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軌國際通行標準,確保政府開支有度;審計署啟動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地方債仍是焦點
審計署昨日發布消息稱,根據國務院要求,審計署將組織全國審計機關對政府性債務進行審計。此前還有消息稱,國務院26日下午發特急明電,要對全國政府性債務進行審計。連續的聲音令中國政府性債務這一老話題再度成為國內外焦點。
與政府性債務壓力相伴隨的,還有財政赤字率走高的壓力。知情人士&&,中央高層已經明確表態,要將未來的財政赤字率控制在3%這條“硬杠杠”之內,以防國際評級機構降低中國的評級,引發類似歐債危機的財政風險。
事實上,按照歐盟標準衡量,3%被視為赤字率警戒線。中央財經大學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王雍君對《第一財經日報》&&,中央提出這一“硬杠杠”的原因之一在於釋放信號,要求政府機關“過緊日子”。不過歐盟的經濟增速遠低於中國,3%對於中國來説比較保守,即便超過也不會有問題,這一數字更多是“心理尺度”。
但考慮到赤字率只針對中央財政赤字和代發地方債,因此3%的“硬杠杠”並未對平台債務等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形成剛性約束,地方債務問題仍需引起高度重視。
政府要過“緊日子”
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劇,財政收入將不可避免地“吃緊”。與此同時,在積極財政政策的框架下,減稅、增支支持經濟發展不可偏廢,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面臨較大的上行壓力。
上述知情人士&&,中央高層已經定調,要把赤字率控制在3%的“硬杠杠”內,以防國際評級機構對我國進行“降級”,造成嚴重的財政危機。與此同時,高層強調增加赤字的餘地已經不大,必須下決心進行調整。
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此前曾&&,以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美國財政懸崖為前車之鑒,以及歷史上有過相對沉重的債務負擔,我國必不會像預期中那樣大幅增加赤字。
國際上通常用財政赤字率和債務率兩個數據來判斷政府財政風險,即其可持續性。按照歐盟標準衡量,3%和60%分別被視為赤字率(赤字佔GDP比重)和債務率(國債餘額佔GDP比重)的警戒線,我國也將對此進行參考。
王雍君對本報&&,考慮到歐盟的經濟增速遠低於中國,
3%這一數字更多表現為“心理尺度”。他同時&&,赤字仍存在計算口徑問題,目前我國的會計慣例與國際差距較大,支出的口徑不可比,造成赤字的口徑也不可比。此外,人為操作的空間比較大。
“把撥款作為支出的做法已經流行了很多年,這反映不出真實情況,看似政府花了很多錢,但很多撥款放出去閒置在銀行,在此情況下判斷赤字的意義並不大。”王雍君説。
前幾年有人説貨幣政策沒餘地,財政政策還有餘地,上述知情人士&&,如今財政政策也沒餘地了,再擴大支出就要增加赤字。中央提出將赤字率控制在3%以內,為了防止因赤字率超過警戒線而導致“降級”,也有借鑒南歐國家無節制開支導致債務危機的因素。王雍君也説:“中央提出控制支出,如果繼續擴大赤字,政府仍會管不住手腳。”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本月&&,中國不會再&&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政策,會在保持財政赤字總規模不變的前提下,着眼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做一些政策微調。今年的赤字佔GDP比重為2.2%,赤字規模將保持不變,但要調整結構。中央政府各部門一般性支出縮減5%,除工資外,包括對地方轉移支付在內的其他經費都要削減。
有專家對本報&&,中央提出縮減一般性支出並嚴禁新建樓堂館所,實際上都指向對支出的控制,這應該是對內部的考慮。
前述知情人士也稱,高層已經明確&&,由於財政收入增速下滑,財政收不抵支的情況已經出現,政府首先要自己過緊日子,進一步壓縮行政開支特別是“三公經費”來保障民生,民生支出是真正的剛性支出,對帶動消費也有重要的意義。
新一輪政府債務審計
伴隨着財政收不抵支的壓力,還有政府性債務加劇的壓力。昨日上午,審計署&&將組織全國審計機關對政府性債務進行審計,除此之外並未透露更多信息。多位市場人士聲稱:“對政府債務進行全面審計是今年較早確定的,目前已經開始動員和培訓,應該在8月初開始審計,摸清底數是主要任務。”
