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評論文字稿-淘汰落後産能 先從減法做起
2013-08-07   作者:  來源:央視網
分享到:
【字號

  幾年前,賣掉一噸鋼的利潤可以換一部手機;而如今,一噸鋼的利潤連一根冰棍都買不起了,但即便是這樣微薄的利潤卻仍沒能阻礙鋼鐵産能的進一步擴大。雖然中央政府一再要求淘汰落後的鋼鐵産能,但鋼鐵産能反倒越淘汰越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沈竹和特約評論員十一屆人大財經委副主任賀鏗、中國鋼鐵協會常務副秘書長李新創、著名財經評論員劉戈共同評論。
  淘汰落後産能,到底減掉的部分是什麼?多出來的又是哪些?淘汰落後産能,減法怎樣才能做出實效來?
  河北唐山境內的遷安市有着多年的鐵礦産業基礎,集聚了很多鋼鐵企業,也匯聚了巨大的鋼鐵産能。這裡的産能究竟有多大?
  郭海軍(河北省遷安市發展改革局副局長):産能這個事不太好説。因為它的設計能力和配套的一些設施不同,它的産量不一樣,例如1000立方米的高爐,它的技術標準,它的利用系數可能2點多,寶鋼的,利用系數可能達到3點多。
  在西寧甘河工業園區,際華江源實業有限公司的高碳鉻鐵就快跌出成本價了。
  桑建新(青海際華江源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三月份以後就從(每噸)7900一路下行,7500,7300,7200,一直到7月份,到7100。基本上處於保本,微利狀態。升級改造以後,能耗能夠得到降低,每煉一噸鐵能夠降(電)三百到四百度,密閉爐可以産生一氧化碳的尾氣,尾氣可以用於發電,每一噸一氧化碳能帶來200塊錢左右的收益。
  在浙江台州,部分船舶企業正在以新技術開拓“藍海”。
  金文林(台州船舶行業協會秘書長):有100艘的訂單紛紛向我們傳過來。所以我們現在穩健一些,不是説什麼訂單都接。

  賀鏗:鋼鐵産業的産能過剩應由市場去解決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鋼鐵産能過剩首先要弄清楚,為什麼會形成産能過剩?現在要做減法,究竟由誰來做?現在要做減法不能由政府去做,應當由市場去做。現在的數字為什麼是這樣的?因為要淘汰的落後的産能,是政府做的,當然這些是需要淘汰的,現在增的4億多噸也是政府做的,因為前幾年政府把汽車行業、房地産行業和“鐵公機”推到了高潮,這時對鋼鐵的需求也到了高潮,因此我們批了很多鋼鐵項目,這些鋼鐵項目慢慢的要釋放出來,這4億多噸又是以前批的項目的釋放,所以它並不是一個特別矛盾的問題。
  淘汰是肯定要淘汰的,因為這些年,重化工對我們空氣的污染,水的污染,環境的破壞是很嚴重的。如果説老是走這麼一條工業發展的道路是不可持續的。比方説我們的汽車生産究竟應該是什麼樣的規模?我們的“鐵公機”,一些基礎設施,根據經濟發展水平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規模?我們的房地産跟百姓的住房要求,收入水平的對應應該是一個什麼規模?都應該有它內在的客觀水平。
  現在要做減法,不能由政府去操刀,而應該由市場根據我們的需求去決定。産能過剩跟它的需求是對應的,我們對於鋼鐵的需求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規模?政府搞不清楚,只有市場才能清楚。我們的管理者不要把自己看的太聰明,要相信市場,我們是多了減,減了增,這個虧我們已經吃得很多了。我清楚地記得,曾經要把常州的鐵本弄下去,又清楚地記得,2011年我們的鋼鐵産能過剩已經比較清楚了,我們又批了廣東的湛江和廣西的北海,這都是政府層面作為的,這些東西都值得我們認真地反思和總結。

  劉戈:制定的政策和最後的結果産生了背離

  (《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現在看當時制定的這些産業政策,就是限制、淘汰這些落後産能的政策是不是都是合適的?舉一個例子,比如説我們後來在産業政策制定時,設立了比較高的門檻,比如必須要達到400立方米的高爐才能上。這種政策當時在短期內看是有效的,那麼這個時候低於這種的小項目就上不來了,但是長期來看,它實際上未必能夠起到門檻的作用。日本就有過這樣的先例,1965年時日本對於石化項目制定了很嚴格的門檻,比如説要達到30萬噸的門檻才能夠批准,開始的時候起到了作用,但是後來企業的能力強了以後,有了預期以後,它一上就是大項目,都是30萬噸以上的,那麼到70年代的時候,反倒是石化項目産生過剩,也就是説,政策的制定和最後的結果是遠離的。

