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從知情人士處獲悉,保監會約10人的調查小組昨日已從北京抵達上海,開始對泛鑫案展開進一步調查。
與此同時,隨着泛鑫客戶討要説法,一條牽涉銀行渠道的利益鏈逐漸浮出水面。
最新報道:
上海銀監局:個別銀行客戶經理私自推介泛鑫理財産品
“我買的時候完全不知道這是一份保單,如今出了這種事情十分氣憤,感覺自己被騙了,最可恨的是銀行也參與其中。”在遭遇實際控制人陳怡卷款“跑路”的上海泛鑫保險代理公司(下稱“泛鑫”)樓下,本報記者遇到一名來“討説法”的客戶陳女士(化名)。
陳女士的手上捏着兩份協議。一份是與泛鑫簽署的固定收益理財協議,一份則是幸福人壽的保單。
據陳女士介紹,這份固定收益理財協議是她在興業銀行的理財櫃&上簽署的,而事發後在泛鑫營業部內,她才剛剛知曉另一份保單的存在。
“禍”出銀行理財經理?
記者看到的這份泛鑫違規“自製”的固定收益理財協議顯示,“甲方經乙方推薦購買幸福保險理財産品以作甲方所屬投資之用。本合同鎖定收益率為7%,乙方將在合同到期後一次性支付本保險理財産品的本金及收益。”其中,甲方為陳女士,乙方為泛鑫,合同期限則為13個月,陳女士的本金在10萬元左右。
“泛鑫的這款理財産品採用階梯利率。一般如果本金在50萬元以下,泛鑫提供7%的收益率。如果本金在50萬元以上,則收益率就會變為8%。”另一名客戶王先生(化名)對本報記者&&。
而另一份保險合同上則標明,該幸福人壽産品為兩全保險,繳費期限20年,保費與理財協議中所示一致。而年過半百的陳女士&&,在向本報記者展示保單的同時也是她第一次細看保單內容,對於繳費期限和承保範圍等一無所知。
“這些錢對我們來説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是我的養老錢。”和泛鑫部分所謂的“高凈值客戶”不同,騎着助動車來去的陳女士只是一名普通退休職工。
這樣的一名普通市民如何會掉進泛鑫“自製”的“理財陷阱”之中?理財協議上的幾個字透露了信息。記者注意到,理財協議中在“所屬銀行”一欄中出現了興業銀行的名字。
“原本我的定期存單到期了,我去銀行辦理續存,最後被理財經理推薦這款産品,看中它的收益率較高,所以就簽了協議,之前從不知道背後還有一張保單。”陳女士稱。
興業銀行:係客戶經理個人行為
接着,記者以客戶名義來到了陳女士簽訂這份理財協議的興業銀行金沙江支行。一名客戶理財部門人員連忙詢問是否前來處理泛鑫的相關事宜。
該部門人員承認部分泛鑫的固定收益理財協議出自自家支行,但&&泛鑫並未與興業銀行簽訂任何“總對總”的合作協議,這是他們一名理財客戶經理的個人行為,支行在其售賣過程中並不知情。
“現在我們主動跟購買此理財産品的客戶取得&&,讓這名理財客戶經理陪同客戶前往泛鑫處理。而我們稍後也將對這名理財客戶經理做出處理。”該部門人員&&,“目前處理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泛鑫承諾本金全部返還,利息可能按一年期存款利息返還;另一種則是通過第三方機構來承接泛鑫的業務,但後一種方案存在很大的不確定因素。”
陳女士&&,確實是得到興業銀行客戶經理的通知她才知曉此事,而泛鑫確實對其口頭承諾了本金的安全,稱兩星期後會有保險公司人員與其&&,但並未簽訂書面承諾。而陳女士與興業銀行也未就此理財協議簽訂任何協議。
至此,通過銀行渠道的泛鑫“利益鏈”浮出水面:或許受到高額返傭誘惑,銀行客戶經理會對其個人理財客戶推薦泛鑫的理財産品,用高收益率吸引客戶簽訂泛鑫“自製”的理財協議。而在為期一年左右的理財産品背後則“隱藏”着一份長期保單,泛鑫將期交保單轉變為躉交的方式,迅速提升公司規模,從而向保險公司索要更多的高額渠道佣金。
據知情人士透露,其甚至可能用躉交和期交保費之間的差額“製造”客戶來購買下一年的保單,繼續套取保險公司返還的佣金。但由於保險公司的渠道佣金呈現遞減狀態,資金鏈總有斷裂的那一天。
上述興業銀行客戶理財部門人員稱,在興業銀行的其他支行也有理財經理推介此款産品,而在其他銀行同樣也有泛鑫産品的身影。這種説法得到了泛鑫內部員工的證實。
同樣,一些泛鑫的員工原本來自於銀行,其原先的銀行客戶就自然成為了泛鑫銷售人員的推銷對象。前述王先生&&,其朋友原來是工商銀行某客戶經理的客戶,該客戶經理後來從銀行跳槽至泛鑫,在其推薦下,王先生的家人投資50萬元購買其理財産品,而其朋友更是投入了250萬元。
與陳女士一樣,王先生及其家人也是在泛鑫案發後才恍然大悟自己原來“被”買了一份崑崙健康的保單,繳費期限為20年,年保費為50萬元,但保單上的簽字並非本人親筆簽名,而是出自泛鑫的銷售人員之手。“這意味着,如果要繼續保持保單生效,我第二年還需拿出50萬元,但如果要正常退保,第一年保單的現金價值只有7萬元。”王先生稱。
今年3月1日,上海保監局就因泛鑫銷售人員在推介産品時僅告知該産品每年可以取得一定的收益,未説明該産品是保險産品,且有20年的繳費期限,並採取代簽名的違規方式對泛鑫處以5萬元的罰款,並向該名銷售人員處以1萬元的罰款。
300多人銷售團隊“各幹各的”
“在我們公司,目前大概有300多人的銷售人員隊伍,有從銀行跳槽過來,也有從其他地方來的。但其中大部分人的共同特點是保險從業經驗為零。”上述泛鑫內部員工對本報&&。
據其透露,泛鑫的銷售人員隊伍以團隊劃分,人數在十幾人到幾十人不等,但營銷團隊之間“各幹各的”,平時沒有什麼往來,而營銷方式也不盡相同。“各個營銷團隊都直接跟總經理匯報。”
“這種固定收益理財協議的模式和通過銀行渠道的方式我們團隊並不採用,但在其他一些團隊裏可能存在。”上述泛鑫內部員工&&。但其並未透露自身所在團隊所採用的模式。
但無論如何,賣保障型保險似乎並非泛鑫員工的初衷。“招聘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進來是通過保險來為客戶理財,而非真的去代理一些保障型的産品。經過一些簡單的關於保險産品的培訓就上崗了。”
上述泛鑫內部員工説。
基於之前泛鑫的高額收益率産品一直順利返本付息,以及出於對公司的看好,該內部員工&&自己及其親戚朋友都花了鉅資購買公司的産品。“在泛鑫,幾乎人人都會買公司産品,不僅如此,還會拉動親戚朋友一起購買。”如今,不僅是客戶,這些員工及其親人朋友也一起被捲入了這場“騙局”中。“如今我們只能靜待相關部門的處理結果。”上述內部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