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市場資金緊張影響,從上周五開始,股市的連續下跌,在昨天下午發生了一個V型的反轉;同樣在昨天,央行的態度似乎也發生了轉變,在昨晚發布的公告裏,表態説已經向一些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撐。而此前,央行一直咬定説流動性充足、堅決不放水。一天之內,到底發生了什麼?到底是什麼原因推高了這樣的一個反轉?市場對於央行的態度究竟是怎麼解讀的?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沈竹和特約評論員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著名財經評論員林耘共同評論。
央行一日三次表態,市場不缺錢;存量貨幣怎麼盤活?流動性迷局之下,金融市場又將發生哪些改變?
今日市場滬指呈現低位寬幅震蕩態勢,截止收盤,滬指報1951.49點,下跌8.01點,跌幅為0.41%,深成指報7566.40點,上漲71.30點,漲幅為0.95%。滬深A股周二上演深V大扭轉,在午盤跌幅一度逼近6%的情況下,滬指最終接近收平。下午,央行,證監會,銀監會人士在上海陸家嘴論壇的表態被認為提振了市場的信心。
昨晚6點多,中國人民銀行網站挂出了合理調節流動性,維護貨幣市場穩定的公告。截至6月21日,全國金融機構備付金約為1.5萬億元,通常情況下,六七千億元就可以滿足正常的支付清算需求,如果保持在1萬億元左右,則比較充足,所以總體看,當前流動性總量並不短缺。
胡曉煉(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應該説今年以來銀行體系的流動性整體是非常充裕的,而且銀行的備付金的水平也是比較高,對於過去幾天銀行市場發生比較大的波動,中央銀行已經採取了相應的措施來穩定市場,我們看到最近幾天,貨幣市場的利率正在回落。
從上周開始,不少銀行在加速發售一些中短期理財産品,收益率幾乎是一天一個價,記者在北京是海淀區的一家工商銀行網點看到,當天理財産品共有五款,全部是保本型産品,其中有四款期限都是34天,購買日期大多集中在最近幾天,起點金額有5萬元,50萬元及100萬元,500萬元不等,預期年化收益率分別為5%,4.7%和5.5%。記者調查發現,多家銀行展開了存款保衛戰。
建行工作人員:我們也怕比如説我們的客戶,被其他銀行給吸引走,所以相對收益就比較高,所以大家都在競賽着就越漲越高,實際上你現在買比較合適,你比如説過了這個月之後,很有可能收益就會下來,這是目前的這麼一個狀況。
與部分理財産品收益率高升的原因類似,記者發現,在深圳,部分銀行已暫停發放二手房貸款,在一家地産中介公司,工作人員更忙着給客戶打電話,告知現在的貸款政策和貸款利率發生的變化。
何敏(深圳某房産中介公司經理):完全停止的還沒有,像建行完全停止二手的暫時都不做了,只做一手的。
林耘(《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從今天A股的表現來看 央行的這次操作被理解為改革的深化
這次央行是有備而來,是有説法和有做法,説法上面就三次的解讀,一步步的讓市場放寬心態;另外一個,銀行在昨天,就把120億到期的正回購放着給市場做了一個變相的注入,另外還對一些特定的金融機構,央行講是符合宏觀審慎的原則的一些金融機構,做了定點的資金的支持,那麼這個量多少央行沒有説,但顯然央行是有備份手段的,是有説法,有做法的。
至於股市,我們看到股市的反映比較激烈,同時自我的修復能力也比較強,為什麼呢?當市場資金緊的時候,股市很容易成為被殃及的池魚,被拆了東墻去補西墻,所以在上午我們看到股市是快速的一個下跌,而現在的股市又由於有融資融券,特別是有2200億左右的一個融資加杠桿的這個在當時是比較危險,那麼從下午能夠自我修復來看,就是央行的動作,包括不排除有其它的一些市場的配套措施,推出之後市場趨於穩定,而從今天A股的表現已經可以進一步解讀為央行的這次操作被理解為改革的深化,動真格的,所以今天創業板就代表着中國經濟要轉型的,要升級的這麼一個小的板塊是出現了一個大漲,這能夠看到資金還是有的,另外,理想,夢想還是有的。
張燕生(《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如果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退出 我們受到衝擊和影響會較大
