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幾年前,互聯網創業圈的時髦主題仍是“軟體為王”,硬體常常被視為高投入、低利潤的夕陽産業。然而,就在最近一兩年,越來越多的創意開始在硬體行業涌現:平板電腦、可穿戴設備、無人駕駛汽車、3D打印機……其中不乏大量的軟體生産企業,甚至不少“行外人”也開始嘗鮮硬體設計。
為什麼硬體突然火了?業內專家認為,這是互聯網滲透至硬體、乃至各行各業帶來的必然趨勢。在這一浪潮中,涌現出了一系列優秀的中國原創品牌,“中國創造”面臨巨大的“翻身”機遇。
“酷”産品層出不窮
近期,硬體“酷”産品還真是不少,國內外開發者跨越各行各業,而所推出的硬體也涵蓋了各個門類,售價普遍“親民”。
美圖秀秀近日推出“自拍神器”Meitu Kiss手機,售價2000余元;國外的一款圖片分享軟體應用Instagram則宣布於明年推出相機,內置Instagram濾鏡,並能夠快速將照片打印出來,售價299美元。
涉足硬體圈的還有娛樂帝國迪斯尼,近期在北京發布了充滿動畫元素的Magic1系列手機,售價1999元;英特爾首款開源個人電腦“Minnow Board”也開始在多家在線網店售賣,售價199美元。
另一款被業內人士讚不絕口的創新産品則是谷歌的Chromecast電視棒,這款售價35美元的産品可以插入電視機的HDMI接口,播放網絡視頻。
這股硬體創業潮流中,有大腕級企業,更多的則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傑澳電子技術開發的“智能插座”能夠讓使用者憑藉網絡“雲服務”遠程控制家裏的開關,設計者劉宗孺告訴記者,為了節省成本,他開發的所有産品都是通過“眾籌”模式發布的,也就是網站向公眾籌集資金的融資模式,已經有好幾家商貿企業和風險投資人通過網站找到他訂貨以及提供資金支持。
國內首家眾籌網站“點名時間”CEO張佑發現,眾籌網站平台上,智能消費硬體産品的創業者越來越多,為此,“點名時間”還專門在前不久舉辦了一個以智能消費為主題的眾籌大會。
小公司是這波硬體創業潮的重要力量,為支持更多創客夢想成真,曾投資智能手錶Pebble Watch和3D打印公司MakerBot的諮詢公司Dragon Innovation計劃將最近獲得的230萬美元融資用於幫助硬體創業公司做好推廣和融資。
引爆新一輪互聯網革命
記者就硬體創新風潮採訪了多位創業者、企業家和學者,業內人士認為,縱觀近年來涌現的硬體産品,可以根據背後的動力分為三種類型:
首先,由技術本身催生的硬體發明,如3D打印機、谷歌無人駕駛汽車、自行車GPS導航車頭等,這些産品背後,互聯網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不能通過網絡隨時“定制”設計、進行GPS定位,産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第二,隨着物聯網、雲計算的技術發展,IT企業紛紛探索“軟硬+結合”的融合發展模式以粘住顧客。蘋果手機就是最典型的成功者,通過一系列軟體服務將用戶牢牢吸引。此外,美圖秀秀開售手機“自拍神器”,圖片分享軟體Instagram推出實體相機等,以及微軟、小米、阿里巴巴等紛紛推出“互聯網手機”,都是出於這種考慮。
第三,對於各種非IT行業來説,由於其互聯網化程度的加深,一些原本與互聯網看似毫無關聯的企業,也不得不借由“軟硬結合”的模式實現産品的升級。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指出,這一個革新將顛覆諸多傳統行業的産品開發、生産和營銷模式。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耐克公司去年推出的運動手環Fuelband,內置感應器,通過自動感應手腕的動作傳導跑步、散步、跳舞或打球的時間、卡路裏和步數等信息,並展示在LED點陣顯示屏上。天津九安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則推出了“移動互聯血壓計”以及移動安全管家、嬰兒看護等一系列“硬體+軟體”的産品。
“硬體創新潮和過去的軟體創新是一以貫之的,背後的邏輯都是互聯網化,只不過隨着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硬體也聯網了,因此加深了智能化程度,對各行各業都意味着機遇和挑戰。”九安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毅告訴記者。
劉毅認為,未來,大數據的應用將進一步普及,因此,“硬體+軟體+雲”將成為諸多企業的發展方向。“互聯網程度加深了,雲端産生的海量數據必然發揮價值,比如,運動手環記錄健康情況,人們能隨時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其中肯定蘊含商機。”
從“山寨”到原創的突圍
硬體創業潮中,中國企業嶄露頭角,有的聲名在外,有的“悶聲發大財”,更多企業仍處於埋頭苦幹的創業期,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企業的崛起或將終結中國IT産品製造的“山寨”時代。
負責引入創意消費品的北京創酷庫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産品經理李安認為,隨着國內互聯網生態發展日益成熟,相關知識的獲取成本、硬體的生産成本都在降低,都在為“中國創造”注入活力。
首先,開源硬體日益風行,使得國內開發者的眼界不遜於國外同行,國外技術壟斷優勢不再明顯。24歲的濟南小夥姜斐祚去年推出了自己團隊開發的3D打印筆,他告訴記者,正是利用開源硬體社區的知識和人脈生産出了這款産品。
其次,中國集中了大量硬體生産商,産業鏈完善,大大降低了硬體生産成本。
此外,融資模式的創新為硬體開發提供了資金來源。目前,越來越多的創業者通過“眾籌”模式融資,即面向公眾籌集資金。眾籌網站“點名時間”上,有大量的硬體創業項目,包括智能燈光系統、智能插座、智能電源等各種産品。在國內,眾籌網站仍處於發展初期,尚未形成氣候;而在國外,眾籌模式已經影響了産品的研發,不少公司都是先將産品發布在網上,網友預付産品費用後,公司根據網友建議最終敲定産品方案。
機遇固然存在,但創業必然不是輕鬆的過程。小米公司聯合創始人王川近日出席北京的一個産品沙龍活動時,提醒智能硬體創業者尤其注意供應鏈問題。當初,液晶屏供應商不相信小米能夠順利出售産品,都不願意為其供貨,小米曆盡萬難才取得了供應商的信任。
李安同時指出,中國的硬體智能消費品在外觀設計、用戶體驗方面仍然與國際同行有一定差距,這是“中國創造”需要發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