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醫療器械市場進口産品佔70%
面臨信息機密流失 技術壟斷難打破
2013-07-19   作者:記者 劉翔霄 周凱 曾亮亮 實習生 胡明山/綜合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這是業內公認的事實,國産的、進口的醫療器械數量三七開,而高端産品進口醫療器械能佔據90%以上的市場。”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國際合作部副主任徐珊告訴記者。
  《經濟參考報》近日在全國多地走訪了解到,進口醫療器械“蠶食”我國醫療市場進程近年日漸加劇,我國在丟失醫療市場陣地、遭受巨大經濟損失的同時,還面臨疾病信息機密流失、技術壟斷打破難度增加等多重隱患。
  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統計,2012年,我國醫療器械進口額為124.72億美元,同比增長14.56%。其中31個品種進口額達到億美元規模,以通用診療設備、彩色超聲波診斷儀、彌補生理缺陷的康復用具、X線斷層檢查儀、內鏡、醫用導管、核磁共振成像裝置等高附加值産品為主。美敦力、上海東松、概騰、強生、金佰利、羅氏診斷等跨國公司屬於排名前十位的進口商。

  進口醫療器械“一統天下”

  “國産醫療器械産業在全球醫療器械市場份額不足3%,與中國巨大的醫療器械消費市場不成比例。”山西省藥監局一位工作人員説。
  據介紹,我國醫療器械産業是新興産業,不論是産能還是研發都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尤其是高端産品仍依賴進口。目前醫療機構使用頻率極高的幾大件,如CT、核磁檢查設備、生化分析儀和彩超等基本都是進口産品,其他國産醫療器械産品也只佔到國內需求總量的六成左右。
  記者採訪了解到,山西省不僅在省級醫院、市級醫院,各類中醫院、西醫院,都是進口醫療設備的天下。甚至在全國絕大多數縣級醫院,醫療器械也貼上了進口的“標籤”。
  “醫院需要,患者也需要,進口醫療器械就得到了‘普及’。”山西省藥監局一位工作人員説。據他介紹,少數性能不錯的國産産品在全國三甲醫院也幾乎沒有市場,只能走鄉鎮醫院等“低層路線”。
  而高精端醫療器械依賴進口的現象在醫療機構中十分普遍。記者走訪重慶部分三甲醫院發現,高端醫療器械幾乎都是來自日本、美國、德國的進口産品。除三甲醫院外,一些縣級醫院、基層醫院也難覓國産産品蹤影。
  重慶市渝北區人民醫院檢驗科有六台高端醫療設備,無一台國産。該科主任周洪説“醫院在高端産品方面基本不考慮國産産品。”重慶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醫療器械監管處處長李小平介紹説,2010年重慶醫療器械産業出口額約佔企業年度總産值的30%,呈明顯的外向型發展。我國醫療機構對國産産品不認同的現象突出,本土企業難以拓展國內市場。

  招標政策不嚴 跨國公司回扣高

  “根據排量不同,一台進口CT的價格從200萬元至數千萬元不等。而國産的100多萬元就可以買到。”山西一家醫院院長説,國産設備儘管具有很大的價格優勢,卻未曾進入醫院的採購視野。
  原因很簡單,國産醫療器械的技術遠遠趕不上國外。這位院長説:“進口CT圖像清晰,産品性能好,更新換代快。國內的技術不過關,不如進口的好用,兩者差距比較大。”
  但國內一些醫療器械生産企業認為,這種理由並不充分。重慶山外山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國血液凈化産業聯盟理事長單位,其生産的血液透析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技術水平可與進口産品抗衡。該公司董事長高光勇説:“一些中醫院根本不需要如此昂貴先進的設備,造成資源閒置和浪費。”
  業內人士認為,國産醫療器械難以拓展國內市場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我國現行的醫療器械行業的標準、政策是在大量應用進口醫療器械的環境下産生的。重慶市江北區中醫院檢驗科主任陳坤介紹,醫院定期要將檢查結果報送重慶市臨床檢驗中心以評估檢查是否準確“中心使用的全部是進口産品,技術參數也參照進口産品,所以我們也得用進口的,否則檢查結果相差太大醫院就會被整頓”。
  二是採購招標政策執行不嚴,在實際招標採購中,不少單位明文規定只採購進口産品。高光勇告訴記者,北京某大型醫院只採購進口産品,企業投訴他們。但該院稱如不立即撤訴,他們將利用自己在業界的影響力,讓全國醫院都不用我公司的産品。
  三是許多醫療器械採購花費的是公共財政,一些醫院根本不考慮性價比,只購買價格最高的進口産品。業內人士透露,進口産品回扣高已成為行業公開的秘密,不少跨國公司還以出國考察、參加學術會議為名讓醫院負責人免費旅游,以便於在採購價格上獲得利益,這也擠佔了國産産品的市場空間。

