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肉毒桿菌”乳製品風波持續發酵,中國的年輕爸媽們面臨兩難:是仍然信任一度標榜“百分百純凈”、近期卻頻現質量問題的洋奶粉,還是選購更便宜的國産奶粉?
一位網民的自嘲或許能代表他們的無奈。新浪微博用戶“人生亦是修行”寫道:“買頭奶牛吧!自己喂糧食,純天然、無公害、沒有任何激素。奶喝着也就放心了。等到孩子長大後,牛奶還能拿去賣,如果不想麻煩直接把牛賣了也賠不了錢。如果奶牛再生兩個小牛,你就賺大發了!”
暫且不論“買奶牛”現不現實,跌下“神壇”的洋奶粉在國內市場銷量受損似乎已成必然。“肉毒桿菌”事件曝光後,新浪網的一則在線調查結果顯示,截至6日下午5點,在5.7萬多名參與者中,78.9%&&不會再購買涉案品牌奶粉。
但業內人士認為,即使個別品牌短期受到衝擊,長期來看洋奶粉整體市場不會有太大損失,此次事件給質量標準仍落後於國外的國內乳企帶來的更多是警示,而非可以“幸災樂禍”的機會。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國內奶企的問題是長期積累起來的,很多國內企業做了突破底線的事情,讓消費者對它們的懷疑和對洋品牌的認可根深蒂固,不可能因為洋奶粉的幾次問題就改變國內消費者的看法。”乳業專家王丁棉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東方艾格奶業分析師陳連芳説,國外奶粉出現問題被曝光已經很多次,但都沒有影響到國外奶粉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因此這次事件只會讓消費者去買別的洋品牌,也不會買國産的。
奶源質量標準低、監管不嚴格被認為是國內奶粉品牌“翻身”的主要障礙。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後,進口奶粉走俏,連帶着掀起了海外代購奶粉的熱潮。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進口奶粉44.5萬噸,同比增加24.8%,其中自新西蘭進口奶粉佔83.3%。
同時,許多國內企業也為了“避嫌”,從新西蘭、美國、澳大利亞、歐盟等國進口奶源。
“如果行業裏的人都不相信國産奶源,消費者怎麼能相信?”王丁棉説。
此外,他認為,與中國相比,歐美國家的食品監管標準更先進,效率高得多,處罰也重得多。中國需要完善乳製品質量標準,加大對違規的懲罰,否則中國奶粉企業不會作為。
“乳製品是非常容易出問題的産品,哪一個程序稍微有疏忽,都會出事。但現在國內乳企出了質量問題,經常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用付出那麼多成本,所以無法迫使企業投入更多來解決食品安全關鍵環節的問題。”他説。
王丁棉告訴記者,“三聚氰胺”事件後國內乳業檢測已經比以往嚴格很多,大中型企業都有自檢程序,但此次恒天然受污乳粉通過層層關口流入國內,説明中國企業和監管機構在檢測手段和程序上仍存在漏洞。
國內消費者也注意到,此次“肉毒桿菌”事件是恒天然自檢發現的。儘管從發現問題到公告召回時間太長,被批評為拖延,但其“自揭短處”的行為仍值得國內乳企學習。
河南三色鴿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德中對記者説,他的企業從2008年後增加了十幾項産品自檢。他認為,中國乳品質量這兩年來已有很大改善,但仍需要很長時間來重新贏得消費者的信賴,要踏踏實實在奶源上加大投資,建立全程質量管理。
“對於此次事件,國內企業不應該存在僥倖心理,還是要做好內功。”他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