我們現在對這個形勢,大家都看得很清楚,第一個基本事實也就是,全球是缺錢嗎?不缺錢,因為美國量化寬鬆,日本量化寬鬆,歐洲量化寬鬆,那麼量化寬鬆以後,這些錢都到哪去了?這些錢並沒有進入美、日、歐的實體經濟,那麼有相當一部分的錢實際上是通過套匯和套利進入到一些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那麼就包括像中國這樣的國家。
第二個問題,當美國的量化寬鬆如果退出,那麼從全球的經濟體來講,什麼地方是最容易受到傷害?那麼一定是在美國的量化寬鬆退出的時候,從全球來講,在你的宏觀政策和貨幣政策不審慎的地方,你的資産價格仍然居高不下,甚至有泡沫經濟嫌疑的地方,那麼在這些地方,它在量化寬鬆退出的時候,它可能受到衝擊和影響比較大,這應當説是包括我們。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大家有一個比較統一的意見,就是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央行也就是作為量化寬鬆退出的這種應對策略來講,也就是你的宏觀的貨幣政策一定要比較審慎。因此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大家一致都認為銀行應該採取比較審慎的,而不是往宏觀經濟注水,使泡沫經濟更加氾濫的這麼一種宏觀經濟政策,人們認為是比較合理和有效的。
魯政委(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央行無法容忍超寬鬆的貨幣供給
第三季度乃至整個下半年的利率水平和上半年相比會上一個&階
我想至少是前面的市場率極高的狀態已經結束,但是要説完全就在這一天之內全部都是煙消雲散,我想恐怕這種觀點還是太樂觀。我們的判斷是,由於昨天央行的這個聲明,明確&&會平抑短期的異常波動,穩定市場預期,那麼也會為一些符合這個(要求)的宏觀審慎的機構提供流動性的支持,而對於其它的機構,流動性管理出現問題的也會採取相應的整治措施。這就意味着此前出現的利率高峰已經過去,未來貨幣市場的利率會漸趨平穩,所謂的這個市場的極度緊張,我覺得已經過去,但是畢竟六月依然面臨着月末,而整個第三季度其實是節日非常多的一個季度,那麼加上這一次的糾偏,也意味着央行無法容忍事實上超寬鬆的這樣的一個貨幣的供給,這都意味着第三季度乃至整個下半年的利率水平,都會和上半年相比,上一個&階。
屈宏斌(滙豐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錢荒”是央行有意而為之
主要是迫使銀行去杠桿化
我覺得央行的態度是所謂的這種錢荒,可能一定程度上是央行有意而為之,那麼主要是為了給銀行壓力,迫使銀行去杠桿化。但是這種警示作用基本上我相信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與此同時,大家都知道,警示作用並不意味着我們要真正的讓資金飆升的這種情況,維持太長時間,這樣的話可能會對實體經濟,對整個這種系統造成太大的損失。從這種意義來講,央行在一開始相應地在度上都會有一個把握,我相信央行還是一方面要繼續給銀行施壓,使銀行能繼續去杠桿,去管理好自己的流動性。那麼另外一方面,整個金融系統的流動性是足以去支持一個平穩的實體經濟運行。
林耘(《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央行這次的壓力測試是必須的 讓市場看到了央行改革的決心
我覺得央行有兩個目的,一個就是對整個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做一個壓力測試;第二,他是希望相關的一些金融機構能夠做一個主動的應對,這樣為下一步,比如説我們的利率市場化做一個準備。如果説這樣的一個短期的利率波動,金融機構都是驚慌失措,都沒有應對的辦法,那你可以想象,後來的利率市場化敢推出來嗎?不敢推出來。後面美聯儲的QE政策出來之後,我們要採取一些手段不太好動的匯率的市場化,所以為這個做準備,應該説央行這次的測試是必須的,他讓市場看到了央行改革的一個決心。
既然短期的利率出現大幅度的波動,往上走,那麼有些人就要被迫以比較高的成本來介入資金,來拆東墻補西墻,這是有教訓的。還有我們已經看到有些金融機構已經在主動的應對,昨天我們看民生銀行就召開了媒體溝通會,就在講他們最近的經營情況,我覺得其中還是透露出一些主動應對的這樣一種信息。
