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未來三年國內百億市場空間,3D打印正成為各地政府追逐焦點。近日,珠海市正式宣布建立3D打印産業創新中心、3D打印技術産業園區,加入到3D打印産業“跑馬圈地”的行列。除了珠海,青島、武漢、成都等城市也已經開始興建3D打印産業園,並在資金、土地、配套政策上給予支持。
專家&&,當前各地競相發展3D打印産業,存在相互攀比、分散發展等問題,應對産業發展進行頂層規劃設計,推動我國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實現傳統製造業升級。據《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工信部有關司局正在醞釀行業發展規劃。
|
 |
|
趙乃育/繪 |
搶佔高地 工信部醞釀行業發展規劃
近期,世界第一支3D打印手槍在美國試射成功,荷蘭設計師聲稱要用3D打印技術造房子,美國宇航局則想用該技術製造食品……美國《時代》周刊將3D打印列為“美國十大增長最快的工業”,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則認為它將“與其他數字化生産模式一起推動實現第三次工業革命”。
對於3D打印技術的“騰空出世”,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多位專家&&並不感到奇怪。“3D打印實質就是增材製造、快速成形技術,1986年由美國最早提出,已經出現二十多年了。”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先進製造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單德忠告訴記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中國3D打印技術産業聯盟理事長王華明向記者介紹稱,傳統的加工製造是在原材料基礎上,使用切削、磨削、腐蝕、熔融等辦法,不斷把沒用的削掉,進而得到零部件,這叫“減法”;3D打印無需原胚和模具,它把材料一層一層摞上去,生産産品的機器就像打印機一樣,用疊加、層疊的辦法製成産品,這叫做“加法”。
二十年前的技術為何如今備受關注?專家認為,一方面,3D打印在高性能、難加工的金屬大型關鍵構件上取得突破,成為革命性技術;另一方面,當前全球正在興起新一輪數字化製造浪潮,發達國家為應對製造業競爭力的下降,大力倡導“再工業化、再製造化”,其抓手就是3D打印等先進製造技術。
以3D打印為代表的先進製造正成為各國政府搶佔的戰略高地。去年,美國奧巴馬政府斥資7000萬美元建立國家增材製造創新研究院。今年,新加坡政府在未來製造計劃方面投資5億美元,重點用於提高工人和工程師的技術水平,以及建立一個新的3D打印行業生態系統。
目前,3D打印已被廣泛地運用於航空航天、汽車零部件、重大裝備、文化創意、生物醫學等領域,這一朝陽産業正成為投資熱點。總部位於荷蘭的Shapeways公司,已經生産了超過100萬款3D打印産品,總産量超過60億件。日前,該公司獲得美國風投公司3000萬美元的投資。據記者了解,國內一些上市公司也開始投資3D打印産業,比如專注於材料技術的廣東銀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3D打印産品已經走到中試階段。
國內相關主管部門正在考慮對3D打印産業進行規劃和支持。今年,科技部首次將3D打印編入《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製造領域2014年度備選項目徵集指南》。《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工信部有關司局正在醞釀3D打印行業發展規劃,對該産業發展進行頂層設計,並結合國家重大工程項目,推動産學研用一體化發展。
百億市場 各地爭建3D打印産業園
中國3D打印技術産業聯盟秘書長羅軍&&,去年全球3D打印技術實現的産值(含材料和服務)大概是100億元人民幣左右,而我國只有3億元人民幣左右。隨着各地政府開始重視以及資本、企業的投入加大,3D打印産業在未來3年的國內市場規模可達到100億元。目前,3D打印正在全國遍地開花,成為各地政府爭搶的“香餑餑”。
7月19日,珠海市香洲區政府宣布建立3D打印技術産業(珠海)創新中心、3D技術産業園區,與之相關的鼓勵政策正在制訂中。
今年5月底,青島市市長張新起公開&&,青島把3D打印作為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已經研究編制了3D打印産業行動計劃,以該産業為主導的青島市高新區盤古科技園計劃8月投入使用。
今年1月底,中國3D打印技術産業聯盟與四川雙流縣政府,擬共同出資5億元在雙流建設3D打印技術産業創新中心,向成都及其周邊地區的電子、汽車、機械設備等企業推廣3D打印技術。
3月下旬,中國首個3D打印技術産業創新中心正式落戶南京,江蘇省&&了相關産業發展的配套政策。武漢東湖高新區也在打造3D打印工業園,該項目由華中科技大學主導,規劃首期用地500畝。此外,廣東省也正醞釀投資十幾億元建立3D打印産業園。
3D打印技術優勢明顯,未來發展空間巨大,成為各地競相上馬項目的主要原因。
對於3D打印的優勢,王華明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舉例説,中國商飛C919的主風擋窗框,在國外訂購周期至少2年,僅磨具費就需1300萬元,“而用我們的激光成形技術,時間不到2月,成本僅120萬元。”王華明也憑藉“飛機鈦合金大型複雜整體構件激光成形技術”獲得今年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3D打印技術的另一大優勢是大幅度節省原材料。王華明介紹説,以美國聯合攻擊戰鬥機升力風扇鈦合金整體葉片為例,使用傳統製造技術,毛坯就要1500公斤,最終的零件只有100公斤,材料利用率才6%,而使用增材製造,材料利用率能達到80%以上。
據悉,我國在3D打印技術領域基本與國際同步,在大型金屬結構件等重大核心技術的研發和生産上已經處於國際領先位置。
攀比上馬 警惕重蹈光伏産業覆轍
雖然3D打印看似風光無限,但是多位受訪專家強調該技術的變革意義在於,它實現了從非金屬小型模型樣件成型到高性能難加工金屬大型複雜整體構件的突破。目前,媒體熱炒的還是原型製造,即非金屬模型樣件成型。
“3D打印技術周期短、成本低、省材料、無需鍛造、無需模具,是革命性技術,但它還不是顛覆性技術,很難替代傳統的鑄造、液壓等技術。”王華明&&。
除此之外,3D打印還面臨着材料和應用瓶頸。目前,國外3D打印的材料已有100多種,而我國國産材料僅有幾十種,許多材料還依賴進口,價格相對高昂。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史玉升認為,目前3D打印的行業規範和標準還沒建立起來,國家層面的發展綱要或規劃也尚未&&,市場成熟度不夠,商業模式有待進一步創新。自2012年下半年以來,各地政府對3D打印技術極為重視,以致各地相互攀比、分散發展,無法使3D打印産業形成聚力發展的態勢,長此以往,3D打印産業有可能重蹈光伏産業無序發展、惡性競爭的覆轍,需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