  李新創:現在還有部分地區、部分企業在盲目的擴大規模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我個人認為,應該冷靜、客觀、全面、發展的看,從2006年到2012年,2006年我們的GDP從21萬億增加到2012年的51.9萬億,相應的固定資産投資從10.09萬億增加到37.5萬億,對應的就帶動了鋼鐵在國內的消費,由3.8億噸增加到6.9億噸,到2012年。所以説是市場拉動了鋼鐵的發展,也帶動鋼鐵需求,這是客觀存在的。還要發展的看,未來中國還需要發展,去年我們的GDP人均也就是6000美金左右,排在世界八九十位這樣的水平。從中國發展的角度看,我們的鋼還有一定的空間,只是增長的空間和過去相比要大幅下降,所以我們不能再簡單地追求數量。
  需要做減法,為什麼這麼講?我們行業認為是輕度過剩,從2011年之前,中國鋼鐵産能的利用率都在80%以上,我們要用數字説話,那麼超過80%以上的利用率不能簡單説産能過剩,但是我們從2001年到現在一直喊産能過剩。但我認為,現在鋼鐵産能是過剩的,為什麼?我們2012年的産能利用率不到75%,那麼2013年可能更低,或者今後我們如果不控制,盲目地擴張,會存在嚴重的産能過剩。我們現在的産能大概接近10億噸,而我們的鋼産量也就7億多一點,就是不到75%的利用率,應該是産能過剩。我要強調的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確實還有部分地區、部分企業還在盲目地擴大規模。

  李新創:要通過環保和市場的手加快淘汰過剩和淘汰落後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鋼鐵行業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規模經濟行業,確實有一定規模,企業的效益和抗風險能力比較強,但是規模要適度,要與發展的大環境和小環境相適應。過去隨着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追求規模的企業獲得快速發展,也有好的效益,但我們目前面臨轉型發展階段,簡單的追求規模,或者説一味的追求規模,那麼就會遇到越來越多的風險。
  從鋼鐵行業目前的現狀來講,至少從兩個方面應該下大力氣。第一,要加強環保,通過環保來使我們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目前鋼鐵行業環境比較好的企業的噸鋼環境成本高達150萬左右,環境差的企業環境成本僅僅二三十塊錢,那麼噸鋼環境差就將近一百多塊錢,那麼要通過環境治理使企業創造一個公平環境;第二,通過市場的無形的手,目前鋼鐵行業一到六月份,負債率比較高,那麼平均協會成員負債率高達70%以上,那麼負債率超過80%的企業高達25家,産量4000多萬噸,那麼負債率超過90%的企業也有9家,産量1300多萬噸,還有個別企業負債率超過百分之百。同時,我們行業一到六月份虧損面高達40%,負債率這麼高,虧損面又這麼大,那麼最終企業資金鏈會出現問題,難以在市場生存,也就是通過環保和市場的手來加快淘汰過剩和淘汰落後。

  賀鏗:要淘汰哪一個企業 不能光是政府説了算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一個是鋼鐵行業的規模效應,是要講究一定的規模,現代鋼鐵行業都是這樣的,但不並是規模越大越好,不是盲目擴張,應該在一定的規模基礎上把企業經營好。2007年,我到鞍鋼去,當時鋼鐵行業的效益是很好的,但是第一次國有企業改革剝離了幾十萬的職工,生活還是比較艱苦的,我就建議,要用我們的利潤更多地解決這些人的問題,而不要盲目擴張。為什麼我提這個?因為當時他們正在營口又建一個很大的鋼鐵廠,地方有積極性,鞍鋼自身也有很大的衝動性,當然我不知道後來營口的這個鋼廠是不是變成了産能過剩,但我不贊成一味地去擴大規模,要把企業做好了。
  第二個概念,就是落後的要淘汰,也就是説要做減法,也不是説規模小就一定要淘汰,還是看它生産的是什麼東西,有沒有市場,而且是不是破壞了環境?這是在競爭當中來看的,有一些小規模的企業有很好的競爭能力,所以不能用規模的概念來衡量。説得更直接一點,哪一個企業要淘汰掉,不要光是政府説了算,而是政府要用法律規定指標來衡量,看它是不是要淘汰。

  劉戈:我們的門檻看似很高 但翻墻或者走後門都能進來

  (《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比如説我們要靠環保,靠能耗這樣的一些約束,而不是像以前更多的是靠一個門檻的准入標準,其實我們的門檻看似很高,但是後來你會發現,其實我翻墻也能過去,我從後門也能進來,而且我一旦進了這個院子裏,我就拿到了船票,然後我就高枕無憂了。其實我們現在有那麼多的規範,包括2012年新修訂的鋼鐵行業的規範條件,裏面規定的非常清晰,比如一噸鋼的水的消耗由原來的5噸降到了4.1噸,噸鋼的二氧化硫的排放不要超過1.8千克,粉塵的排放量不要超過1.19千克,所有的這些規定都非常清晰,但是這些東西能不能在日常的每一年、每一天的生産裏得到執行?如果能夠得到執行了,那一些不投入資金、人力進行技術改造,進行環保的這樣一些企業就會被淘汰,那麼那些有了高成本投入的一些規範化的企業就會佔便宜,那麼它就能生存下來,這樣才能夠真正形成一個……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央視財經評論文字稿-二評化解産能過剩 2013-08-06
央視財經評論文字稿-僅有決心是不夠的! 2013-08-05
央視財經評論文字稿-美聯儲 耍你沒商量? 2013-08-02
央視財經評論文字稿-如何讀懂中國經濟之“穩”? 2013-08-01
央視財經評論文字稿-樓市“邪火”盛 哪覓解毒藥? 2013-07-31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