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兩年多,經過9輪談判,中瑞自由貿易協定昨天在北京正式簽署。
這是中國與歐洲大陸和世界經濟20強國家達成的首個自貿協定。就開放程度而言,這是一個高水平、內容廣泛的協定,不僅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等傳統領域,還涵蓋環境保護、知識産權等新興議題。目前,中國是瑞士在亞洲的第一大貿易夥伴,瑞士是中國在歐洲的第八大貿易夥伴。中瑞雙方同意給予對方絕大多數産品零關稅或低關稅待遇,並致力於推進服務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進程,這無疑將為兩國開闢更為廣闊的經貿合作空間。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在歐洲對華樹起貿易保護主義高墻之時,中瑞自由貿易協定的成功簽訂有着更為重要的戰略意義。
眾所周知,在中歐經貿關係發展中,歐洲有兩張“面孔”:一面是強硬貿易保護主義,一面是不斷加深的相互依存。日益頻繁的貿易摩擦之下,中歐雙方都存在着呼籲理性對話、學會相互妥協的聲音。然而這種“隔空喊話”卻始終鮮見成功案例。中瑞自由貿易協定的成功簽訂則為打破了中歐經貿關係中的“堅冰”,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在中歐經貿關係的發展中,中瑞自貿協定具有戰略價值。瑞士位於歐洲的中心,儘管未加入歐盟,但與歐盟國家同屬歐洲經濟區,相互之間簽署了120個多個合作協議,實行自由貿易,雙方有着密切的經貿&&。這一點,正如哥斯達黎加與美國的微妙關係。長期以來,瑞士熱衷於在對中歐經貿關係的發展中扮演“推進者”的角色,一直自我定位為中國企業進入歐洲的門戶,希望憑藉這一優勢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落戶瑞士。雖然基於原産地限制,中瑞自貿區的建成並不意味着中國産品可以用瑞士作跳板自由進入歐洲市場,但這為從中國進口半成品到瑞士加工後再銷往歐盟提供了積極的可能性,可謂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歐洲市場。此外,瑞士在吸引外來投資方面還有政治穩定、商業氛圍友好、勞動力市場靈活等軟性優勢。
可以期待,中瑞自貿協定的成功簽訂將為中國與歐洲建立更加緊密的經貿關係起到紐帶性的示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