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近日調研了解到,受消費習慣、藥品管理回收機制不健全等因素影響,當前我國藥品領域存在驚人的浪費現象,被業內人士稱為不亞於“舌尖上的浪費”。業內專家建議,在藥品資源還不夠充裕的背景下,應當進一步健全有關制度,在全社會倡導合理用藥理念,堅決遏制藥品浪費。 “舌尖上的浪費”今年以來受到社會普遍關注。山西省中醫院副院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馮五金近日則十分憂慮地告訴記者:“當前,藥品領域的浪費實際上不亞於‘舌尖上的浪費’!”他進一步舉例説,到醫院看病,無一不開方;前去住院,沒有人不輸液;出院時,沒有人不帶藥;家庭藥箱中,幾乎都有過期藥。有些藥被人們稀裏糊塗吃下肚,有些過期後則直接被扔掉。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提交過《關於遏制藥品浪費的提案》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骨科主任溫建民教授説:“目前,我國還沒有相關機構做過全國每年浪費藥品數量的調查統計數據。但從相關實踐和資料看,藥品浪費觸目驚心。” 溫建民在提案中説,據統計,我國一年因過期造成的藥品浪費達1.5萬噸,這些藥品如果用5噸的大卡車來運,至少需要3000輛。北京市藥監局西城分局曾對轄區範圍內的五個街道的過期藥品回收狀況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1.8%居民家中有過期藥品,而70.1%的家庭儲存過期藥超過半年。 馮五金、溫建民、山西省衞生廳醫政處處長劉洋等業內人士&&,藥品浪費不僅造成了醫藥資源、資金的浪費,還帶來其他諸多弊端。比如,不合理用藥危害居民健康,因中藥材需求過大産生藥品生産與糧食爭地等。還有一些不法的藥品回收,使過期藥等流入偏遠地區和非法診所,剩餘的大量藥品裸露地表也極大地污染着環境。 記者調研了解到,催生我國藥品浪費現象的因素主要有五個:首先是患者不合理購藥行為。山西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市場處處長張少傑説,我國居民自我看病、自我藥療的意識過強,很多時候不去就醫,根據經驗自行盲目買藥。不合適即不停更換,買了很多種,結果都閒置一旁。 馮五金説:“因圖方便快捷,有些患者已經形成到藥店買藥的習慣,就像逛超市一樣上癮。還有人認為,醫保卡裏錢放着不花也是資源浪費,藥店一有優惠活動就參加。甚至還有單位定期發班車到各家醫院體檢買藥,反正都能報銷,何樂而不為?” 其次是醫生“大處方”。溫建民説,部分醫生給病人開的處方,超出了病人對藥品的需求量,病人吃不了,扔了又覺得可惜,於是就積攢下來,逐漸形成浪費。 第三是藥品不規範宣傳誘發不良示範。馮五金説,當前社會上普遍存在一種“互動吃藥”現象,患者之間相互介紹,更主要的是部分媒體不當宣傳。比如幾乎每家電視台、每張報紙都有健康節目和欄目,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企業舉辦,除了推銷醫生,就是推銷藥品,比較隨意。一些媒體對疾病和藥品的宣傳也存在偏離,如對“萎縮性胃炎”的宣傳是可以致癌,這麼一來,百姓就害怕,害怕就亂吃藥。 第四是藥品生産銷售普遍存在大包裝現象。溫建民説,受生産成本等因素影響,目前很多藥品生産企業在藥品包裝的規格上“拍腦袋”,大包裝現象比較普遍。眾多受訪市民也告訴記者,很多藥每盒動輒十幾、二十粒,實際上治好病只需吃幾粒就行,吃不完只能剩下,以後不得這些病,就把它當垃圾扔掉。 最後是藥品回收和銷毀機制不健全。眾多業內專家&&,現在有些醫院雖然可以對過期藥物進行回收,但總體數量還是太少。單一的回收渠道讓老百姓不願意為一點藥再去趟醫院或藥房。此外,藥品只能由特殊垃圾處理場處理,但這些地方收費較高,藥店等難以承受。此外,大多城市能夠處理特殊垃圾的定點場所也很少,甚至達不到每個市一家。藥品回收銷毀渠道不暢,使大量藥品積壓在居民手中,一方面會産生浪費及環境污染問題,另一方面易被非法藥品回收渠道利用,産生其他更為嚴重的問題,如再次售賣損害他人健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