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經參財智 | 經參思想 | 經參讀書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2013-07-05   作者:記者 張興軍 采寫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1.一畝地只收"兩布"袋 2.倒春寒引出違規推廣 3.監管方成"黑種子"推手 4.虛假宣傳傍名牌 "黑種子"包裝入市

  60歲的胡玉成是河南省方城縣獨樹鎮張寨村農民。他今年一共種了8畝小麥,不久前剛收完,拉回家細細一算,每畝地平均只有300斤的産量,與當時買種子時的宣傳差得離譜。
  “所有地塊都是一個品種,叫新麥26,是從村幹部那買回來的,大家當然不會有啥懷疑。”胡玉成説,“當時説的是畝産不低於1000斤,好的可以達到1200斤,肥田最高能打1500斤,完了還每斤加價5分錢統一回收。”
  “三夏”時節,《經濟參考報》記者河南省方城縣調查獲悉,因為違規引進推廣新品種,當地1萬多畝小麥不同程度歉收,嚴重的畝産僅達200斤,引發農民不滿。農民至今未獲補償。這起人為農業生産責任事故折射出的,是一些地方農作物種子無序推廣、監管乏力的亂局。

  一畝地只收“兩布袋”

  張寨村的張金龍也種了8畝新麥26。據他介紹,早在收割前就注意到這個品種出了問題,“別的小麥一片豐收景象,這個品種每株的穗頭只有半截麥穗,剩下那半截是空的,給村幹部反映情況,也沒人管,更別談回收了。”
  胡玉成拿出保留的尚未脫粒的一捆麥子,隨機揪下兩個穗頭用手一搓,露出18個又黑又乾癟的麥粒。他説,以前種的小麥,正常情況下每個麥穗的穗粒數都在30到40之間,像這種情況,幾十年了還是第一次遇到。
  除了産量明顯偏低外,記者還注意到,村民收穫的新麥26品種小麥外觀和品質也相對較差。胡玉成的鄰居李玉安種的是一個“老品種”,每畝地産量在1000斤左右,新打的麥子黃澄澄的攤在院門口進行晾曬。隨手抓起一把近眼觀瞧,個個顆粒渾圓飽滿。相比之下,胡玉成家院子裏晾曬的新麥26小麥,顏色發暗發黑,籽粒瘦小。

  資料照片

  聽説有記者前來採訪,附近村民紛紛趕過來,七嘴八舌投訴新麥26的“假種子”坑農現象。時間不長,各戶名字和種植面積就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幾頁紙。記者粗略算了一下,僅登記農戶就達80戶,種植面積少則1畝,多則15畝,合計達386.5畝。
  張寨村村民李玉振種了3.5畝的新麥26。他告訴記者,推銷種子的時候,村幹部宣傳新麥26高産、品質好,而且收穫後還高於市場價進行回收,所以當時售價並不低“比一般種子每斤要高出兩毛錢。”
  記者隨後了解到,除了獨樹鎮外,附近幾個鄉鎮也都有農戶種植新麥26,歉收情況基本類似。還有種糧大戶種植面積甚至多達二三百畝,損失慘重。
  獨樹鎮柴崗村村民王國榮介紹,當時村裏幾戶人家聯合購買了一批新麥26種子,沒有用完,剩下有價值2000多元的種子,後來都被隔壁古莊店鄉的村民拉過去了。
  清河鄉王莊村農民李成群一共種了6畝小麥,其中4畝新麥26,單産僅有200斤,另外2畝種的是一個“老品種”,畝産達到1000斤。
  李成群掰着指頭給記者算賬:通常每畝地小麥投入包括化肥、種子、機耕、機收、澆水、打藥,保守估計得360元,按照目前1.12元/斤的收購價,畝産1000斤能賺700多元,畝産200斤就要虧本100多元。
  “麥粒還沒有米粒大,一畝地只收‘兩布袋’,對比兩個品種的産量,現在悔得腸子都青了。”李成群説。

