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權威人士處獲悉,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正在共同牽頭制定化解産能過剩方案,預計很快就會&&,新疆、青海等西部省份盲目擴建的電解鋁項目將被整頓。 上述人士稱,一方面要加強對電解鋁行業違法違規項目的查處力度,另一方面要&&一系列政策“組合拳”遏制“産能過剩”,特別是産能過剩要和地方政府主管官員績效相挂鉤。 為遏制電解鋁行業違法違規建設盲目投資,2003年和2009年,國家發改委曾經先後兩次實施調控,2011年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等九部門又聯合發通知遏制産能過剩。 “從目前的情況看,宏觀調控沒有實現預期目標,甚至出現越調控産能越增加的怪圈。如果産能過剩問題無法解決,很多問題將會集中爆發。”上述人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 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統計,2012年我國電解鋁産能已超過2700萬噸,産量卻只有2000萬噸,行業虧損面達93%。據統計,到2015年全國新老産能總量將達到4000萬噸以上,遠遠超過“十二五”規劃目標2400萬噸的産量。2012年全國市場消費1902萬噸,即使原鋁消費每年增長9%,産能過剩也極為嚴重。 1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支持調整過剩産能,對整合過剩産能的企業定向開展並購貸款,嚴禁對産能嚴重過剩行業違規建設項目提供新增授信。 由於我國沒有完善的退出機制,電解鋁行業一直處於産能過剩的狀態,在這樣的背景下,西部加速擴張,中東部繼續生産,進一步加劇了産能過剩。 今年5月29日,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商務部、海關總署等五部委和中國鋁業等15家國內電解鋁骨幹生産企業舉行座談,對電解鋁行業産能過剩問題進行討論。會議建議,國家建立專項基金給予東、中部産能退出支持和補償,恢復5%進口關稅等政策推動行業化解危機。 上述權威人士向記者坦言,在調研電解鋁行業中發現,電解鋁行業産能過剩情況難以估算,一些電解鋁項目不以電解鋁的名義出現,而是以資源環保、節能環保、循環利用項目的名義出現。特別是為了上電解鋁項目發展地方經濟,一些地方政府在電價、土地、稅收等方面給予企業優惠政策。甚至幫助企業巧立名目偷梁換柱,躲避國家對電解鋁的宏觀調控,讓電解鋁“借腹出生”,助推産能快速增長。 據中科院下屬諮詢機構阿拉丁統計,目前,一噸鋁的生産成本為1.5萬元左右,市場售價約1.45萬元,銷售價格與生産成本倒挂,進一步加劇了行業惡性競爭。整個行業産能過剩重壓之下,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近期暫時關停電解鋁項目,産能約38萬噸。 令人擔憂的是,作為電解鋁重要原料,目前我國鋁土礦對外依存度已經逼近産業安全紅線。數據顯示,我國已經探明的鋁土礦産能過剩只佔全球總量的3%。電解鋁氧化鋁的産能和鋁土礦的消耗量卻佔全球總量的一半以上。目前國內鋁土礦僅能滿足10年左右的生産需求,我國鋁土礦進口國主要是印尼、澳大利亞和印度。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如果鋁産業發展不能回到理性軌道,鋁土礦就可能重現進口鐵礦石價格上漲的局面,使國家利益受損。 一些專家認為,從根本上解決我國鋁行業産能過剩問題,一定要多管齊下,打擊違法違規項目和扶持守法合規企業並重,推動鋁工業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鋁業公司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趙秀富建議,首先應該控制總量,由行業主管部門牽頭,全面查清堅決取締違反國家産業政策、擅自在建、擬建的電解鋁項目,向社會釋放強烈的導向性信號。對現有過剩産能明確每年需要壓縮的數量,制定壓縮時間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部部長馮飛&&,遏制行業産能過剩,根本要管住地方政府,特別是對土地、礦産資源的審批要公開、透明、合法,應優化現有存量,着眼於建立先行准入制度,重塑行業監管制度。
|