  “全程壟斷”埋下多重隱患

  進口醫療器械在佔據市場絕對壟斷的基礎上,還採取了“一條龍”式的售後服務戰略。這種現象日漸加劇,我國面臨將醫療市場拱手他人、打破技術壟斷難度增加,以及國家機密信息輕易流失三重隱患,應引起足夠重視。
  首先,巨大的市場收益正在流失。
  2012年,我國醫療設備市場需求持續保持增長,醫療設備及器械製造業生産總值穩步上升。1~9月份,我國醫療設備及器械製造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産值1103億元,同比增長19.5%。
  醫療診治技術的提升,刺激着生産廠商不斷提供更多樣化的産品,高性能、數字化等高端醫療設備的出現,也在進一步提高着醫療器械的市場銷售額。
  其次,由於無力打破技術壟斷,從産品的購買、維修到更新就像進了一個又一個的圈套,進口廠商提供的全部為“高價服務”。
  “一台日本産核磁設備的購買費為1400多萬元,每年還要續簽80萬元的維保協議書。如果不簽也可以,設備一旦壞掉,維修費更貴。一個幾十塊錢的零件,他可以要價幾千塊錢。”一家醫院院長説,這些高費用最後還是落到了患者頭上,加劇了“看病貴”的問題。
  三是這些進口醫療器械全部採用軟體和電腦操作,想要獲取我國人群的發病趨勢、疾病演變等相關信息簡單至極,極易給國家機密的流失留下漏洞。
  “很多醫院都遠遠沒有這方面的保護意識。”山西省藥監局一位工作人員説,“使用是醫院的自主行為,這一環節沒有監管,想進口就進口,信息流失之路敞開,根本就沒設閘門。”

  醫療機構應分類使用醫療器械

  近年來,國家加大對醫療器械的扶持力度,但優質國産産品卻難以進入醫療機構,形成“研發上加油、市場上剎車”的怪圈,打擊了企業的自主創新積極性。而進口醫療器械已然形成壟斷,對我國醫療市場造成巨大衝擊,也給國內打破技術壟斷、疾病信息等管理帶來艱巨挑戰。
  業內人士呼籲,國家亟須從三方面調整政策才能改變這一局面。
  一是對各級醫療機構使用醫療器械加以分類使用。
  “有些縣級醫院的CT配備甚至超過了省級醫院,買多少錢的設備,醫院自己説了就算,實際利用率並不高。”業內人士稱,衞生主管部門應按醫療機構級別,推薦使用適宜的高、中、低不同檔別醫療器械:最高端的醫療器械可以達到嚴格控制安全性、有效性,以及維持生命的目的;中端醫療器械次之,低端産品則屬於常規使用,具備安全性、有效性。
  二是提高國産醫療器械檢查和醫保報銷比例。在醫保報銷範圍內,國産和進口醫療器械的檢查報銷比例一樣,影響了醫院使用國産産品的積極性。李小平建議,可在醫保報銷比例方面,適當提高國産醫療器械檢查報銷比例,對臨床上並不迫切需要的進口産品降低檢查報銷比例。
  三是投入科研經費,扶持國産優勢産品。由於不能夠保證帶來實際效益,很多企業不再設立研發部門,只從事仿製、基本生産。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國家層面加以規劃、引導:對我國醫療器械的優劣態勢加以梳理,對既有的優勢産品採取減稅、補貼等措施,加大扶持力度。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工信部年內新開專項扶持醫療器械業 2013-07-17
國産醫療器械遭遇“醫院門” 2013-05-20
河南撤銷好視力醫療器械批准字號 2013-05-07
我國已成全球第三大藥品和醫療器械市場 2013-04-24
醫療器械行業並購熱升溫 2013-03-29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