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上周重啟逆回購操作“放水”後,中國央行周二早間“量小价跌”繼續發行7天期逆回購,規模為人民幣120億元,較上周二縮小50億元,利率較上期下降40個基點至4.00%,向市場明確傳達出維穩短端流動性的信號。
分析人士預計,在流動性複雜多變的背景下,央行“放短鎖長”的操作或將延續,以掌握應變的主動性和靈活性。而央行這一旗幟鮮明的態度將為8月資金面的改善奠定基礎。
正當市場對資金面轉向寬鬆的預期有所抬頭時,央行在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透露了“硬幣的另一面”:已對部分到期的3年期中央銀行票據開展了到期續做,採用市場化方式定價。操作對像是流動性相對充裕、市場影響力相對較大的金融機構。
分析師指出,央行上周重啟了短期的逆回購操作,但7月又悄然凍結了部分長期流動性,這一“短松長緊”的操作方式,暗示了其貨幣政策維持中性的立場。
對於央行凍結長期流動性,提供短期流動性的做法,市場更多解讀為,在面臨外部流動性不確定因素較多的背景下,央行更傾向於將流動性調控工具短期化,如此才能更靈活地應對流動性的突變。
“美國量化寬鬆退出時機未定,日本又開閘放水,央行想把主動性握在手裏,定向續發央票一是不想太透明,二也是摸着石頭過河。”一位駐上海的銀行交易員稱。
進入8、9月份,由於仍有3年期央票到期,為保留央票,不排除央行可能還會有一定量的續發,但同時央行可能也會滾動操作SLF(常設借貸便利)來對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