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我國南方遭遇罕見高溫乾旱、北方出現較為嚴重的洪澇災情,對糧食生産的影響如何?全年糧食能否再奪豐收?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 南方農作物受旱面積超過1億畝,東北地區受澇面積超過1000萬畝 記者:當前南方乾旱和北方洪澇對農業生産的影響如何?奪取今年秋糧豐收面臨哪些困難? 余欣榮:當前秋糧生産形勢複雜,主要是氣候異常給秋糧生産帶來嚴峻考驗,主要表現在“兩大影響、兩大威脅”。 “兩大影響”,就是南方的高溫乾旱和北方的洪澇災害的影響。據農業部農情調度,截至8月16日,南方13省(區、市)農作物受旱面積超過1億畝,成災面積超過5000萬畝,是當地近十年同期受旱最重的一年。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持續高溫乾旱,對中稻造成不同程度的高溫熱害。同時,由於土壤失墑嚴重,影響在田玉米授粉和灌漿。一些地區雙季晚稻因缺水栽插困難,只能改種。 入汛以來,東北、華北地區降水比常年偏多三至五成,東北地區受澇面積超過1000萬畝,華北部分地區也出現內澇。 “兩大威脅”,就是病蟲危害和秋季霜凍的威脅。當前正值主汛期,也是病蟲害的高發期。據監測,南方地區水稻“兩遷”害蟲發生期提早,發生的範圍廣,褐飛虱褐短翅型成蟲比例明顯比往年偏高,大大提高了繁殖系數,增加了防治難度,同時東北稻區雨水較多,稻瘟病也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今年東北受低溫春澇影響,部分地區播期推遲,導致生育期相應延遲,增加了後期遭遇早霜的風險。南方地區發生寒露風的風險依然存在。 災害影響仍是局部,大部地區秋糧長勢正常,全年糧食豐收有基礎、有希望 記者:今年農業部提出要力爭糧食生産再奪豐收。面對如此複雜嚴峻的局面,能實現這一目標嗎? 余欣榮:全年糧食生産的三季,夏糧、早稻已豐收到手,夏糧增産39億斤,早稻農業部預計增産15億斤。佔全年糧食産量的70%以上的秋糧,雖然遭遇南旱北澇,但奪取豐收依然有許多有利條件。一是面積增加。預計秋糧面積增加800多萬畝,特別是高産作物玉米、水稻面積增加較多。二是政策扶持有力。7月份,中央財政專項安排10億元資金,支持東北和南方水稻産區綜合施肥促早熟。今年暑期後國務院召開的第一個常務會議,就是專題研究防汛抗旱和農業抗災救災工作,中央財政又安排5億元資金,支持開展病蟲防控和受災區改種補種,釋放了重農抓糧的強烈信號,表明了中央奪取糧食豐收的堅定決心。三是災害影響是局部的。從全國來看,今年的旱情略輕於常年同期,洪澇災害也明顯輕於常年。大部地區秋糧長勢正常,東北、華北、西北秋糧長勢較好,特別是旱地作物明顯好於常年。只要我們把秋糧科技抗災措施落實到位,奪取全年糧食豐收有基礎、有希望。 記者:您剛才説到科技抗災,農業部將採取哪些科技抗災措施減輕災害影響、確保糧食生産再奪豐收? 余欣榮:農業防災減災,關鍵是科技抗災。針對當前的災情,推進科技抗災在技術上要把握以下幾點:一是突出“抗”字。旱澇嚴重的地區,要以澆水排澇為重點,抗禦高溫乾旱和洪澇災害對作物生長髮育的影響,特別是抓好東北的玉米、水稻和南方的中晚稻生産。二是突出“促”字。黑龍江北部和內蒙古東部生育期推遲的地區,南方因旱栽插偏晚的雙季晚稻及黃淮海夏玉米産區,要以促早熟為重點,加快生育進程,確保安全成熟。三是突出“防”字。重點是抓好東北和華北地區的粘蟲、南方水稻“兩遷”害蟲,以及北方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控。同時,及早做好防範東北早霜、南方寒露風的各項物資和技術準備。 當前距秋糧大面積收穫還有1個多月的時間,各級農業部門要立足抗災奪豐收,抓好政策落實,推進分類指導,加強病蟲防控。農業部門要組織專家根據受災情況和作物生長髮育進程,制定分區域、分災種、分作物的科技抗災技術方案,技術人員深入生産一線開展指導服務。紮實抓好糧食高産創建和增産模式攻關,率先落實防災增産關鍵技術,促進大面積均衡增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