,以及涉及節能減排、戰略性新興産業、文化創意産業、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貸款。“戰略性新興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銀行可能會涉及較多;而融資平台貸款項目風險較大,這個領域銀行多半會謹慎操作。”一位國有大行研究部人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