張燕生(《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真正的問題實際上是我們的金融如何才能為實體經濟服務
實際上來講,我們目前的利率的上升和這次的事件,我認為它是短期的,真正的問題實際上還是要解決,也就是現在金融如何為實體經濟服務。美國在過去的10年究竟犯了一個什麼錯誤?為什麼奧巴馬總統會講量化寬鬆的改革?也就是過去的10年,我們會發現,美國的金融在為虛擬經濟服務的這個部分蓬勃發展,雖然能夠給美國帶來繁榮,但最後也使美國陷入危機,過去五六年都沒辦法走出困境。
也就是説,所以奧巴馬後來講延長金融的改革,核心的意思就是美國經濟大廈再也不能建築在金融為虛擬經濟服務方向,而要調整回美國經濟大廈要構建在實體經濟堅實之基礎上。現在中國也是面臨這麼一個十字路口,也就是説怎麼能夠叫我們的經濟大廈始終建立在為實體經濟轉型服務的堅實大廈上,而不要構建在虛擬經濟的沙灘上。在這個方面,也就是我們商業銀行需要很多的改革才能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也就是説,怎麼能夠叫銀行能夠堅持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方向,銀行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林耘(《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央行在為未來的改革做準備 這種短期的緊張在可控範圍內
我覺得不可能走回老路了,這一次的測試是為更大的改革做了一個準備,我相信是一個覆水難收的改革,是沒有回頭路的。通過央行的這種壓力測試我們已經看到,金融機構在做主動的應對。民生銀行昨天已經比較緊張的跟投資者、機構來做溝通,把他的經營情況披露出來。那我們會看到,非標的這部分民生銀行是講要7月20日就基本上能夠處理完畢,而銀行局部的資産質量下降的地方主要是上海,上海大概壞賬率會達到1%。我們應該看到金融機構在應對,而從這個平安保險來看,他是做投資方向的一些調整,比如説他有些資金配置從貨幣市場退出來,然後去投別的一些東西,你會看到這樣一個應對的過程,這相信也是央行願意看到的,就是盤活資産。
我覺得最危險的階段,或者説最緊張的時候已經過去了,我個人認為昨天中午是最緊張的,因為這個拆東墻補西墻衝到股市,股市有杠桿,那麼股市一旦出現連續的下跌,特別容易觸及到普通老百姓,引發一些比較大一點的動蕩,那麼央行這次還是比較成功,因為既然要做壓力測試,就需要壓出點東西來,需要選在一個關鍵的節點上面。那麼這一次6月底就是一個關鍵節點,是各家金融機構相對緊的時候能夠做壓力測試,所以我們看到,在昨天的股市被逼到一個墻角之後,今天就開始了活動起來,特別是創業板就走的非常強勁。這個能夠看出,這次央行在試盤之後,後面更高層面上面,管理層會有所動作,所以我覺得這一次的試盤應該是成功的,我們只是虛驚了一下,然後看到我們還是有潛力,有應對的能力。所以説央行這一次只是試試手,是為未來做改革做準備,所以我們看到的這種短期的緊張是在可控的範圍之內。
張燕生(《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商業銀行為實體經濟服務需要攻堅克難
我覺得還是應該是有一個統籌協調的調整方向,也就是包括像人民銀行的政策,也包括外管的政策,也包括進出口商務的政策,也包括發改委的整個的宏觀經濟調控的政策,我覺得應該多管齊下。未來三個月還是應該給人們建立一些信心,穩定人們的信心,因此從整個的基本面來講,在審慎的過程中間應該加大結構調整的力度。第一,中小企業不能差錢,第二,像影子銀行等等這些改革措施中間,也包括我們現在像熱錢流入的管控,整個這些政策應該有個更好的協調機制,使我們整個宏觀經濟能保持穩定。
實際上核心的問題在哪呢?就是説銀行為實體經濟轉型服務,那麼這裡頭央行要改革,其實商業銀行也需要改革,那麼商業銀行要改革的地方也就是,確確實實為實體經濟服務需要攻堅克難,因為我們現在實體經濟的情況是什麼?也就是我們現在面臨着非常嚴重的生産過剩,包括我們的重化,包括我們的裝備製造,包括我們的鋼鐵貿易,也包括我們的戰略新興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