  “倒春寒”引出違規推廣

  有關人士指出,方城縣地處南陽市,就上述新麥26在當地的大範圍種植來説,屬於未經審定而先推廣的典型非法行為,明顯違背了《種子法》相關規定。
  記者從方城縣農業局獲悉,2012年,新麥26在當地播種面積超過1萬畝,全縣14個鄉鎮或多或少都有種植。
  方城縣農業局副局長劉會合介紹,從目前麥收的情況看,1萬多畝的新麥26均不同程度減産,減産幅度較大的達30%至50%,主要集中在獨樹、趙河、古莊店、博望、二郎廟、清河等鄉鎮,群眾反映強烈。
  方城縣農業行政綜合執法大隊隊長謝彤州告訴記者,因為新麥26減産,最近先後接到不少農民投訴。為此,在5月23日,執法大隊組織專家對二郎廟鄉花山留村的一些地塊進行了田間測産鑒定。
  相關鑒定報告認定,方城縣部分小麥地塊結實率低問題,經田間現場鑒定情況屬實。不同品種不結實情況差異較大,同一品種不同地塊,不結實情況差異較小。測産數據顯示,新麥26單穗粒數23.76粒,較正常年份有較大幅度減少。
  報告同時指出“小麥不結實問題的直接原因是我縣今年4月18日至20日強降溫、降雨雪天氣造成。另外,小麥品種在抵抗生長中期極端低溫方面存在不足。”
  方城縣氣象局出具的農業氣象災害影響評估報告顯示,4月18日,當地出現最大風力達16米/秒(7級)的大風,19至20日出現16—32毫米雨夾雪降水天氣,日平均氣溫從17日的17.8℃、18日的14.5℃一路下降至19日的7.1℃、20日的5.6℃。降溫幅度達到8.9℃—10.7℃。
  報告稱,全縣小麥正處在抽穗揚花階段,是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最旺盛的時期,此時出現嚴重低溫凍害對小麥發育影響較大“雨夾雪化為水下滲到根部或通過葉脈達到根莖部,極易造成小麥莖部凍害。”
  記者多方求證發現,對不同品種小麥而言,“倒春寒”的發生都會産生不利影響。至於新麥26的大範圍、大幅度減産,其更深層的原因在於違規跨區域推廣。比較起來,天氣變化僅是誘因。
  據了解,2010年12月13日,農業部發布第1505號審定公告,包括新麥26在內的57個小麥、油菜品种經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公告顯示,新麥26審定編號為國審麥2010007,由河南省新鄉市農業科學院、河南敦煌種業新科種子有限公司選育。
  新麥26審定意見標明:該品種“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信陽、南陽除外)、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陜西關中地區高中水肥地塊早中茬種植。”
  河南新鄉市農科院研究員、新麥26育種專家趙宗武告訴記者,新麥26品種推出後,因為表現好,不少地方積極引進種植。“但因為地理氣候、品種特性等因素,每個品種都有自己的適宜種植範圍,超出審定區域後,農戶自發小範圍試種還可以,一旦大範圍、大規模進行推廣,不但違反相關規定,也很容易出現生産事故。”

  監管方成“黑種子”推手

  在上述農業生産事故的調查中,記者注意到,由於市場監管乏力,魚龍混雜,往往導致農民在選購種子時或是“隨大流”,或是存在押寶心理,一旦出了問題又投訴無門;另一方面,作為行業管理者的農業局、種子站,因為種種原因,一些工作人員介入種子推廣經營活動中,更是加劇了行業管理和農民維權的難度。
  多數投訴村民反映,現在市場上的種子又多又花,選種買種都是跟着感覺走“就像押寶,中了就過一關,沒中自認倒楣。”除非發生大的生産事故,否則很少有人索賠。記者還發現,因為多是熟人推銷,多數農民購種時也沒有索要票據的習慣。
  經多方了解,此番肇事的新麥26品種主要有兩個供貨來源:分別是方城縣兆豐糧食專業合作社、方城縣東盟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從個別村民保留的包裝袋看,前者印有廠名、廠址等基本信息,包裝和標籤還算標準,而後者只是一個白色的蛇皮袋,上面印有紅色的“項目專用”四個字。
  在方城縣清河鄉一家農資經營部,老闆李金河介紹,當時,兆豐合作社一次送過來2萬斤新麥26種子,自己的門店銷售了一部分,剩餘部分被其他合作社拉走賣掉了。
  按照兆豐合作社的工商註冊地址,記者前往“方城縣城關鎮北環路西段”,來回尋找多次並不見有一家合作社招牌。附近商戶介紹,原來確實有家農民合作社,但不久前剛搬走。
  在清河鄉王莊村採訪時,多位村民&&,新麥26品種是從村民李有德處購買的。記者前往李家採訪時,發現其院子裏挂着一塊“清河鄉王莊村東盟農業項目服務站”的招牌,非常隱蔽。面對質疑,李有德自稱是東盟合作社的技術員,種子是合作社提供的,並非是自己的經營活動。
  方城縣工商局市場監管股股長趙炎&&,由於國家政策扶持,近年來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猛,數量激增。通常來説,合作社主要為本社成員提供農資購買、技術服務,但最近暴露的苗頭顯示,一些合作社開始搞起了農資經營活動,監管難度加大。“一是經營活動都是直接入戶,不在市場上流通;二是即使查處了,合作社也會説是給社員提供服務的,取證很難。”
  南陽市種子管理站副站長胡燕介紹,針對方城縣新麥26生産事故,已經成立調查組。因為該品種適生區域不在南陽,調查確認存在“未審先推”行為。“等到調查結束,將採取補救措施,對受損農民進行賠償;執法部門也將按照《種子法》規定,對有關合作社給予處罰。”
  胡燕同時告訴記者,調查還發現,兆豐合作社負責人其實是方城縣農業局一位劉姓副局長的愛人,而該副局長本人也參與了新麥26的引進推廣。
  “作為公職人員,不應該參與這樣的經營活動;退一步説,即使參與也不應該推廣非法品種,這種知法犯法的行為讓人震驚。這次事故也給種子市場監管敲了一記警鐘。”胡燕説。

