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多年前,中國為了2100萬噸鋼,全國上下大煉鋼鐵,可最後2100萬噸鋼的目標還是沒有達到。中國的鋼鐵産量2012年底達到9.76億噸,世界第一,然而我們並不感到什麼自豪。因為去年中國粗鋼産量7.31億噸,産能利用率只有74.9%。這是一种經濟失衡。 這樣的經濟失衡、這樣的産能過剩,使得近年來中國鋼鐵業的噸鋼利潤一降再降,而中國鋼鐵行業必然要面對痛苦的産能淘汰、行業整合的過程。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6~2012年,累計減少的粗鋼産能為7600萬噸。可是,在這期間國內累計新增的粗鋼産量達到4.4億噸。根據中鋼協的調研,目前在建産能規模依然很高,今後三年將分別新增1.1億噸的煉鐵産能和1.3億噸的煉鋼産能。也就是説,中國鋼鐵産能在淘汰過程中,卻越減越多,陷入了越虧損越生産的怪圈。 這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按理是説不通的,到底發生了什麼情況? 一家鋼鐵企業説:“有市場我幹,沒市場我也幹,只要我比他強,他死了我還能活。”這話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的,也是符合市場規律的。現在鋼鐵市場行情不好,不等於將來不好。國家已經提出繼續加快鐵路建設、加強城市基建等六大任務,以及船舶業新政等政策,都是利好鋼鐵業的。因此從鋼鐵企業本身的角度出發,在此艱難形勢下能夠堅持下去,就有希望。 如果一個鋼鐵企業,憑着自身雄厚的資金實力、先進的技術,研發能力強,有此雄心壯志,那是可以理解的。但現在的情況是,各地現存的鋼鐵企業幾乎都有能力生存下去。這在正常的市場環境下是不可想象的。 其實,個中原因十分簡單,是權力進入了市場,扭曲了市場。各地現存的鋼鐵企業大多有着政府背景。現存的鋼鐵企業大多體量龐大,不僅貢獻了當地巨大的GDP總量,還貢獻大量的稅收,另外還能解決就業壓力,同時各地都有着做大做強鋼鐵産業的強烈願望。於是,再苦再虧損,也依靠地方政府、靠借貸硬撐着。 如此,中國鋼鐵行業怎能順利地淘汰落後産能? 筆者以為,為了順利淘汰中國鋼鐵業中的大量落後産能,為了使中國迅速由鋼鐵大國變成鋼鐵強國,在政府權力一時不能完全退出市場的情況下,中央政府應予適當行政干預。而央行應規定,嚴控鋼鐵企業信貸,尤其是那些嚴重虧損的鋼鐵企業的借貸,淘汰那些該被淘汰的落後産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