與上一輪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不同的是,此次審計對象為政府性債務,或許暗示審計範圍將有所擴展,國家機關及中央事業單位很可能被納入在內,甚至不排除納入鄉鎮政府債務,因而將成為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政府債務審計。
6月1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視察審計署時指出,審計監督的法律地位是憲法確立的,要進一步強化審計工作,用“火眼金睛”看好國家錢財;要發揮審計對經濟的“體檢診斷”功能,及時發現和揭示發展中的風險隱患,防止苗頭性問題轉化為趨勢性問題,當好公共資金的“守護者”。
當前,國內外普遍形成共識,相比中央政府債務,我國地方政府債務可謂一筆“糊塗賬”,規模多大眾説紛紜。按照審計署統計,2010年底我國地方債務規模為10.72萬億元。
在今年3月底發表的《估算地方政府債務》的報告中,華泰證券估計,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金額2011年為13.2萬億,2012年達到15.3萬億,2013年預計在16.3萬億。招商證券早前的一份研究報告測算稱,2012年末地方債務餘額約為15萬億,較2010年末增長38%。
中誠信集團創始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毛振華此前對本報&&:“地方政府可以負債,現在規模也不大,問題在於政府對債務的擔保沒有納入法律體系。一旦真出了問題,地方政府的保證得不到清晰的法律結論,評級機構也只能估計。
一名國有銀行省級分行信貸部門負責人向本報&&:“對於債務問題,首先要看地方政府資産負債的口徑是否合理,實際上各地口徑並不一致。更重要的是,雖然看起來地方政府負債不少,但是資産更多,諸如國企、上市公司股權以及土地資産。”
“儘管局部存在較大的債務壓力,但是問題沒那麼嚴重,中國的地方政府擁有極強的資源調配能力,在目前的情況下,完全有能力防止債務風險的爆發。”一名資深評級業人士告訴記者,“當務之急是為地方政府建立資産負債表,確立負債紅線。”
日前,本報記者在東北地區採訪時,一位地級市副市長在談及當地債務壓力時談道:“我市債務規模還在可控範圍內,具體數據不便透露,但是我們測算過風險點,絕對沒有到那個點。”
這位副市長向記者強調:“我們經濟並不發達,事實上沒有太大能力去增加負債。所有的融資都是要抵押的,而我們家底薄,抵押物不足,所以借不了這麼多錢,想增加負債都很困難。
不可“刮地皮”
我國公共財政收入近年來逐步減速,今年受經濟形勢影響尤為明顯。上半年中央公共財政收入增幅1.5%,距離7%的預算目標低了5.5個百分點。樓繼偉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匯報時坦言,完成全年預算目標壓力很大。
與中央財政收入受到嚴重影響相比,地方財政通過房地産市場找到了增收方式。上半年,全國地方財政收入36280億元,同比增長13.5%。財政部稱,地方財政收入增長主要是前幾個月房地産市場成交額大幅增加,相關地方稅收相應增加。
各地財政半年報也已陸續出爐,相比公共財政以及稅收收入增速,土地出讓收入佔大頭的地方政府性基金增速可謂漲勢“兇猛”。
北京市財政局局長楊曉超7月25日在向北京市人大匯報今年上半年北京預算執行情況時稱,全市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累計完成1963.7億元,同比增長12.7%,完成年度預算的54.3%。
與稅收收入佔主體的公共財政收入增幅溫和相比,土地出讓金佔大頭的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增幅顯著。上半年,北京全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累計完成858.9億元,同比增長63.0%,完成年度預算的80.0%。其中上半年土地出讓收入為629.75億元,已經超過去年全年土地出讓收入。
在經濟發達省份,浙江杭州市財政總收入完成989.05億元,同比增長7.9%。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542.09億元,增長14.3%。同期土地出讓成交總額約為595.7億元,同比增長535%。
儘管各地均&&,財政收入達到了時間和進度的雙過半,但對地方而言,下半年的財政收入形勢或將更為嚴峻。杭州市財政局分析認為,後期要保持高水平增長,面臨的壓力之一就是前期房地産類收入高速增長對後期稅源的“透支”。
前述知情人士&&,高層在&&增加赤字餘地不大,必須下決心進行調整的同時,明令不能“刮地皮”。
王雍君對本報&&,我國地方政府從去年就進入了“償債”高峰,如果不改變目前對地方官員GDP的考核,這種舉債和賣地度日的局面恐難扭轉,“地方對GDP的追求有很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