  虛假宣傳傍名牌“黑種子”包裝入市

  在基層農資市場摸爬滾打10年,民間農資打假人士李鑫早已練就一雙“火眼金睛”。以各種面目出現在市場上的問題種子,經他識別後往往無處遁形。
  在他看來,當前農村種子市場存在以下幾種典型亂象:一是“未審先推”或超區域推廣,二是虛假宣傳混淆視聽,三是品種多亂雜。
  據了解,按照《種子法》等有關規定,作為一種特殊商品,主要農作物種子未經審定不得經營推廣,通過審定的品種,則要按照審定區域説明的範圍進行推廣與生産,嚴禁超出區域。
  2009年6月,河南太康縣多個鄉鎮農民反映,播種下去的玉米種子不出苗,受害面積超過2000畝,一度引發當地農民集體投訴。據悉,涉事玉米品種為“中單18”,係當地一家種子門市部打着“科技下鄉”的旗號推銷的。後經調查,該品種審定區域為廣東、福建、上海、廣西、皖南、蘇南地區,根本就沒有河南。
  説到種子的虛假宣傳,近年來各地舉辦的規格不等的種子交易會表現較為突出。記者曾參加過在鄭州舉辦的一場國家級“種子雙交會”,會上形形色色的展位和花花綠綠的包裝令人目不暇接,“超高産”、“抗凍先鋒”、“科育新一代”、“豐産王子”等宣傳字眼隨處可見,有的甚至還冠稱“太空一號”,且多數配有相應農作物的放大照片,讓人望之心動。
  李鑫介紹,和自吹自擂手法相比“傍名牌”也是種子虛假宣傳的典型招數。此前的種子展會上,就曾發現多家企業打着中國農科院的招牌,但調查發現,其只是租用了中國農科院的房子辦公,並無任何關係。
  就品種多亂雜現象,方城縣農業局副局長劉會合説,僅小麥品種而言,全縣市場上銷售的就達80多個,而整個南陽市的則多達150多個。
  河南信陽一位基層種子站工作人員説“選種一要考慮是否適應當地氣候,再就是産量、抗性等方面特點,但是現在市場上的品種越來越多,越來越亂,讓人覺得像是‘霧裏看花’,這個法則也越來越不好用了。”
  種子市場亂象讓一些農民直呼“傷不起”。因種植“鄭麥8998”而受損的汝南縣農民王玉梅氣憤地説,因為麥穗不結籽兒,當時收麥都犯愁。“用收割機吧,收的小麥還不夠付機收費,如果不收割,下茬的莊稼都沒地種。”
  李鑫&&,近年來,由於土地流轉的面積越來越大,各地都涌現出一批種糧大戶。和以往傳統小農耕作相比,這些新生主體的農業生産經營活動往往具有投資大、成本高、風險大的特點。
  “放在以前,農戶買到了假種子,損失就是一季莊稼,但對於大戶來講,一次假種子事故,可能就會傾家蕩産。因此可以説,在新時期問題種子的危害更大,監管的責任也更大。”李鑫説。
  全國種糧大戶、河南息縣農民柳學友告訴記者,2012年自己不小心也買了一部分新麥26麥種,不久前結束的麥收顯示300畝地減産嚴重,平均單産僅500斤。“後來才知道,這個品種在地處信陽的息縣屬於超區域推廣。”
  假種子也讓農資經銷商倍感“吃不消”。
  “當時有種棉花説是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培育的,抗病高産,畝産能達600斤。我大量經銷後,實際效果與廣告背道而馳,畝産皮棉僅200斤,有的甚至才100多斤。”河南博愛縣的王景照説“一下就把我的生意搞砸了,不但損失了兩萬多塊,而且大家不信任我了。”
  王景照告訴記者,自己現在選種子是“小心加謹慎”,新品種都要先試種一季,“不但自己試種,還動員親戚朋友一起試種”,確定沒有問題才大量推銷。
  “種子是種糧農民的根本,但對於市場上五花八門的産品來説,多數農民又缺乏足夠的辨別力,希望政府部門能把好關,保護好種子,打擊‘黑種子’,讓我們安心種地,多打糧。”柳學友説。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記者張興軍采寫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